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人类数字化生存样态加速形成,大数据时代来临。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高校这个具备一定条件的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2]等一系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论述。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要“着力推进精准思政”,精准思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精准思政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不仅可以指导高校落实国家相关工作部署,而且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主要特征
高校精准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场景和新应用。精准思政的“精准”,是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水漫灌”模式而言的,它重点体现在对各教育要素的大数据“量化”以及对教育“时、效、度”的精准把握。作为以全新技术、全新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校精准思政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运行的机制既要遵循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融入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在精准思政模式下,对大学生特征、思想状态以及成长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成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出发点,传统的单向灌输型教育模式转变成“一人一策”的互动式教育,知识和信息的单向流动演变为一系列施教、监测、反馈的动态循环回路,这极大加强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教育信息的可量化性。可量化是精准思政的本质特征,是精准思政得以“精准”的重要保证。量化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精准思政衍生于社会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化、大学生数字化生存样态不断形成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为大数据的量化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教育信息可量化,就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精准思政各要素的状态、实施与管理等都可以通过量化数据来度量。例如,在精准识别阶段,通过对大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消费、行为痕迹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反映大学生思想状态的量化数据,从而为教育的决策和评估、学生思想行为的预测提供精准的依据。
2. 教学活动的高时效性。高时效性是精准思政的重要特征,反映出精准思政在时间维度上的“精”。精准思政是在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介入下产生的新模式,其教育信息的获取、组织和运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处的方式都较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高效。精准思政的高时效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时获取和分析学生的思想信息。在精准思政模式下,教育者可以实时获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各类电子痕迹,经云端高速计算中心的大数据处理,便可即时图像化呈现出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走势。二是快速把握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由于采集的大学生信息数据量大,干扰相对较少,大数据实时分析的结果以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预判也比较精确,这无疑会提升施教的时效性。三是施教时间不受限制。在网络信息技术建构的空间里,施教不受时空的影响,可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四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处于平等地位。网络信息技术重构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双方在信息获取、信息分享、沟通交流等方面处于平等地位,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3. 内容供给的针对性。针对性是精准思政的核心特征。由于人的思想情况、认知水平、价值喜好、情感情绪是一种精细且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因此精准思政的针对性是一种细致入微的“绣花功夫”,它随着大数据的动态捕捉和反馈进行自适应的调整,并贯穿内容供给的全过程。一是教学方案和计划制订的针对性。高校精准思政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活动,因此高校精准思政教育方案和计划的制订既要围绕党和国家的育人目标、高校的类型和定位,教育方案和计划的难度、强度、节奏等也要贴合大学生自身的情况。二是内容构建的针对性。当前,基于网络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教育者可以针对大学生画像对教育内容进行分类筛选、调配和建构,使教育内容像一份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既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又符合其口味且易于吸收。三是施教方法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选择关系最终施教的效果。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极大拓展了精准思政的方法体系,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偏好等特点,选择适用的方法组合。
4. 教学场景的泛在性。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强化了虚拟与现实的联结,让精准思政的泛在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学场景的泛在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学主要在课堂和统一的活动下进行,教学场景比较单一且时间和空间比较固定。由于技术的深度融入,施教活动成为泛在化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施教不再受限于某个固定的时间。网络空间是全天开放的,大学生在网络留下的印迹即刻便可以被捕捉并记录,供大数据实时分析。教育者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和反馈的结果及时做出反应。例如,教育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用算法推荐的形式进行隐性教育。另一方面,施教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物理空间。精准思政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在其他有网络的场所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产生联系的场景中进行。精准思政的场景可以像大学生生存的环境一样,具有整体性且无处不在。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运行机制
把握精准思政的运行机制是推动高校精准思政实践的基础。所谓运行机制,广义上讲即运行规律。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模式,其运行机制是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本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运作规律的有机融合。
1. 精准识别:高校精准思政的逻辑起点。掌握教育对象情况是开展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前提。在传统“大水漫灌”的模式下,囿于技术和条件限制,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导致标准化和同一化的内容供给并不能对接每一位大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与效果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精准思政模式则实化和强化了这一环节,使精准识别成为精准思政的必要且先决条件。教育者通过发现和定位大学生思想上的“痛点”就可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靶向治疗”,达到精准教育的目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和学习结果等数据皆被可视化呈现、可量化测量、可传递记录。大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终端、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等留下的网络痕迹都是分析大学生思想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对此,高校首先可以搜集沉淀在校内各信息系统中的“小数据”,大量爬取和挖掘大学生散落在互联网上的各类数据,并将其汇聚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样本大数据。其次,对大数据进行“清洗”,去粗存精,经过大数据分析、量化和可视化呈现,生成大学生多维度“画像”,为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再次,动态跟踪大数据变化,识别其中的规律。通过绘制大数据的历史轨迹,分析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趋势,并借助机器建模,实现对教育的预警和修正辅助。
2. 精准定制:高校精准思政的重要支点。教育内容精准定制是精准思政的重要支撑,需要教育者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对教育内容进行生产和调配。长期以来,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内容贴合度不够、精品资源供给不足、标准化和同质化供给过剩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精准定制,需要围绕大学生多维度、多层次的思想发展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现内容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精准定制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包含教育方案制订、教育资源构建和教学内容配置等三个环节。
教学方案的制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支撑,通过深度学习“吃透”大学生思想的历史变化规律,模拟达到教育目标的海量路径,评估并筛选出最优方案。教育资源构建是精准定制的重要一环。以往开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多以书籍、杂志、电子存储介质等为载体,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和个人实体,难以有效利用与整合。在大学生数字化的学习和生活样态下,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改造,使之整合成一个整体,并有利于算法推荐等技术的施展。换句话说,要将教育资源建设成算法推荐和大学生共同青睐的数字化“大资源”,从而为精准思政所用。教学内容配置是在教育资源大数据中精心挑选相应的内容,经调配形成“专人专属”的教学内容。不同结构组成的教育内容,就能得到不同的施教效果。因此,教育者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需求,精心配置教学内容。一是内容配置系统化。除了政治理论外,内容搭配还要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二是内容配置具有针对性。内容配置需要科学把握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配置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教育内容。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推出“菜单式”组合配置,保障内容搭配“需求”与“喜好”兼具。三是内容配置坚持守正与创新。要不断调节完善内容结构,提升内容的质量,让内容设计制作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3. 精准施教:高校精准思政的关键落点。如果说精准识别知道了教育对象“要什么”,精准定制明确了要“给什么”,那么精准施教则是回答“怎样给”的问题。精准思政要达到“精准”的境界,需要在施教环节进行变革,推动“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精准施教的关键在于方式方法的运用,要着重考虑方法的针对性,采用平等互动的方式,彰显出亲和力。一是充分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介。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大学生专属的认知模型、能力图谱和画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计划,借助算法推荐技术推送相关学习内容。要把教育过程嵌入多元共生的媒介生态,可以通过AR、VR、MR技术拓展学习场景,建构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课堂,充分调动大学生全身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要利用抖音、微信、微博、B站等新媒介实现教育内容的立体传播,抓取并提高学生注意力和专注力。二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互联网时代话语表达的特点,结合客观现实中的鲜活事例对思想政治的话语内容进行生动诠释和精准传递,用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内容,提升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三是抓准教育时机。精准把握教育时机也是精准施教的重点,只有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让施教取得好的效果。要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时机、找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恰当时机进行教育,恰到好处地引出观点、厘清事实,把党的理论讲透讲活,努力实现思想启发与情感培育相统一。
4. 精准评估:高校精准思政检验和控制的核心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一直是工作的难点。传统的课程考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得出的结果只能大致上反映大学生的状况,难以检验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样貌。大数据技术的介入,丰富了教育效果评估的手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也让评估更加精准。基于大数据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覆盖大学生理论水平、认知能力、价值情感、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多维度,评估结果不仅可以被指标化、立体化、显性化呈现,还可以预测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的趋势。通过评估结果动态闭环反馈,教育者就可以掌握教育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正。反馈的信息不仅需要分门别类,还需要与关联大数据捆绑在一起进行反馈。教育者收到反馈结果后既可以掌握整体情况,也可以辨别出现的问题。例如,评估学生心理维度出现了问题,需要将与之相关联的情绪数据、消费数据、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等同时进行反馈。这样就可以让教育者非常直观地找到切入点,从而及时完善教育方案和施教方法。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策略
精准思政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介入下,思想政治教育衍生的一种崭新模式。目前,国内陆续有高校开展精准思政的尝试和探索,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面对精准思政推进过程中的短板和瓶颈,迫切需要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新任务,结合网络信息化前沿技术的新发展与新应用以及大学生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诉求,系统探讨精准思政的实践策略。
1. 一体化搭建精准思政大数据平台。作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支撑的崭新模式,高校推进精准思政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平台,以整体化的解决方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模式、资源管理与内容供给方式、信息识别与评价范式进行系统性重塑,从而破解传统模式供需失衡难题。一是整体化建设网络信息化硬件设施。高校网络信息化条件是推进精准思政的重要支撑,需对网络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要建设高性能的主干网,构建光纤、无线局域网、5G移动网络、ZigBee等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环境。要打通校内“信息壁垒”,建立一体化的精准思政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和人工智能训练集群,对精准思政大数据进行搜集、整合和分析。二是开发集成教学、资讯和社交的精准思政应用软件平台。应用软件平台建立在高校网络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整合各类教育主体和资源,围绕大数据分析结果和人工智能决策辅助,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同时,平台是大学生学习、社交、咨询获取的重要场域,可以搜集并存储学生各类大数据。平台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对接,让软件平台成为精准思政的中介和桥梁。三是建设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将原本各个业务系统中的管理服务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对大学生管理服务业务统一入口、统一办理、统一管理和全过程数据采集。大学生在接受平台提供的人性化和针对性服务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力量,为将来迈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精心搭建精准思政平台的信息化环境。精准思政是人机结合状态下开展的精准育人活动,需要精心打造人机交互环境,提高大学生的使用体验和用户黏性,促进高价值密度的大数据收集,提升精准思政的施教质量。
2. 科学设计精准思政的教育内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虚拟空间日益与现实交融和趋同,并且其高效性、泛在性以及对多重感官的刺激,可以让人获得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势下,高校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难以满足精准思政的需求,亟须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进行内容“增量”建设。一是内容的数字化建设。要对传统形式的教育内容进行适应互联网生产、存储、传播和管理的改造,使内容具有强大的渗透力。要建设内容资源大数据和“云课堂”,使大学生在沉浸式、立体交互式和角色扮演式的教育体验下,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内容的艺术化建设。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3],这为精准思政内容的艺术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精准思政内容要具备理论上的震撼力、视觉上的冲击力、听觉上的感染力、行动上的鞭策力,展现思想之美、价值之美、知识之美,让学生产生共鸣。三是内容标签化建设。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裂变式增长,海量的教育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信息过载的困扰。精准思政内容的标签化建设可以使内容分门别类。可以说,标签化越细,教育内容的“分辨率”就越高,被教育者和大学生检索和点阅的概率也就越高。另外,内容的标签化建设有利于算法推荐,从而为内容精准供给打下基础。
3. 精心构建多元融合的方法体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与网络深度“绑定”,人类仿佛置身于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中。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学习生活、资讯获取、思维方式、精神文化等都深受互联网影响,呈现数字化的生存特征。针对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存在方式的改变,高校可以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从现实、虚拟、虚实结合等维度拓展其方法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出融合贯通的体系化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是做大精准思政方法的体量。方法的体系化融合需要开发大量的方法,一方面要创新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等优秀传统方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大数据,拓展新的海量方法。二是将海量的方法进行体系化组合。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大量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出现,方法的不同组合一方面能够适配不同的教育方案,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对接不同的大学生,实现个性化教育。三是将海量的方法进行体系化融合。“融合”体现的是方法构建的一种境界。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方法建设要运用系统思维,把握好大数据技术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使各环节的方法之间、各方法体系之间、方法与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实现深度耦合,形成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四是将不同学科的体系方法有效融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除了本学科的方法,还充分借鉴心理学方法、管理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等。不同学科的方法体系通过大数据统筹起来,融合使用,为多学科方法的融合贯通提供了数据联结。
4. 大力培育精准思政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是高校推进精准思政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精准思政是新时代运用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运行和管理离不开具备相关学科能力和素养的人才队伍。因此,推进精准思政,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做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规划是开展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是高校结合精准思政任务、特点、现有条件状况等提出的人事发展纲领。要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科学规划精准思政的建制,做好人才梯队的规划。二是结合规划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要通过“外引内培”促进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要大力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的专业人才以及跨学科创新人才,提升精准思政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和素养。要加强对校内教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教职工的大数据素养以及精准施教能力。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要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提供舒适的工作条件,在精准思政科研教学项目、国内外工作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明确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技术人员、其他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建立分类实施的精准思政队伍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奖惩、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制度,保障精准思政队伍在工作上有荣誉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情感上有归属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