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陈红: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5-22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人民性。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资本的无限增值性和扩张性,产生人的物化和异化现象,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在西方社会中,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成为资本的“物”,资本反而实现了“主体化”,即“物的人化”,取代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西方现代化的种种症结源于资本的主体化和人的物化,人成为资本增值和扩张的工具,处在一种异化的、非本质的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美好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不仅消解了西方定义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也揭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

在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践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价值追求,是应对重大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历史。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不断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增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因此,新时代要继续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筑牢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构筑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态屏障。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28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