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史金波:加深对中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3-09-19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缔造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的认识。

  各民族密切交往并相互依存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具有整体性。西面的青藏高原一带,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海拔1000—2000米,东部为平原及沿海一带,显示出复杂多样的地形。在这样阶梯状的地形下,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淌,也形成了大体上西北干燥、东部比较湿润的气候特点。中原地区优渥的自然条件,使人类社会发展较快,经济、文化一般处于先进水平,并带动其他地区协同发展。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从黄河中下游延伸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少数民族的先民在北部、西北、南部发展,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也崭露头角。秦朝建立了更大范围的王朝,北部、西部都有较大势力的少数民族。汉朝将秦朝的郡县制扩大到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沟通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征服夜郎,设犍为郡;封滇王,颁滇王印。以因俗而治的方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的局面。史学鼻祖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大宛等都写了传记,将少数民族纳入中国历史撰著中。可见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各民族早已结为一体,真实地展示出中国各民族都属于中国的事实。这一基于事实的深刻认知,绳绳继继,一直延续至今,造就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传统理念。

  中国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类型的格局,其中有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如汉朝、唐朝;有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如元朝、清朝;还有多民族王朝并立的局面,如南北朝时期、宋辽夏金时期。在统一时期,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少数民族协同进步,社会发展稳定,促进了“天下一家”的认知。在多民族王朝并立时期,仍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各王朝都以正统自居,往往尊华夏为始源,以“德运”相承继,强调对中国的认同。但是,各王朝之间的对立和征战,影响了社会稳定,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

  各民族关系愈益密切

  在中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各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也曾不断出现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伟大祖国。

  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汉族发展迅速,居住地域逐渐扩大,全国各地都有汉族居住,人口越来越多。汉族以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显示出在统一国家中的中坚力量,始终起着压舱石的稳定作用。不少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地区的成熟经验,保持并发扬民族特色,不断前进,发展为当代的少数民族。历史上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包括一些影响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先后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主要是融入汉族中,成为已经消亡的古代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关系愈益密切,特别是在民族之间的交界地区,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态势,族际通婚、双语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民族之间的深度交流,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同手足、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态势,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显示出中国突出的统一性。

  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中国形成了各民族、各地区既有密切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文明形式。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发达,周边的少数民族发展了游牧、渔猎、山地经济。中原地区的农产品、丝绸、茶叶、手工业品不断输入少数民族地区,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畜牧产品、特有的工艺品也不断输入中原地区。这些文明形式又往往相互杂糅渗透,形成混合类型的文明。各民族结成一体,使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中华文化表现出高度认同。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接受,其中以儒学对各民族影响最深。中原地区科技发达,手工业兴盛,建筑、印刷术、瓷器等为少数民族学习、接受。少数民族在历法、医学等方面,也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互学互补、互相依赖,形成了难以分离的整体。

  各族人民勠力同心保卫祖国

  中国各族人民居住、生活的土地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土完整、国家稳定、民族凝聚、文明传承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在中国历史上,不少志士仁人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勇敢参加保卫祖国的斗争。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其中,少数民族也英勇地参加了战斗。一支两千余人的藏族队伍,开赴浙东,抗击英国侵略军窜扰浙江沿海,很多战士壮烈牺牲。另一支藏族部队,参与了宁波附近的大宝山战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蒙古族骑兵在北京东部的八里桥抗击进犯的英法联军,英勇战斗,很多将士壮烈牺牲。

  在法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和越南的中法战争中,壮、汉、瑶各族人民组成的黑旗军,首先抗击侵略者,后来有白族、彝族很多将士在内的滇军也参加战斗。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道,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扼守曾文溪的战斗中,就有700余名高山族壮士英勇参战。在这期间,台湾人民击毙、击伤日军三万多人。

  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以回族为主的一支清军部队,与友军一起,到廊坊抗敌,奋勇打退敌人进攻。当沙俄单独派兵侵占中国东北的海兰泡时,一支由500名鄂伦春官兵组成的马队,与俄兵交战,给气势汹汹的沙俄侵略军以迎头痛击。

  1904年,西藏阿里地区受到来自英国支持的克什米尔武装侵略。大批英军包围我江孜守军时,藏族官兵誓死捍卫每一寸土地,表现出藏族人民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由前藏、后藏派出的三千余名藏军,与入侵者奋战三天,全歼敌军主力,给入侵者以有力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对敌。中国共产党赤胆忠心、力挽狂澜,组织民众,始终坚持抗日。1932年,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很多朝鲜族、满族同志参加。白族共产党员周保中参加组织领导抗日民主联军,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内蒙古地区,乌兰夫等同志发动蒙、汉各族人民抗日救亡,组织抗日武装,创建蒙旗独立混成旅。在河北,有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在陕甘宁边区,组成了回民抗日骑兵团等。当时,全国总计有数十支回族武装部队,他们都是八路军、新四军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融为一体

  中国历次保卫祖国统一的斗争,特别是一百多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反映出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表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凸显出各民族之间的血脉相连,涌现出大批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各族优秀儿女。他们是祖国核心利益的坚强守护者,他们义薄云天、气壮山河的壮举成为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将流芳千古。  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将各民族的思想、理念融为一体,深植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加深了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筑牢了中国统一的基础。中国的历史证明,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和最高的核心利益。

  我们应牢记历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确理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赓续中华文明血脉,维护国家统一。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庄严神圣的使命。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9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