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邢云文: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3-06-06
字体: 打印
分享: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求我们发扬好调查研究这个党的传家宝。2023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大兴调查研究的重大实践,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以调查研究开路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意识。
一、重视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具的理论品质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调查研究?为什么每到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在全党开展调查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在其背后,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内具的理论品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的哲学立场使然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与人类历史上其他一切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其是革命的实践的哲学。正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便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革命的理论不是天才人物头脑中的“幻想结构”,革命的理论只能是从实践中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实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调查研究,在掌握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感性素材基础上进行艰苦研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本身要求我们不断地用新的历史材料来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如果不能这样,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失去源头活水,就会丧失生命力。所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来看,我们党之所以重视调查研究,不仅是实践本身的要求,也是理论内具的本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遵循的认识路线使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调查研究的任务就是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次“左”或者右的错误,归根到底是在认识论上出了问题。不管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其背后的症结就是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延安时期,我们党正是在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告诉我们,“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调查就是“吃梨子”,从而获得感性的认识,而研究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获得了理性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调查研究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我们必须在调查研究中坚持认识发展的辩证法,遵循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工作路线使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坚持群众史观必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一方面,调查研究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同一的。另一方面,调查研究也是认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这与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是同一的。所以,调查研究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认识路线相结合的具体化,调查研究既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是统一的,正是这种有机统一,才使得我们党能够真正地用思想掌握群众,从而使他们转化为物质力量。我们党之所以重视调查研究,并不单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具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认识论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
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中国共产党有重视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形成正确工作路线的前提。正是始终坚持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调查研究是党谋事、干事、成事的传家宝,是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科学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实际上是未能实事求是地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因而,如何看待调查研究便成为区别是否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重申“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凸显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文献,再次强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同时,194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在党内掀起开展调查研究的热潮。正是由于党将调查研究作为反对主观主义的武器,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调查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邓小平多次提及“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进一步强调“要把调查研究恢复起来,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邓小平称呼自己为坚定的“实事求是派”。正是由于党将调查研究作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多次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调研的脚步遍布中华大地,将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贯彻到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调查研究是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在调查研究中探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
  调查研究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是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科学判断社会矛盾,不断探寻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正确道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中国革命走向何处”的问题,毛泽东在井冈山周边的广大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后发现,“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因此,中国革命需要“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红色政权”,这一论述深刻指明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动力与前景,从而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坚持调查研究。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曾两次乘专列离京前往全国各地调查,与各地县委书记座谈交流,最终形成“农业十七条”,为党的八大制定正确的农业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提出“先作调查研究,然后才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尤其是1992年,80岁高龄的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作深入考察,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进而探索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调查研究在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指出“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把调查研究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方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找到了一条“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贯彻到实践中,成为一种工作制度和惯例,不断推进党的调查研究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科学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正因为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三)在调查研究中深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调查研究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而服务,在调查研究中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任。大革命期间,为解决土地问题,1930年5月始,毛泽东在寻乌、兴国、长冈乡、才溪乡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撰写了《寻乌调查》等一系列研究报告,为广大贫雇农获得土地提供了有力根据。为了纠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左”倾偏向,1961年初,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倡议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分别到长沙宁乡、河北邢台等地调查研究当地人民公社中食堂、手工业、自由市场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关于食堂和评工记分等问题的调查》等报告,为解决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他的足迹走遍全县所有的乡村;在福建省任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时,他走遍了宁德、福州的乡镇;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时,他走遍了浙江省内的市、县、区。为我们在调查研究中贯彻群众路线作出了最好的示范。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是深入了解基层实情、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是广泛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调研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发现和解决了一系列关涉人民群众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他连续7年深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4个贫困村,细致地询问脱贫难点,听取扶贫的工作汇报;为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他先后到东北调研7次,2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国有企业改制、发展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先后4次到广东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科研院所,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发现问题的痛点、难点、堵点,啃掉“骨头”、涉过“险滩”,既在调查研究中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方案,又在调查研究中深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四)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党领导伟大事业的本领
  调查研究是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正是提高党领导伟大事业本领的过程,巩固党的执政之基的过程。调查研究能够涵养为民服务的情怀,正是在眼睛向下,在与群众谈心交友的过程中树立为民服务的信念。1922年,刘少奇多次赴安源深入工人群众,和工人朋友一起吃、住,培养了朴素的阶级情感和工运情怀,为日后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调查研究能够锤炼年轻干部的才干。调查研究能力是年轻干部能力素质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年轻干部唯有准确把握调研特点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才能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才能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实践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年轻时起就格外注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走遍正定、宁德、厦门、浙江、上海的街巷和乡村。同时结合调研深入思考,还撰写了《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谈谈调查研究》等重要篇目,深化了党对调查研究工作的认识。调查研究能够增强科学决策的本领。调查研究是带着问题下基层,在与群众交流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使调查研究成果切实在作出决策、解决问题中发挥作用。调查研究能够提升攻坚克难的信念。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实践中全面系统把握整体,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风险和困难面前不畏缩、不躲闪,攻坚克难,淬炼成钢,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正是由于他在国内广泛调研,开展座谈,1978年9月13日至20日他在北方“四省一市”谈话中率先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崭新命题,为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征程刚刚开启的时刻,党中央就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优良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深刻总结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课题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摸清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调查研究的目的。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党的调查研究都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毛泽东曾形象地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当年毛泽东提出中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针对的就是当时党内存在的“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邓小平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针对的就是当时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争论。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发现,正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不断牵引着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调查研究的方向,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创造的历史伟业,也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中开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究竟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回答好这个问题,“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灵机一动,而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党中央就面向全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目的就是统一全党思想、汇聚全党智慧,回答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二)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群众路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是统一的,开展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群众工作方法是统一的。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就是要眼睛向下,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在认真研究群众意见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决策,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实际的行动,带领群众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群众路线,不仅要了解群众疾苦,而且要带领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当年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调查,就是要唤醒中国农民的阶级意识,使他们能够从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做自己的主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农村的调研,目的就是焕发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我们通过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党中央就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今天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把群众的愿望和呼声转化为党的决策,团结带领群众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三)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
  坚持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我们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宝贵结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会顺利,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有可能遭受挫折。开展调查研究,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而形式主义是调查研究的大敌。有时候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看,虽然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不能真正地了解问题。有时候根据别人安排的“盆景式”调研,不仅不能了解真实情况,甚至还会导致对事实的误判,我们共产党人是最讲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也是调查研究的灵魂。
  (四)坚持科学方法,提升调研能力
  科学方法是调研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开展调查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遵循调查研究的规律,掌握和运用好调查研究的方法。在党的历史上,我们曾经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眼睛向下”要求搞调查研究绝不可摆架子,要平等待人;“有的放矢”就是要带着问题,有明确目的地开展调查;“解剖麻雀”就是要通过具有典型性的个案分析概括出一般结论;“全面调查”要求我们要对整体性的对象作全局性的研究,等等;调查研究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中的方法问题。他提出调查研究“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得力”。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在调查研究中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用大数据说话、用智能手段提高调研效率,不断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形式,创新调研方式,提高调研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真正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
  (五)坚持干部带头,构建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是调查研究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应主动作为,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同时,应不断完善通过调查研究推动工作的常态化机制。要完善调研论证制度,严格执行决策程序,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的全过程。要完善调研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定期调研制度,使调研成为经常性的活动,通过制度规定促使领导干部经常性地深入群众,摸准群众面临的紧迫问题和关键难题,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优化调研成果转化制度,使调研成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工作汇报中,而要转化为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的具体政策部署,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服务、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邢云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5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