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
中共旅欧支部是我党在海外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其支部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表现在对中共旅欧支部组织概况及对我党早期贡献、理论刊物、组织发动华工等研究,及对主要核心成员如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个案研究,其他则是放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书写的。旅欧支部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接受、选择与传播的认知态度及实践等方面则有待于深化与拓展。本文拟考察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状况,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借鉴,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读
中共旅欧支部是赴法勤工俭学的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着救国救民理想,在共同学习生活环境中,基于共同理想信仰凝聚下而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创建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
(一)旅欧中共党员在赴法勤工俭学生中发展概况
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简称中共旅欧支部)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1925年4月1日出版的《赤光》第28期文章《为孙中山先生逝世告旅欧华人》署名中,目的是“推动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总支下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改为《赤光》)。在中共旅欧党支部领导组织下,留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一大批共产党员,1920-1925年中共党员的总数为187人,几乎占到整个留法勤工俭学生总数的10%。
1920-1925年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从地域来源看,以四川、湖南人数较多,川籍中共党员有31名,湘籍中共党员有48名。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和陈公培五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即为秘密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留欧学生中,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陈毅、邓小平、聂荣臻等人是较早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大部分中共党员则是在旅欧留学过程中,伴随着争取改善自身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斗争,经过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升,逐步接受并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这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日后都为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学习研读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与介绍,主要是通过旅欧勤工俭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阅读、接受、实践及意义重建等实践活动来完成,而此时国内外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则成为学生赖以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一是赴法勤工俭学生们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报主要来自国内,如国内《新青年》《共产党人》等刊物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丛书等。学生们自己组织成立的巴里(巴黎)书报社主要代卖国内出版及自己刊印读物。中共旅欧支部出版刊物《少年》中曾为国内《新青年》《向导周报》《社会主义讨论集》等报刊书籍做过广告和推介,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的新书有《第三国际议案及宣告》《劳农政府成功与困难》《俄国革命纪实》《共产党礼拜六》《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国际劳动问题》《法文新版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宗教问题》《少年中国》《列宁传》及法文版《共产党宣言》等,这些书籍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从国外渠道获取马克思主义的介绍读物。法、德、比利时等欧洲各国报刊是学生们获取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途径。1920年法国社会党发生分裂之后,以马赛尔·加香为首的多数派组成共产党,并接管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成为学生们最爱读的法国报纸,还有法国共产党的《共产党主义周刊》《新工人》等。还有英国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人》《共产党人评论》《劳动月刊》,以及苏联共产国际及苏俄报纸《真实》《新闻》等。
三是学生们自己组织翻译并刊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刊。蔡和森曾搜集了各种重要小册子约有百十种,组织党团员们自行翻译刊印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准备编译一套“传播运动的丛书”。“蔡和森很用功,看法文报纸,一个一个字查字典,不久他就能看《共产党宣言》法文本了,他是我们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一个。”蔡和森曾翻译过法文版《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与叛徒考茨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及若干宣传十月革命读物。
有目的、有组织地阅读、翻译、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旅欧学生们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蔡和森组织学生“采取共同研究及分门研究两个方法,以主义为纲,以书报为目,分别阅读,互相交换”。蔡和森负责“《人道报》《共产党月刊》《俄事评论》以及其他有关系之小册”,萧三“看日报,担任新闻及他种小册”,李维汉为《合社原理论》,熊光楚为社会伦理哲学等,欧阳泽“看第二、第三万国社会党出版物,并留心其事”,向警予则为《妇女声》《女权报》等。大家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翻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著作。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内容
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在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他们主要表现在对唯物史观、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政治经济学等理论的认知理解与阐释,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国家地位、民族命运、社会发展及个人生存现状的思想武器,其认知与理解、阐释与应用基本上是正确的。
(一)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目的的李季赴欧洲留学,曾搜集到了140多种马克思主义类书籍,并编译了我国首部长篇传记《马克思传》。是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马克思传兼述其重要著作的大要”,“下编则专对于他的各种学说作一种有系统的记述,并且加以批评”,后附有《马克思大事年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年时,由赤君翻译杜诺瓦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文章,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马克思及主要理论等。
中共旅欧支部刊物《少年》中曾刊登马克思的《历史要走到无产阶级专政》《离开政治的性质》文章,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为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其学说“道理深邃,可供我们永远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从历史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主要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的条件及其性质,并使现今受压迫而被召出来行动的阶级觉悟自己行动的条件及其性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特点。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蔡和森在比较了俄国与德国革命后,总结出唯物史观公式:“俄社会革命出发点=唯物史观。方法=阶级战争+阶级专政。目的=创造共产主义的社会……取消国家。”毛泽东在回复蔡和森时认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他们对唯物史观的探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并成为认识分析中国问题与革命实践的策略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介绍,包括现象与本质、联系发展运动观及理论实践观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不许理论与实行分离”,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实践作用,“没有实行,即没有真实的认识,而且认识是必须于行动的,否则他即是无用的东西”。在实践中获取真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方略不是一个经典,是计划行动底一个总和”,对实践的重视正好契合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需求。
在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介绍了马克思《资本论》,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有产阶级底财富,自来就是很简单地由无产阶级底穷困造成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秘密”,这是马克思伟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的发展趋势,由于社会和技术发展,资本集中,促使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不可调和,随着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必须承担起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在认识与解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时,以唯物主义角度看,“道德是以经济为归宿的,经济是所有社会制度底基础,因经济的生产而发生社会的关系。由社会的关系而形成道德的观念”。道德是以“经济为归宿的”“社会的上部结构”。从阶级层面来看,阶级社会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支配某一时代的道德观念,然就是这时代底支配阶级底观念”。“普通的道德,……都时时是拥护支配阶级底统治权而帮助他压迫被支配阶级的”。道德观又是有阶段性的,仅存于阶级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时,随着生产力发达,道德观念也就随着阶级对抗的消失而消失。
(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的阐释与解读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它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是一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著作,激励着他们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内容。“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阶级争斗“不是一个无影无踪的自然力,他有一个一定的形式”。当工人阶级夺取胜利之后,应该固定一个具体组织的形式中,这种组织形式即我们的工人国家或过渡时代的国家。随着阶级或矛盾对抗的消除,阶级斗争也就会消失,它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周恩来在读英文版《卡尔·马克思的生活与教育》时,曾重点画出马克思的新贡献是:“(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共产党宣言》是中共旅欧支部成员认识与解释中国革命道路及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作为思想武器来解释社会现实问题。蔡和森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倡唯物史观、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基本上出自《共产党宣言》。周恩来认为“将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阶级争斗两说打成一片来看”,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工业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俄国,革命却能够成功之原因。石人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进化和革命的关系,认为进化与革命并不矛盾,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革命必须是通过人为的、主动的斗争,以推动社会发展由量变达成质变。“马克思主义之阶级争斗底大要”是“自原始共产社会崩溃以来,直至今日所有底历史,都是阶级争斗底历史”。利用阶级分析法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如何搞好统一战线,完成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三)十月革命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典型
列宁是“马克思底真实继承者”“马克思主义底理论家”。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俄国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之于俄国的典范。“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从空想方面渡过到科学方面,列宁把社会主义从科学方面渡过到行动方面”,“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范围内的,它的中心点在解释阐发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不是离马克思主义而独立的”,以此准确地阐明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之关系。十月革命过程中,“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布尔什塞维克,既已把俄罗斯完全彻底的建设其主义……现在完全的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专政既在俄罗斯实现有效”。以俄为师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要求改变中国现状的心声,“世界革命运动自俄国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一战后,英法为战胜国、德国为战败国,皆是元气大伤,经济发展颇为不景气。旅欧学生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近距离地观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且有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因而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和意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更能彰显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榜样作用,为中国革命道路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中共旅欧成员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过程中,坚定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及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问题。当时在留学生中有共产党、无政府主义派、国家主义派、社会民主党、国民党右派等五派,前三派势力较大而后两派实力较小。吴稚晖、李石曾等无政府主义者反对通过革命手段改造社会,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与无政府主义者双方之间的论战,帮助人们看清了无政府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包括陈延年、陈乔年等人在内的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针对国家主义派对内反对阶级斗争理论倡导“国家至上”,对外倡导“民族之上”的狭隘爱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论调,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们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反对国家主义派,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目标才能改变世界上“人掠夺人、国掠夺国”的侵略行为,真正地解放被压迫民族及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认特点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既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又具有新一代青年人宽阔的世界胸怀,集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历史与时代重任于一身,具有强烈浓厚的家国意识、忧国忧民意识、救国淑世情怀。
(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研读宣传开始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当初学生们苦闷于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局面,怀揣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想赴法勤工俭学,欲达成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学而有成、图效国家的目标,但学生们在经历了“二·二八运动”“攻占里昂大学”事件,亲眼目睹一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发展后,他们从参与学生运动心理期望值受挫,到对北洋军阀政府失望后,经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学说,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转折与变化。朱德说:“之前我相信资本主义可以救中国,但之后我的信仰就减弱了。德国拥有具备高技术水平、遵守纪律、有文化、组织性强的工人阶级,但如果像德国这样的国家都被打败了,再沿着它的足迹走下去就太愚蠢了。”
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是,“只有从承认阶级斗争扩充到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是真正懂得或承认马克思主义,要把这点做试金石”。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等理论观点,并做到内心接受、正确把握、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信念,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为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共撰写67篇文章,其中关于英国矿工罢工斗争7篇,对经过英国矿工罢工斗争的观察、比较之后,他认为无政府主义、法国工团主义、法国总工会、英国基尔特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是经过推求、比较、辨别各种社会思潮之后,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释中国问题及探索中国道路,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读,促进了组织内部团结与价值观凝聚,为中共旅欧党组织发展奠定基础。当时赴法勤工俭学生中有两个重要团体,以蔡和森为代表的蒙达尼(亦有译称蒙达日)派组织的工学励进会(后改为工学世界社),主要是学习宣传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彻底改造中国与世界;而以赵世炎为代表的劳动学会,主张学习法国工人阶级斗争。他们虽都赞成革命的目标一致,但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斗争形式上存在分歧。学生们在“二·二八运动”和“里大事件”后,经过激烈思想斗争,蔡和森与赵世炎会谈后共同约定,“今后要共同研究问题,共同革命,大家都谈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凝聚点促使两派汇集在一起,“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中共旅欧支部成员积极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活动,组织发动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成为华工们思想转变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启蒙老师”。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旅欧支部共同的组织文化价值观,使他们在思想学习斗争上具有适应性、使命感、参与性与一致性取向。日后的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王若飞、陈延年、邓小平、李立三、陈毅、李富春、聂荣臻、蔡畅、向警予、李维汉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我党培养大批骨干力量。
(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欧洲路径
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们开辟一条由欧洲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使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等皆发生变化,他们也是路径转向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站在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苏俄十月革命的连接地带,在全球化视野中既是爱国者又是国际主义者,到欧洲近距离地去体验感知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国内《新青年》等刊物上有很多介绍苏俄社会主义的文章,但流派较多众说纷纭,使青年知识分子倍感新鲜而又困惑,渴望到外面世界去开阔视野探寻出路。周恩来、史逸等人都曾有过留日学习经历,周恩来在赴法勤工俭学前就曾读过《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阶级斗争》(考茨基)等书籍。但这种日式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文本考究为主,方式较为温和,难以从根本上来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他们渴望到欧洲去,接触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发源地——德国加以深切的研究”,渴望从英文、法文和德文中读到正宗、原装的马克思主义,期望完整、准确地理解认知与体验感悟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在欧洲读过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曾翻译《社会主义史》。第一次将阶级斗争学说介绍到国内的李季认为,欧洲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理性色彩,能够满足当时青年人的渴望与需求。
20世纪是革命的时代,中共旅欧支部组织成员将中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俄国革命结合在一起,他们是将中国革命与国际工运相连接,并实现国际化的重要群体。法兰西革命是为“各个民族的有产阶级的利益”,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革命学说影响下发生的,其历史使命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奠定革命根基的,在历史价值上与法国大革命有本质区别,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正价值。留欧学生“研究社会科学,而具有社会革命的思想。尤其是法、俄、德三国的留学生,大有变成中国社会革命运动中急先锋的趋势”。欲要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年轻人在法德比俄等国发生了思想转向和革命实践路径的转折,认同“学,学列宁主义”口号,学习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同时经过1789年法国大革命及巴黎公社的法国,具有“强烈民族主义传统,旗帜鲜明的政治分野格局,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力度,特别是战后共产主义的传播”,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共旅欧支部成员的思想观念变化及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三)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底革命理论家和先驱”,每位共产主义者应该“对于他的学说应与以非常之宝贵敬重”的情感。中共旅欧支部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社会实践,实现他们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担当,他们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一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上主张建立共产党。蔡和森主张“马克思主义及俄式革命,而注重于组织共产党”。中国若要改变现状,必须在中国组织共产党。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是中国革命的有利组织保障和“神经中枢”。利用革命方式组成革命新政府机关,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国际联合,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非组织与俄一致的(原理方法都一致)共产党”,必须遵守党的“铁的纪律”,“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份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顺利进行,促使中国革命进入全新局面。时代发展与革命实践也证明了中共旅欧支部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解是正确的,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指导意义及价值。
二是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对中国革命道路及实践做出理论阐释,为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而奠定基础。蔡和森认为中国革命具有必然性,“革命的标准在客观不在主观……凡社会上发生了种种问题,而现社会现制度不能解决他,那么革命是一定不能免的了。你看中国今日所发生的问题,那一种能在现社会现制度之下解决?所以中国的社会革命,一定不能免的”。周恩来刊在《少年》《赤光》等杂志中有14篇文章,主题是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理性认识。他认为共产主义“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主张废除私有制实行共产制。“中国革命正轨,也只有共产主义一条路呵!”实行“阶级争斗”“无产阶级专政”“打破私有财产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革命是“不背社会进化合乎中国人民需要”的。同时他们也认识到马克思非常强调“应当注重实际”,“劳动阶级用他的政权‘渐次’夺取有产阶级的一切资本……当视各国情形定夺”,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理论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出了探索与尝试。
总之,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中国革命实践业已证明,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理解,及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把握、应用还处于早期探索时期,有些认知尚带有肤浅性,并带有一些生硬移植的话语色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深化,对中国革命道路总体把握与探索还有待于在前行道路上继续深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深层次结合的中国化进程中,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向前推进,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化,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S0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研究项目(16CDSJ06))
(作者简介:刘芹,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