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源头活水。目前学术界对《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展开了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内在矛盾和实践路径;有学者从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性角度阐释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有学者指出《宣言》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物质基础、实现手段和最终目标;也有学者提出《宣言》中的共享思想与我们党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一致性。这些学术成果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宣言》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直接研究《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成果还比较少,有些研究成果只是运用零碎的引文来论证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层面,这些成果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因素的挖掘还有待深化。有鉴于此,本研究力图突破的地方在于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阻碍因素、实践路径以及当代价值等层面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从资产阶级私有制中的“资本、技术与剥削”等层面深挖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因素,进而找到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
事实上,《宣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对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在于“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财产”。这就充分表明,《宣言》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术语,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入剖析中,无不体现着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与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合,阐释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意涵,揭示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制约因素,指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其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的进行梳理和剖析,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引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实现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要点
《宣言》中的共同富裕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与恩格斯从人的全面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以及美好生活构建等内容出发,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基本要义。在这里,共同富裕始终围绕着主体的人的发展而展开,并在现实社会的运行和美好生活图景的展现中不断彰显出来。尽管《宣言》中的共同富裕是在批判虚假共同体中提出来的,但其实践性构成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特性。由此,探究《宣言》中共同富裕的基本要义,需要立足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实,层层剥开造成人们贫困和社会畸形的迷雾,进而清晰完整地呈现出马克思恩与格斯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深邃内涵。
(一)谋求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协调
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指向。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发展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指出这些财富的所有权始终被资产阶级所掌控。对物质利益的霸占就体现在:资产阶级“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换言之,资本主义发展疯狂追逐物质利益并促使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利益需要,资产阶级通过不平等的民族交往掠夺落后民族地区的物质财富。由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得出人们的利益“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马克思与恩格斯始终坚持人们生存利益的第一性,把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作是维系自身生存的首要需求。究其原因,就在于物质生产资料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宣言》中,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占有仅仅体现在维持自身生命的再生产上。换言之,人们物质利益的实现表现在人的自然生存维度上。由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资产阶级不断扩大的物质利益版图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对人民群众实现物质利益的关心。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关注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深刻阐释了人们的精神利益。依格尔顿曾对一些认为马克思是物质决定论者地学者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人们物质匮乏的消除为人们精神的充实创造了条件。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精神利益也是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情况是人们没有精神利益可言。其一,作为民族精神利益的地方文学被所谓的世界文学代替。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代表落后民族地区的关于科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会卷入到资本主义异化文明中来。其二,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宗教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已经失去。对无产者而言,“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三,资产阶级改变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以加强对无产阶级在精神利益层面的控制。人们的教育是由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以此为基础的人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化了。其四,人们精神利益的变化是随着物质利益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能证明什么呢?”进而言之,只有人们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融合发展,人们的共同富裕生活才会到来。
(二)在推动共享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
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共享是共同富裕的主要标志,而社会的公平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在《宣言》中,共享意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财富。“要改善一切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甚至生活最优越的成员也包括在内。”对于如何改善和优化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要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要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社会财富。然而,《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现实,由此他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不同,工人阶级贫困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对财富的追求仍然体现在对商品即物质财富的追求上”。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社会财富的分配失衡使人们的贫困日益加剧,而共享社会财富是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其一,共享发展的前提是现有制度体系的瓦解。在严密的生产体系下,“生产系统一直规定身体是为社会机构、经济机构以及科学机构服务所造成的生产系统”。只有建立符合工人阶级自身的生产体系,共享社会发展的财富才有可能。其二,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统治阶级独占社会财富是背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而共享产品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三,共享发展是全面的共享。工人阶级要共享社会发展的机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从而走向人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讲,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推进共享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体现的。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现象。财富的控制者和财富的生产者地位不相等,无产阶级“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在此前提下,工人的待遇仅仅是限于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产品。由于交往的普遍化,社会发展的不公平现象还体现在东方与西方、农村与城市、发达民族地区和落后民族地区,这些在《宣言》中都有详细的阐释。“真正的平等不是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每个人,而是对每个人的不同需要给予同等的关注,而这才是马克思所希望建立的那种社会。”马克思恩与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兜售自身的产品和价值观,目的是在全球构建一种符合自身游戏规则的、所谓的公平发展体系。罗尔斯曾指出,社会与经济的平等规则要适用于最少受利者的最大利益且机会均等的条件应该向所有人开放。在《宣言》中,社会的公平正义规则由统治阶级自己制定,从而服务于其财富的积累和糜烂生活的挥霍。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其实蕴含在他们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中,社会公正的建立和维护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以美好生活引领社会渐进式发展
共同富裕其实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体现,《宣言》中关于美好生活的论述是共同富裕的最高价值表达。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宣言》中关于美好生活的阐释包括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要素。其一,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异化的生活持批判态度,但他们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为人们美好生活实现奠基了物质基础。其二,美好生活并不是抽象的空想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对小资产阶级生活理想的批判中,《宣言》认为“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毫无积极目标,只想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社会”,这是对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倒退。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以小型的实验和师范力量为社会福音开辟道路,这也是不能成功的。换言之,建立在空想而非现实基础上的美好生活是虚无的。其三,民族的复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资产阶级的民族压迫是阻碍各民族地区实现美好生活的障碍。在1892年的《宣言》序言中,恩格斯就指出波兰的民族复兴关乎波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前途。其四,“自由人联合体”是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自由人联合体’是这种和谐共生的社会状态的凝练表达,多重关系的和谐共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根本上看,“自由人联合体”就是一个美好社会样态,在这里人们的美好生活一定是和谐的和自由的。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美好生活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现实的革命化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美好生活本身就是多样化的,它是人的多元社会发展需要在现实中的表达,只有不断满足人们复杂的、多元的社会利益需要,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才能得以彰显。换言之,美好生活是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度,而唯有在现实社会革命运动过程中才能渐进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原因在于“历史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不断改造,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是如此,因而人类必须不断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短暂的,但是在旧的社会内部形成新的社会因素也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表明,人类美好社会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恩格斯也曾指出人类美好生活需经历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三个阶段,作为共同富裕最高价值体现的美好生活其实也是在人的多层次需要中逐步彰显的。总体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坚持历史辩证法原则,揭示了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和实践特性。
二、制约共同富裕的现实因素
少数人的富裕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异化文明的扩张加剧了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宣言》中,资产阶级把自身对富裕生活的理解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他们借助严密的资本主义控制体系来支配整个社会的发展。“资本的扩张性和技术的野蛮性结合在一起,迫使整个生活系统的运转都围绕在以技术和资本建构起来的控制体系中。”资本作为主体力量的存在促使统治阶级以获取更多剩余价值来维系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技术的加速发展中,技术走向了主体的人的发展反面,人在技术生存中更加无助和贫困。由此,统治阶级对劳动大众的多样化剥削进一步增强,工人的整体生活状态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远。因此,深入分析共同富裕的现实制约因素是破解虚假共同体中人们发展难题的关键。
(一)资本的主体地位取代了劳动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们创造美好富裕生活的根本所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经深入阐释了劳动对促进人的类本质的确证及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性。而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虚假共同体中资本作为主体取代劳动的现实。“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众所周知,在资本的左右下雇佣劳动所生产的财富反过来成为压榨工人自身的力量。从根本上看,资产阶级看重的是雇佣劳动中活的劳动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由此,资本的力量逐渐渗入到工人的整个劳动系统中,使劳动能够带来资本、货币以及地租。从某种程度上讲,“资本家的这一生产劳动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它彻底掩盖了劳动契约的真实本质以及经济体系的贪婪本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无产者的劳动始终依附于资本从而失去了独立性。《宣言》明确指出,劳动的价格和商品的价格仅仅等同于相应的生产费用,工人的劳动只是表现为自身的再生产劳动。“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维持生命的延续仅仅是人的自然生存的表现,人们的生活由此也变成了一种单一性的存在样态。由此,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以实现共同富裕将会在资本的贪婪性中受到阻碍。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这种资本的社会力量更多体现的是资本的经济权力。《宣言》认为,资本作为主体力量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统治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在资本的逐利性和贪婪性的主导下,“劳动要求的是满足直接的欲望”。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劳动的目的在于资本增殖,工人自身的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且受到市场竞争波动的影响。进而言之,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集中表达,资本的规则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由此,造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资本的独立性就体现在:其一,资本只关注贸易的自由和买卖的自由,资本扩张的目的在于消灭一切阻碍剩余价值产生的因素。其二,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游荡,并以殖民侵略、黑奴贸易和商品销售等具体形式来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其三,资产阶级借助自身所谓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兜售自身的价值观,从而使整个社会都接受资本主义异化文明的统治。在此基础上,劳动的异化、工人自由的消失已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人们没有真正的现实性生活,从而也就谈不上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共同富裕。
(二)技术加速发展走向人的反面
资本主义现代性中技术的加速发展为社会的整体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处在资本逻辑强力控制下的技术出现了异化并走到了人的发展的反面。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技术异化加速了对人的发展的奴役,从而也阻碍了社会的共同富裕。《宣言》明确指出:人是机器的附属品,由此工人维持生存和后代延续的劳动不再具有独立性。机器本质上就是技术发展的表现形态,技术的加速发展增加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产生。技术加速发展走向了人的反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加速发展迫使工人没有健康的身体与人格。《宣言》指出,工人除了身体,其余的什么都没有,包括妇女和儿童都被卷入到技术的生产体系中来,他们没有了真正的人格。其二,被卷入到技术系统中的人们没有了独立性和自由。资本与技术的共谋发展使人失去了自由,由此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丧失。诚如舒尔曼指出:“现代技术影响了人的存在,它剥夺了人的自由。”其三,人以技术生存为根本存在方式。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人是自然生存和技术生存的双重统一。但在《宣言》中人的技术生存成为了工人唯一的存在方式,由此工人就不再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真正的创造性。
如上所述,在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主体的人出现了异化,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现实生活是虚假的。也就是说,共同富裕的生活是根本不存在的,少数人的富裕才是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宣言》指出,资本与技术合谋共同作用于落后民族地区,从而使得这些落后地区失去了全部的生活资料。对生活的资料的占有程度是社会共同富裕的集中反映,而失去生活资料表现出的是社会贫困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的不断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工人们在技术不断改进中也进行激烈竞争,如果不能获得一定的工作机会他们也就根本不能生存。个人的生活是贫困的,建立在贫困生活基础上的家庭关系也是不和谐的。家庭和谐是共同富裕的体现,而《宣言》中所描绘的家庭关系的破坏则是社会单向度发展的真实写照。“无产者的一切家庭关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也就是说,技术大发展摧毁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家庭成员的片面发展造成了贫困的代际传播。在对上述社会生产和运行关系进行分析时,《宣言》就指出机器与分工的破坏作用、无产阶级的贫困以及财富分配不均等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现实。
(三)多样化剥削方式的叠加存在
剥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有剥削现象存在就会出现社会发展的贫富差距。《宣言》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明确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开始,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历史呈现出来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资产阶级对劳动大众的剥削出现了新手段,剥削的程度也不断增强。诚如马尔库塞所言:“发达资本主义愈完善的机械化劳动却在改变着被剥削者的态度与地位。”显而易见,在资产阶级打造的严密的剥削体系之下,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单面化的发展状态,由此不同社会主体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工人的贫困、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压迫等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的剥削是一种现实的、露骨的剥削而非宗教式幻想的剥削。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剥削具有不间断性,即工人受到不同的人的持续剥削。《宣言》指出: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的时候,资产阶级中的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纷纷向他们扑过来。在这个剥削的过程中,工人自身从贫困潦倒到一无所有,人们的生活降低到了动物式的本能生存层面。这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人口比财富增长得还要快”。因此,贫困人口的增加使社会矛盾更加突出,谈不上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
剥削是资本家在私有制中加速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它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复杂的。通过对《宣言》的梳理发现,资产阶级以经济剥削为主且多种剥削方式并存。资本家剥削的是雇佣劳动的财产,并在不断产生新的雇佣的劳动过程中使经济剥削合法化,以此完成资本增殖的目的。由此,资本主义剥削现象的出现与无产阶级贫困事实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为了行使有效的领导权,就不应该单单指望政权所赋予的物质力量”。事实确实如此,资产阶级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向落后民族地区兜售自身的价值观与文明形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质是以民族剥削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民族剥削的存在阻碍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由此民族的复兴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进而言之,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生活的到来还很遥远。共同富裕生活的一个体现就是人们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马克思所处的这个时代,人们没有平等的生存权、政治参与权。《宣言》指出,在阶级剥削的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是政治剥削的体现。在此基础上,人们被强大的社会政治系统所编排和控制。资产阶级所有的剥削实际上体现了人对人的剥削。由此,“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失”。因此,没有剥削的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三、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支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不仅在《宣言》中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基本要义和现实制约,而且也为人类走向共同富裕提出了实践性策略。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有其双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说法,现代性有其阴暗面且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以谋求资本增殖而存在的资本家,是进行全球扩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主体,他们代表的是极少数人的私利。由此,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是人们共享社会财富的根本政治保障。共同富裕不是建立在生产力异化基础上的,而是在生产力总量增加的基础上,而消灭私有制以建立真正共同体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社会条件。
(一)发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
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政治优势。《宣言》深入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并指出取得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斗争策略以及加强政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内涵,这无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劳苦大众被资产阶级日益严重剥削的情况下,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他们对贫困生活的反抗和对谋求幸福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带领社会底层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就在于相比较于其他政党而言,无产阶级政党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先进性。诚如《宣言》强调,共产党人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利益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说的共同富裕并不是狭隘意义层面的,而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的共同富裕。《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贫困生活的出现是在自身的敌人以及敌人的敌人的压榨下形成的,同时无产阶级也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反抗压迫。尤其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越是能够心安理得地相信自己的使命,越是能百折不挠地、本能地根据自己的利益驾驭一切现象”。也就是说,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和社会运行规律,担负起带领广大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
进一步讲,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团结无产阶级队伍,运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和方法摆脱奴役和贫困。其一,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在阶级斗争中坚持整个阶级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就表明,共产党人对工人阶级利益的关注一直贯穿于整个社会运动过程的始终,并能够采取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方法。其二,加强不同地域政党的合作以满足世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宣言》指出了共产党人在瑞士、波兰、德国等地方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进行斗争同的时,“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调”。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是灵活的,会因时因地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而做出不同的改变。其三,无产阶级政党注重把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离不开共产党人在政治与经济方面做出的努力。“政治只有与经济打成一片,才能变成永久的行动。”共产党人不仅在政治宣传和策略上要展示自己的目的,同时也要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总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在全体无产阶级形成的合力中进行实践。
(二)在发展中增加生产力总量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确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建立在深厚物质力量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才会有坚实的保障。而普遍交往则是人类社会相互交融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与恩格斯语境中的共同富裕并非是地域性的、狭隘性的富裕,而是主张世界整体的共同进步和富裕。换言之,生产力发展和普遍交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基本力量。《宣言》指出:“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的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共同富裕的时代一定是政治高度发展、人们精神生活充实的时代,这些都同本时代的社会结构组成以及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力在发挥其革命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统治阶级通过提高生产力发展不断加强对社会的控制,资本的增殖需要迫使生产力走向了工人发展的反面。换言之,工人的悲惨命运和凄凉生活恰恰是生产力异化发展的结果。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要促使生产力真正为无产阶级的幸福生活服务,就要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并不是要砸毁和破坏生产力,而是要积极利用资产阶级所积累的生产力来为自己服务。
如上所述,增加生产力总量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和平世界的普遍交往则拓展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空间场域。《宣言》充分肯定了在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转变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此的全球商业、工业、航海等不断扩展,整体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指出,资产阶级的交往是一种非和平的交往,建立在落后民族奴役的基础上,由此人类社会发展是不和谐的,落后民族地区与先进民族地区、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正是看到了资产阶级异化交往的现实,马克思与恩格斯强调跨国界的和平交往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精神的融合。“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和平的世界交往能够促进全球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使先进的生产力得以保存和传播。也就是说,世界性的共同富裕一定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的,是基于生产力不断进步和和谐交往关系不断确立的基础上的。诚如哈贝马斯所言,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因此,只有考虑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生产力进步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成熟,才能真正为人类走向共同富裕提供动力。
(三)建立真正共同体确保公有制的赋权优势
消灭私有制以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真正共同体,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也是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宣言》明确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注社会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利己的观念使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的一条普遍真理。而消灭私有制,就是要“废除永恒的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这就表明,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是一种彻底的社会活动,而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私有制的简单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加强社会控制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阻碍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桎梏。《宣言》指出,相对生产过剩的出现、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等,都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了自身发展的绊脚石。进一步讲,因私有制而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实际上,工人阶级本身的现实生活和统治阶级的生活都是异化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已经不能支配自己来巩固所谓的资产阶级统治了。“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的社会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旧生活、旧思想都是私有制的外在表现,新的社会因素即消灭私有制的现实社会运动已经蓬勃发展,由此对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消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之所以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就在于在真正共同体中人们会拥有更多权利进行创造活动以促进自我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表明,“这个国家机器本身是彻底的腐朽,在他统治下兴旺发达的这个社会有机体处于糜烂状态”。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人而非人民的公仆,而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真正共同体中,人们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归劳动人民,赋予了劳动大众更多的权利。《宣言》指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粗陋的平均主义,而是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此时,共同富裕就具有了先进社会形态的内在保障。在终结阶级对立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来提升自己,人们对生产资料是一种积极的占有,人们的各种权利会得到尊重,所有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都会得以发挥。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宣言》强调工人应该要善于掌握和利用现成的国家机器来实现自身目的。同时,共产党人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存的发展成果为共产主义新社会服务,同时也要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彻底推翻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虚假共同体。
四、《共产党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价值
《宣言》所蕴含的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尽管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换,人们的生存境遇也同以往有很大不同,但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并没有改变。具体而言,《宣言》不仅确立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原理和价值理念,而且从实践层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其不仅为我们建立共同富裕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原则,而且也启示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破解风险制约因素,同时也从具体实践路径层面指引我们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是从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合中彰显自身的时代价值的。
(一)为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中建立共同富裕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原则
《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实质上是围绕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进行展开的,这为我们构建共同富裕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原则。同西方社会片面追求物的发展不同,我们始终坚持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社会发展模式。《宣言》始终强调人的多元利益需要和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我们始终秉承这一理论硬核,进而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社会的建立。一方面,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遵循的理论起点。同西方社会强调少数人的富裕不同,我们的共同富裕道路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自始自终把每一个人的富裕生活当作奋斗目标。《宣言》也蕴含了实现共同富裕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无产阶级政党要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始终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利益为理论定位。同西方社会单面化和两极分化的发展不同,我们始终强调人民群众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上的协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宣言》中人的全面利益观的理论延伸。除此之外,实现共同富裕要以社会公平为理论指引。《宣言》认为共同富裕社会一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也体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促进共同富裕,遵循共同富裕社会建立的发展规律。
(二)科学运用资本、规避技术风险和完善分配制度以破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风险制约因素
《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技术以及剥削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这对我们破解这些风险因素以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尽管资本与技术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与技术的合谋实际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多种剥削形式的出现加速了两级分化。这就启示我们一定要坚持资本的社会主义应用,遵循资本本身的运行规律,把资本当作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也就是说,对资本的科学合理运用实际上能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内在动力。同时,资本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让技术创新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我们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实际上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宣言》指出技术发展走向人的反面,这实质上是社会两级分化发展的加速剂。因此,我们要反对技术决定论并规避技术风险,始终坚持技术的正义发展和向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在重视技术创新和科学利用技术的基础上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同西方多样剥削形式加速社会两极分化不同,我们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分配方式、提升分配质量和健全分配体系,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体来看,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宣言》为我们规避和破解这些风险因素提供了重要启示,从而有助于高质量全面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在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促进共同富裕
《宣言》不仅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阻碍因素,同时也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指引。《宣言》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要以先进的政党为领导核心。这就启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原因在于,“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富裕,这样才能确保我们走向共同富裕道路有明确的方向,同时我们党也是新时代加强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和抵御各种风险的根本保障所在。与此同时,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厚植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宣言》认为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一定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就是说,共同富裕并不是虚幻的存在,没有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就不会有共同富裕生活的到来。进一步讲,党的集中领导和推动生产力发展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在历史合力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因此,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实际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真正践行《宣言》中的共同富裕思想,从而探索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中国模式。
五、结语
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演进来看,《宣言》是我们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源头。《宣言》中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宣言》清晰完整地呈现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意涵、现实制约及实践路径,这为新时代继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进一步讲,实践的观点贯穿于《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全过程,而其实践的本质又反过来彰显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深邃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在深刻理解《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刻内涵时,更应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征程中运用这些观点以彰显其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了《宣言》在改变人类历史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养料和精神动力。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