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和鲜明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承继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宝贵经验,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伟大征程,集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身,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吸纳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全球文明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体现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廓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各种迷雾,在正本清源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篇章。“守正”,体现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深刻揭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陈出新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蕴含的守正创新精神,强调“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创新”,就是“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新”,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又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体现为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揭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创新性引领。“创新”还体现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敏锐把握时代的新发展,把握实践的新变化,提出时代的新课题,围绕文化建设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可以说,守正创新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底色,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品格。
鲜明特质一:传承弘扬与转化发展相统一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糟粕的坚定的批判者与摒弃者。对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既要传承弘扬,也要转化发展,这是坚持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与变革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原则的高度体现。
鲜明特质二:自信自立与开放包容相统一
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自信自立,才能在根本上确立起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构筑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激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创造力。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自信自立,必须确立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使一个民族得以以独立的身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一个民族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成为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体现为文化创新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独立性是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自觉性即具有自我意识,自己能认识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能动性即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动力量,而不屈服于环境。在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能否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症结所在。对本民族文化有自觉有自信,才有可能平等地跟其他民族的文化比较、交流,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意识,丧失了自我,便无法与其他文明平等交流和借鉴。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要求“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面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西方文明中心论等一系列错误理念,如何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不仅要自信自立、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还要睁眼看世界,坚持开放、不搞封闭,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超越文明优越、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的文明观。
鲜明特质三:中华立场与人类进步相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根本立场,一再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坚持胸怀天下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精华,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表达要“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维护天下之公,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影响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扎实推进,都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思想精华,彰显了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思想魅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吸取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中华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源头活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出中华立场与人类进步的统一。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品格和鲜明特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单位:yl23455永利、yl23455永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报道》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