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为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本刊对美国中国史专家韩慕肯进行了专访。赵丁琪整理、翻译韩慕肯接受访谈的内容。
韩慕肯(Kenneth Hammond),美国著名汉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系,现任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韩慕肯教授曾参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激进左派运动,是肯特州立大学学生和民主协会的学生领袖,作为主要参与者见证了“肯特州立大学惨案”。20世纪80年代,韩慕肯在中国工作、生活了5年时间,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1999年,韩慕肯曾在yl23455永利历史研究所访学。2007年—2015年,韩慕肯担任新墨西哥州孔子学院院长。韩慕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元10世纪—18世纪中国的政治史和文化史,特别是明朝历史,撰写的著作包括《从尧到毛:中国历史5000年》(From Yao to Mao: 500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椒山:杨继盛的生、死与身后事业》(Pepper Mountain: The Life, Death and Posthumous Career of Yang Jisheng)(译者注:椒山是杨继盛的号)、《圣人归来: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Sage Returns: The Confucian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国革命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探索》(China's Revolution and the Quest for a Socialist Future)等。
一、中华文明与中国的革命、改革与建设
○(赵丁琪,下同)韩慕肯教授您好!您与中国渊源深厚,您在20世纪80年代选择来中国工作、生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将中国历史作为您的主要研究方向?
●(韩慕肯,下同)我大约8岁的时候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我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长大,那里有一个很好的美术馆,里面收藏了很多中国艺术品。父母经常带我和弟弟去博物馆,我被中国画和上面的文字迷住了。随着我的成长,亚洲在20世纪60年代的事件越来越多地被新闻报道。当我上高中的时候,哥哥去了越南战场。我觉得亚洲是一个需要加强了解的地方。我读过关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书,当然还有中国的书。1967年,我上了大学,参与了反对越南战争、促进美国和世界向社会主义转型的政治活动。和美国、欧洲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我对当时中国的革命故事感到非常兴奋。我开始阅读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著作,并学习中国历史。我甚至上了一堂汉语会话课。
1970年,我参与了肯特州立大学事件,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在一场谴责美国入侵柬埔寨的抗议活动中开枪打死了4名学生,打伤了9人。我因政治活动而被起诉,并在法庭内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与之斗争。我的学术生涯被打断了。我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建筑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阅读并关注中国的发展——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启。
1980年,我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右腿,这意味着无法再做我已经习惯的工作,但事故的经济补偿让我可以做其他事情。当时我想做的就是去中国继续学习。我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兴趣,并且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的一个重大转型时期,我想亲眼看看中国的真实情况,并尝试学习中文。因此,我去了北京,在那里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学习,然后去了一家负责语言项目的美国公司工作。1982年至1987年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为CET(China Education Tours,中国教育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工作。1987年,我回到美国,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中国历史。我一直觉得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而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真实面貌和中国的历史知之甚少。
○您今年5月出版了新书《中国革命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追求》,还有另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国和世界:1949—2022》(China and World:1949—2022)。与您之前的著作相比,这两本著作有哪些新的特点和观点?
●从1994年获得历史和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以来,我一直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任教。这些年来,我的大部分研究和出版都是关于明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史,尽管我也写了一些关于当代中国的文章。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早期的中国政治经济,从宋代到晚清,大约是10世纪—18世纪这段历史时期。我把这一阶段视为早期资本主义的一种独特形式,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我的新书《中国革命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探索》面向更广泛的受众,即所有试图了解当代中国及其现状的普通人和政治活动家。我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革命道路源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对华压迫和剥削的经历,通常被称为“百年屈辱”,它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才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常被西方人(包括许多政治左派人士)错误解读。
我即将出版的另一本书《中国与世界:1949—2022》是关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关系的历史,追溯了中国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同时也追溯了一些特定关系的发展变化,如中国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互动的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对非洲的援助到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态发展。这本书也是为了帮助非专业人士了解中国在现代世界的复杂性和现实状况。
○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特点,您是怎么认识的?它和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为什么西方总是对中国存在诸多误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遵循着自己的发展和转型路线,有很多传承至今的因素,如书面语言、家庭的中心地位、重视教育以及历史视角的广度,这些因素塑造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基础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文化上层建筑,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间歇发展的轨迹。在王朝更替时期,增长和扩张被动荡和破坏所打乱,但商业资本主义在城市制造业和以商品为导向的农业中一再复兴。公元10世纪—13世纪、15世纪—17世纪初和18世纪,中国都达到了繁荣和全球经济领先的高度。19世纪初,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冲击,中国独特的本土政治经济的漫长轨迹才结束。
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关键特征标志着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可以被视为文明发展的最新阶段,它走的是一条与欧洲及其分支不同的道路,并产生了一系列思想、行为、制度和经验,主要体现在文字记录和其他形式的物质文化中,这些物质文化构成了丰富的遗产和文化宝库,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自己独特的管理事务和应对挑战的方式。其中许多体现在儒家思想中,也体现在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传统中。和谐、社会责任、个人诚信和能动性,以及国家作为促进人民福祉的工具的作用,尽管在实践中经常被统治阶级的物质权力所扭曲,但这些思想仍然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在当代社会中也依然可见。
即使对于那些真诚地希望了解中国的西方人来说,也很难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特征。他们常常很难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中国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这些方式是完全合理的、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愿望的——但又与西方文明的文化体系不同,因为西方文明本身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截然不同。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全球领先的国家和文明,但是在1840年以后中国走过了一段非常曲折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在您看来,中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早就说过,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20世纪时,他们会写道,中国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事件。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成熟的文明之一,也许是最重要的经济生产中心,处于全球贸易网络的核心,拥有令全世界人民羡慕的技术和制度。但是,在1840年以后,它被工业革命的低成本产品所驱动的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所取代,这个过程是在西方帝国主义的现代军事力量的支持下进行的。经过多年的斗争,受到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启发,以及在1919年凡尔赛和会后西方“自由民主”神话在中国破产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由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多年奋斗,试图找到推进中国革命的最佳方案。事实证明,从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得出的政策和策略,被证明不太适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20世纪20年代中期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毛泽东认为,农民实际上是农业无产者,是城市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而城市工人阶级本身只是中国人口的一小部分。通过建立工农联盟,中国就可以进行摆脱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建立一个可以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新国家。这是1949年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关键因素。
土地改革扫除了以地主为基础的旧农业经济的最后残余,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土地成为公共资源,而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私有财产。没有工农联盟,不消灭旧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就不可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到1978年,中国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如何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常常存在着争论和分歧,但还是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人民的预期寿命增加了1倍,婴儿死亡率大为下降,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也得到了重大改善。然而,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仍然较差,并没有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的愿景。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而共产主义则建立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
1978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前进和发展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层认识到,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的决定将为中国带来快速增长,并大幅度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他们也明白,这会产生危险的矛盾,比如腐败、不平等和环境压力。为了从改革开放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避免负面后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这是过去40多年的重要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一度面临严峻挑战。腐败现象出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问题可能会失控,中国甚至可能成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
相反,经过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韬光养晦”,中国变得更加成功、更加自信,并稳步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特别是2012年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开启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大规模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工作使近1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全体中国人民的生活将继续得到提高和改善。中国已成为解决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世界领导者,并处于替代能源开发和部署的前沿。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和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2012年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您如何理解习近平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自2012年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的时期,通常被称为“新时代”,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表述。如上所述,几十年来,中国领导人在与西方的关系中一直低调行事、韬光养晦。在这一时期,中国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获得资本、技术和其他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这是一个为了改善和发展中国经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质量而与西方进行交流和接触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从未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从未放弃为人民寻求新的美好生活、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分配创造物质条件的道路,从未放弃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但改革的最初阶段的特点是有意识地努力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保持稳定和富有成效的关系,这意味着要采取忍耐和宽容的态度。
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末,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发展成果。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中国经受住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所受到的破坏和损失最小,因为其经济的社会主义内核,使得其有能力投入大量资源来缓冲裁员的影响和西方需求崩溃等的影响。工业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创造力得到了提升。卫生保健、教育、住房和其他方面的社会保障稳步提升。总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所走的改革道路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结果。然而,严重的问题依然存在。
腐败是对社会主义正义和公平理想的持续挑战。中国最富有和最贫穷的人之间的不平等加剧了——尽管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大大提高了。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威胁到日常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大城市。随着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到来,中国解决这些关切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习近平的当选标志着一个转折点,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新阶段,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充满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这体现在党和政府处理发展矛盾的诸多举措、行动和政策中。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已经持续了10年有余,并将继续揪出那些身居要职、受公众信任却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人。新时代也是解决不平等问题以及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巨大而成功的努力已经使数亿人超过了全球确定的绝对贫困线,并将持续改善全国人民的生活。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应用的重视与监督,抑制市场负面影响的新努力齐头并进,同时寻求继续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
也许最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应对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这一生存危机的世界领导者。中国是最大的替代能源技术生产国,所应用的替代能源比其他国家都多。它已经将对煤炭的依赖减少到能源供给的50%以下,并且正在实施应对全球变暖的具体措施。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人民充满自信、取得伟大成就的新时代,尽管挑战和矛盾依然存在。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改革的风险挑战依然存在,中国依然面临着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严重威胁。但今天的中国正在为其他寻求建设更美好未来的国家提供援助和可行的模式。这也是新时代的特点。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您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重要时刻。它发生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后。它标志着新时代的第一个十年的结束,这是一个党充满信心地积极行动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历来是总结党的近期工作、评价成功经验以及不足的契机,也是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指明适合下一步变革道路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契机。这次大会也不例外。从习近平的报告开始,代表们听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成就的信息,分成多个小组讨论和辩论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在未来五年及以后继续开展工作作出决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是大会的高潮。
这次代表大会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党;一个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党。它解决了中国在国内外面临的无数具体问题,表明了中国在挑战面前坚持不懈的决心,拒绝和抵制外部势力减缓或破坏中国发展、阻挠中国重新成为全球事务重要和负责任参与者的努力。
未来永远是本未完成的书,即使是最有价值、最宝贵的规划,以及最敬业、最有能力的活动家,也无法保证一定会取得成功。而二十大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果,也展示了其坚持到底的决心。这是中国和世界充满希望的时刻,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应该支持和赞扬中国所从事的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为劳动人民寻求公正、公平的未来这样一项伟大事业。
○今年6月2日,习近平视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中国革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的著作中发展起来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即对物质现实的分析产生理论命题,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根据实践加以提炼和修正,从而进入在实践中应用、进一步提炼等新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以及在其斗争的最初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了了解中国现实物质条件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和推进革命运动,党内进行了深刻的辩论和实际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被强加在社会和经济现实中,以机械或确定性的方式实施的简单的蓝图或模板。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以及对江西苏区农民社会条件和阶级关系的深入分析,对理解中国现实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中国,农业人口本质上是早期资本主义、早期现代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将自身的劳动力出卖给地主或富农的农业无产者,因此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这种对唯物主义分析的创造性运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理论突破。革命的进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在不断进行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辩证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不是教条式文本或戒律,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动态的并根据实践经验不断修正的分析和反思方法。这不仅仅是着眼于特定的当下,还必须包括借鉴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根据3300年前的文字记录,以及考古和其他一些证据,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有不同于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自己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马克思本人很清楚,他对资本的分析是基于英国的具体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其他西欧国家的具体情况。他并没有宣称这是唯一的模式和理解世界各地历史的普遍模式。但马克思的方法,即他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的阐述,可以创造性地应用于其他国家,这种方法在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中国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知识和经验。在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建立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工作中,必须调查、分析和理解如何在当前利用历史遗产中的元素。中国有自己的辩证思维史和辩证分析史,如《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国政府有着几千年的理性化的文官管理经验。儒家的知识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讨论领域,包括伦理、正义、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治理道路,以及负有公共责任的人在行为中保持正直和诚实的必要性,这些思想与当代对腐败、善政和为人民服务的关注一脉相承。对中国悠久的历史遗产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历史的工具箱里有好的东西,有有用的知识、好的想法和做法,也有一些坏的东西和糟粕。但是,如果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吸取过去的教训和人民积累的经验,并将其与对当今情况的分析结合起来。这就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必须通过“两个结合”将其发扬光大。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您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在人类文明史中意味着什么?
●“伟大复兴”思想表达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这不仅是中国在全球事务中重新扮演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和破坏之前的角色,也是随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束和多中心发展时代的兴起,全球地缘政治现实的全面重组,中国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并不寻求取代美国成为霸权大国。这完全符合中国作为重要的经济生产和贸易中心的时代定位,但中国完全没有那种依据自己的意志和权力征服其他国家的扩张主义倾向。复兴给中国带来一种新的繁荣,一种建立在全体人民生活稳步改善基础上的繁荣,也通过与世界各国共享新的贸易交流网络、发展文化社会联系形成了一种“共同繁荣”。与此同时,它也推动世界从一个由单一大国主导的世界,走向一个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世界。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意日益增加。您对此如何认识?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主导力量。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精英通过剥削世界各地的劳动人民和自然资源,享有巨大的权力和特权,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美国竭力使所有其他国家屈服于帝国主义霸权体系,从世界其他地区获取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制造,并向全球市场输出商品,并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功。
当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访问中国并开启了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新时期时,他开启了一个西方世界希望通过贸易将中国再次纳入帝国主义霸权体系的时代。西方社会希望运用贸易和投资将资本主义重新植入中国。当中国从1978年开始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西方许多人认为这证实了中国可以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美国精英希望中国发生“颜色革命”,以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或者以一种更适合帝国主义统治的形式重组政权。
有一段时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10年,中国走的是一条“韬光养晦”的道路。为了实现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性经济,吸收资金、技术和其他对经济发展有用的信息的目标,中国领导人保持了一种低调的政治姿态,向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在此期间,美国精英坚信,中国进一步从属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状况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中国在追求改革目标方面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中国人民生活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中国创新和创造性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其能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在新冠疫情期间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更加自信。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更加明确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承诺,履行其初心与使命。
当美国精英意识到中国致力于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时,他们对中国采取了敌对的态度。由于担心失去长期以来享有的权力和特权,同时面临着自身经济的衰退和政治的日益失调,美国历届政府都作出了越来越大的努力来破坏中国的发展,以孤立和妖魔化中国,妄想能保住他们的霸权。首先是在奥巴马总统领导下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然后是特朗普政府发动的中美贸易摩擦,现在是拜登政府鲁莽和不负责任的挑衅和散布恐惧的行径,这些将对所有相关人员尤其是对美国普通工薪阶层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试图阻止中国重新成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是愚蠢的,客观上违背了美国和西方人民的真正利益。
○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您如何理解?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中国全面努力的最突出组成部分,旨在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投资和沟通新机制,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不必屈从于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形象——数百年来,丝绸之路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将中国与欧亚大陆以及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地区的货物和思想交流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投资港口、管道、机场和铁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性经济设施、通信设施、医院和学校等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国家建立互利关系。
由于美西方的打压与排斥,中国目前致力于建立独立于以西方为中心的现有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贸易交换和结算机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机构通常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公司在世界欠发达地区盈利的工具。作为国际交易的媒介,美元的统治地位使得美国政府有能力发展其毁灭性的制裁制度,而这些制度只会惩罚那些拒绝服从美国的国家的普通民众。
所有这些倡议都寻求促进建立国家间的互利关系,换言之,谋求不同国家间共同繁荣的未来。这些不是慈善捐赠,也不是慈善事业。这些计划将有利于中国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有助于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继续朝着自己的未来前进。但这取决于与中国合作的许多其他国家的增长和发展。这不是一个只为一方利益而榨取财富的制度,而是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努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植根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现代思想。
(作者:赵丁琪,yl23455永利助理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