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既是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保障我国在内外部压力下维系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自主安全可控的重要力量。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的重要性
(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出现许多超预期变化,除直接影响全球化进程外,供应链体系重构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逐渐显现。受国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我国医疗器械、电子通信、核心工业软件、高端材料、精密设备等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领域的一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原材料等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如遇到特殊事件冲击,易被“卡脖子”,会出现断链风险。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该问题,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的关键因素之一。2021年以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频繁出现于国家高层会议、重要文件,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在政策上发力,逐步部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计划举措,包括发展的具体量化目标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从事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在细分市场上占有率较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专精特新分别对应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国家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提升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的创新活力,实现技术补链的效果。
当前,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巨人”企业对重要产业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正成为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依托,不仅是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重要供应商,更在产业发展中扮演关键“补短板”的角色,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维系国家产业链安全的重要节点,其中,90%的“小巨人”企业至少为1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1]。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对外开放、吸引投资的方式持续驱动经济高速增长,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制造业表现突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为谋求我国产业竞争优势,亟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我国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
产业兴则经济强,企业兴则产业兴。在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关键核心在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方面,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引领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高效、高质量。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创新能力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是保证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的重要驱动力。此外,面临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比一般中小企业有更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经济运行大幅波动时的压舱石,能够有效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抗击风险的能力。
(三)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精特新是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的方向和目标,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已成为政产学研的共识。
2011年7月,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要求。2011年9月,工信部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首次在政策层面明确提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创新发展,鼓励采取专精特新策略,并与大企业合作推动协同发展,以加速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2013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方面的具体指导意见,阐述了总体思路、关键任务和推进措施。
自2018年工信部开始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来,截至2023年底,共公布了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按照《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需同时满足专、精、特、新、链、品共6方面指标。
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2],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人力资本、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及促进产品创新升级等途径,正向激励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提升[3]。有关研究指出,专精特新政策的实施对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不同特征企业的绩效水平存在差异性影响,其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更易受到专精特新政策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好[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政策可有效提升相关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效果更好[5],当中小企业入选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后,其短时间的研发投入[6]和发明专利申请[7]会出现显著提升。
二、发展成效
(一)呈现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部署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出台诸如财税、金融、上市融资等政策。各地结合实际,纷纷拿出“真金实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区,鼓励培育和引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勾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图。2021年12月,工信部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发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打造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佼佼者,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8]。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是以梯度的形式展开,离不开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完成,其中,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扮演着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工信部主要负责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工作;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推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评价工作;市级层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包括组织辖区内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自评,负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推荐工作。
(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培育效果较好
2019—2023年,工信部先后开展了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入选名录的企业总数已超过1万多家(见图1)。除第五批数量较之前有下降外,前4批相较于前一年呈现出上升态势,基本上完成了“十四五”时期计划的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目标。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呈现为“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9]。从省级层面看,31个省级行政区均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其中,6大省级行政区合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占比超过总数的50%,排序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见表1)。从城市层面看,排名前20位的城市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6 532家,占总数的51.06%(见图2)。其中,北京、深圳、上海稳居全国前3位,合计占全国18%以上。工业强市代表江苏苏州市与浙江宁波市,分居第四、五位,数量均超过350家。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200家的城市有13个。
图1 5批入选名录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官方公开资料整理。
表1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官方公开资料整理。
(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为制造业企业,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成为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前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近90%成为制造业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并且大多实现了技术新突破。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专业化、精致化、国际化水平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也在提升。此外,数字化程度、绿色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做深做精,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平均水平为98%;从事特定细分市场平均时长约16年,其中70%深耕10年以上;从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整体情况看,一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处于10%~30%之间[1]。
三、地方实践
(一)部分地区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相关培育政策较为完善
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时间普遍不长,基本上是改革开发之后才开始的,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近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省份和城市,相关地方政府较早就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实施具有精准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着眼未来,思考以中小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出中小企业的“七化战略”,即专业化、精细化、高新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这与5年之后诞生的专精特新内涵高度一致。2011年,工信部开始强调专精特新概念之后,浙江省政府马上行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引导本地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2023年,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累计达1457家,在31个省市中排名第三。
图2 Top20城市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官方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地方政府已普遍认识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优化本地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性和价值,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增加重大创新平台的投资,构建较为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如,江苏省2023年发布专精特新企业培育3年行动计划,推动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朝着专业化、精益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创新能级提升工程、协作配套强链工程、质量品牌创优工程、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数字技术赋能工程、特色金融助力工程、服务体系升级工程8大工程,全力护航专精特新企业对标世界一流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的扶持各不相同,着力加强省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聚集重点培育领域,完善优质企业培育库,实施精准培育。加快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4个梯度从低到高代表了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
(二)制造业基础雄厚和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离不开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尤其是制造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拥有的雄厚制造业基础意味着在生产、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强大的实力和资源,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如,浙江有深厚的产业根基,在机械加工、电气、装备制造、化学制品等领域积淀深厚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更有底气。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实际上最早的块状经济就是专精特新的雏形。像杭州市,有99.9%的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不少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实力不容小觑,拥有广泛的培育基础。
发达的民营经济意味着私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往往更加灵活、创新性强,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这种灵活性和创新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能更好推动这些企业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以整体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一个地区民营经济底子越好,越有利于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广东制造业发达,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深耕产业链,强调精细分工崇尚专业为王,对细节极致追求、对产品精益求精,已成为一种产业基因和文化特质。截至2023年,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为1535家,位居全国首位。
(三)产业集聚效应强更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指在特定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企业集中发展。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而言,产业集聚十分关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共享集群内知识和经验,更容易获取和分享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市场趋势和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在同一地区内,各生产环节的企业可能会形成紧密的供应链网络,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加速生产周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同时,产业集聚带来人才集聚,使得企业更易招聘到高素质、有经验的员工,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流动。
如,宁波市北仑区产出了全国60%的压铸模,其中,以大碶高档模具及汽配产业园为主要平台,高度集聚了压铸模上下游产业链。大碶高档模具及汽配产业园的54家企业中,已有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成功入选第一批浙江省专精特新产业园(创建)名单。该园区实现压铸产业制造过程中的全部工序均可就地完成,形成了分工合理、配套齐全、协作紧密的高档模具产业链条。目前,园区产业集中度达96.5%。
又如,北京市围绕着主导产业方向和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产业和空间的布局,做好土地方面的供应保障,打造一批有专精特新的特色园区;广州市黄埔区则与广州开发区正式进行合作,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厚植发展沃土。
(四)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
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普遍面临一系列限制,其中,资金限制和科学研究等问题尤为突出,可能制约其持续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受到区域高质量发展维度影响[10]。地区内完整创新生态系统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如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可减少研发和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推动从技术到产品。地区内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11]。如,深圳市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为特征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坚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些都十分有利于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新要求,与庞大的市场主体相比,数量仍不足,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距离实现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瓶颈和障碍[12,13,14,15,16]。
(一)自我研发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不高
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对供应链的塑造和掌控能力,其技术含量、特色化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内并非占有决定性领先位置。
相关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研发强度大概在2.3%左右,一般中小型企业的研发强度可能就1%~2%,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强度在7%左右,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研发强度8%左右有一定差距。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被更具创新能力竞争的对手替代[17]。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国际化水平不高,缺乏着眼于全球市场竞争的战略眼光。
2022年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发布的《数字化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及研究报告》显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方面存在5方面问题:国际市场销售占比仍较低,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参与国际化方式仍以产品进出口贸易为主,人才引进、海外投资、资本引进等其他方式稳步推进;产品出口对第三方服务机构依赖性较强;国际化需求强烈;普遍面临国际化人才和海外销售渠道缺乏、国际物流成本高的困难。
(二)受益于本地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不充分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地向集群靠拢的趋势。产业集聚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物流成本方面。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能够提供更高效的生产环境,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资源。
然而,我国一些地区规划产业集群尚未能实现明显的集聚效应,这可能与地区间的产业配套不足有关,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在本地不能得实现,只能去其他地区配套,无疑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乃至市场上竞争力。
(三)高水平人才紧缺
工信部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小巨人”企业反映高端人才短缺。
专精特新企业在规模上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在企业性质上大多属于民营企业,其所处地理位置一般缺乏比较优势,难以有效招收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同时,由于高水平人才首选的企业性质是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加之受限于企业知名度,不被大众所熟知,造成在高水平人才招聘方面存在困难。
此外,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受到资金能力和人才环境等因素制约,高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储备受限,未来关键岗位人才断层风险日益加重。
(四)细分市场容量有限
在面对细分市场容量有限的挑战之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常常陷入“天花板”。尽管企业可能在特定细分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但受限于市场规模和潜在增长空间。由于这类企业高度聚焦,往往会忽视惯性轨道外的潜在机遇,错失了许多可能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五、对策建议
(一)鼓励龙头企业对所在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帮助,提升其自我研发实力
在发达国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崛起过程中,龙头企业扮演了极为重要角色。如果没有龙头链主企业战略性的引导、高标准和高要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较难发挥补链、补短板的作用,创新恐难以持续。
从技术支持和培训角度看,龙头企业向本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包括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分享,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从供应链合作看,地区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支持其参与到生产和供应过程中,扩大了后者的市场份额。
从共享资源和设施看,地区龙头企业可以向本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共享的资源和设施,降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创新风险。
因此,应以龙头链主企业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合创新,实现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良性互动。
(二)积极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地区特色和示范效应
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均扮演稳定器作用。近年来,工信部相继发布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名单,集群化已成为全国产业发展整体趋势。
各地应着力于积极培育壮大有各自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区建设,形成抱团式发展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态势。通过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相关的资本、人才、信息等方面流动,推动整个中小企业政策落地实施。围绕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吸引、沉淀专属资源,形成特定的生态网络,包括精准有力的金融服务、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征鲜明的品牌标识、深入人心的集群文化等,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赋能。
(三)从待遇、政策、措施等全方位发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人才直接引进者和使用者,人才招聘和配置需要从待遇、政策、措施等全方面发力。
一是梳理紧缺人才类型,完善产才融合推进机制。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言,深入了解当前紧缺的人才类型是至关重要的。应通过市场调研、行业分析等方式,确定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完善产才融合推进机制,建立更加紧密校企合作项目,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和引进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是加强雇主品牌建设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除物质激励外,注重人才的职业发展和成长空间,提供培训、晋升机会、项目挑战等,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价值。
三是柔性引进高端核心人才和智库专家。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高端核心人才和智库专家,以解决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引入外部专家和顾问团队,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帮助企业攻克困难,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构建起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拓展数字经济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在培育方式上应顺势而为,形成长效机制。着力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竞争氛围以及开放的包容态度,打造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充分兼顾实际,力争做细、做实服务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方式和工具。除制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普惠性政策外,持续强化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政策,力求专业化、精准化,形成长效帮扶机制。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数字技术是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引擎,应通过前沿数字技术融入业务运营和管理体系,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只依靠中小型企业自身进行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亟须大企业带动着小企业,由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共同发力,实现数字化转型。
(作者简介:连俊华,yl23455永利,助理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