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观
【内容提要】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定义性、综括性、统一性、层次性、发展性、三化性、分类性、学科性、分科性、破立性、致用性、互动性等十二个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观。面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庞大深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概念体系,我们只有全方位整体性加以系统梳理和研究,才能全景式地展示其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来源于实践的整体性,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是封闭僵化的整体性,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而日益丰富、气象万千的整体性。从整体性上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中外社会主义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来说,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写道:“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和肢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全方位认识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人们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体系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的理论,理解整体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脉络,从而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一、文献简述
目前共检索出2000年以来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相关的主要文献有87篇,其核心论点反映出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现状。一是总体评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成果。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纵览》《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述评》《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述评》,还有不少文章涵盖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评论。这些文献分别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固有属性,整体性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的“三分法”不能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马克思主义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十几个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性。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主张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从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发展史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些文献分别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维护马克思主义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责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唯物史观”这一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世界观上,只有从科学世界观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整体性的一般特征和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过程,把握历史规律,预见历史趋势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核,为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结构提供了新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完整科学体系,应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亦是与时俱进地发展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恩格斯在整体性的视阈中将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哲学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马克思本人所追求的“艺术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既要考虑主流形态的发展,也要涵盖非主流形态的发展变化,理论原理、理论运用和理论发展三者相统一,实际上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应当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澄清西方“马克思学”炮制的所谓“马恩对立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是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不同时期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发展是领袖和学者共同推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理论广泛实践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全面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底色,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视角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抓住根本学深学透。还有文献,批评阿尔都塞的观点,即否认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属于马克思主义,主张应该将其从整体的马克思中剥离出去,从而滑向了肢解马克思的深渊。批评莱博维奇认为《资本论》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要件,其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均存在片面性缺陷,指出莱博维奇以资本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不能构成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分析,并以此为由主张只有“超越”《资本论》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纵观之,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提出、内涵、要义、研究路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观点有同有异的广泛探讨,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一些欠缺。本文在参考以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即从以下十二个视角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方位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十二个视角
1.马克思主义定义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恩格斯只说过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等等。后来,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斯大林从四个方面给马克思主义(含列宁主义)下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经过各国共产党领袖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各国化的理论体系已是一个内容丰富和范围广阔的整体,因而可从创造和发展主体、学术内涵、社会功能、人民福祉、价值观念和国际交往六个层面,来创新性地定义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一是从创造和发展主体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并由后继者日益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学术内涵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三是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指导思想体系。四是从人民福祉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思想体系。五是从价值观念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信仰和价值观的文化思想体系。六是从国际交往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际思想体系。
2.马克思主义综括性整体研究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可从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层次,来综合概括性地探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在未来社会里,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灭了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可以实行全社会的计划经济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由于人民不仅同一切私有制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也同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的观念”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树立了以集体和社会为核心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成为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新人。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产业间、城乡间和体脑劳动间的对立和重大差别消失,每个人不再固化某种劳动、能力片面发展和永住某一地方,从而形成各个阶层和领域的自由人联合体,可以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个体的潜能和社会关系,因而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是理想社会。第三,“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当然是应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不同时期其他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具有致力于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第四,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及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认识方法,比其本身阐述的具体真理,更能彰显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统一性整体研究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之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阐述。
其一,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其二,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自然演化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涵盖面非常广泛。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分层次的。处于最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处于第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广泛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资本主义学、社会主义学以及哲学的具体观点之中。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还有许多具体观点,大体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或第四层次。每个不同层次的观点,要说明的问题及其时点等均有各自范围和较大区别。其三,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也要分层次。应当说,唯物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方法,它处于方法论体系的最高层次。就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国际关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来说,除了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之外,还有本学科的第二或第三层次的方法论。不过,各学科的具体方法都基于唯物辩证法,有些方法还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扩展和延伸。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基石、观点是核心、方法是灵魂,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越是具有科学性的观点和方法,就越是能准确地体现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的正确立场。方法越是正确,观点就越是正确和深刻,也就越是能体现正确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层次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一般理论和具体论断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既有关联性和同一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论断是基本原理或一般理论的具体延展,基本原理是一般理论和具体论断的理论升华,三者适用的时间、空间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最基础性和最普遍性的道理。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更替的原理”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剩余价值原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原理”“生产关系四环节原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原理”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阐明的“阶级斗争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世界历史理论的原理”等。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可以也必须发展创新的。譬如,列宁提出“帝国主义原理”,斯大林提出“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原理”,毛泽东提出“矛盾原理”“实践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习近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原理”,等等。
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非原理性的普通道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发展理
论、股份制理论、失业分类理论、分配形式理论、革命策略理论、向共产主义过渡方式理论等。这类一般理论包含共性与个性、时间与空间、世情与国情、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其理论因时因地而反映不断变化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具体论断是指基于基本原理和一般理论的具体延展,是针对某一时点具体问题的论断。具体论断是“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会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而改变,往往涉及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民族,通常都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发展状况所作的具体断言,有着鲜明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时效性和地域性,而非普适性。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某国革命形势是否到来或是否需要暴力革命方式的研判,便属于明显的具体论断。
5.马克思主义发展性整体研究
尽管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任何形态、任何阶段,都具有一般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阶段性意义,而只有那种代表了历史时代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形态的,才有可能成为一般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定阶段,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客观上可多角度地研究。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思想。二是研究主要国家的共产党领袖,如邓小平、习近平、胡志明、金日成、卡斯特罗、久加诺夫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者,如大卫哈维、伊藤诚、李大钊、李达、刘国光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四是研究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学者,如欧根杜林、伯恩施坦、萨缪尔森、张五常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或攻击。五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资本主义学、社会主义学等专门领域或分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世界完整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理应包括这五个角度和领域的系统研究,其涵盖领袖与学者、主流与支流、全球与本国、总体与分科、传承与创新、守正与修正、赞成与反对等所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重要理论。
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袖角度来划分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分为六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邓小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里需要说明两点:其一,以往把斯大林主义涵盖在列宁主义之中并不准确,因为斯大林有系统独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二者呈现出理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们不能因西方抹黑斯大林或由于其犯有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而否认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其二,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长期在苏联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实际指导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因而不仅属于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理论,而且属于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国际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6.马克思主义三化性整体研究
2009年10月27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要求我们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性角度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革命胜利和全面建设的伟大成就,提出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变化和未来发展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原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诞生于1848年的马克思主义,已跨越两个多世纪的人类沧桑岁月。大体说来,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革命理论和人类解放学说,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本国国情的创新理论,可以称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它指引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迅猛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青春活力,它致力于在中外伟大斗争中解决民族复兴的中国问题和人类发展的“共同体”问题,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样本具有鲜明的新时代中国靓色和国际新变局下“改变世界”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大众及其本职工作相结合,实现有效传播和受众真学会用,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武装的大众主体。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
7.马克思主义分类性整体研究
2004年4月,李长春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就是说,可从分清“四个哪些”的视角和若干理论层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既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的特征,那就必须持久坚持,而不存在无须长久坚持的任何基本原理。不必长期坚持的只是根据这些基本原理所作出的因一时一地之特殊情况而得出的具体论断。针对有论著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创新而只能应用的观点,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可以随实践发展或理论认识的深化而得到丰富性和扩展性发展与创新的。例如,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等,发展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理论等,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往往导致修正主义、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必须破除教条式理解。例如,对于“两个决不会”的教条式理解,便会否定或贬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两个必然”,甚至认为已经革命成功的中国和苏联等都属于革命的“早产儿”。“‘两个决裂’与‘两个决不会’之间也存在着历史的和辩证的关系,后者是对‘两个必然’的深化和细化以及完善和发展”,而不能否定与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实现“两个决裂”的共产主义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整体性研究,离不开澄清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如以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将正义视为不切实际的虚幻物加以拒斥”,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与唯物史观无涉的正义主张。以为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重建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股份制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其实现形式。以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比以前和同时代的经济学论著缺少数学和定量分析。以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是经济哲学而非经济学作品。以为马克思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原理过时了。以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高效结合。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实行按劳分配。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观点,在中外理论界比较流行,必须一一加以廓清。
8.马克思主义学科性整体研究
我国于2005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和党的建设共七个二级学科。其中,前四个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本学科,后三个学科是从不同的主题和方向来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整体研究中强调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继承与创新、研究与教学、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因而我们可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涵盖的七个二级学科的整体性关系角度来研究和阐述。
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例,我们可以整体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七个二级学科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创立的,是研究和接受国外传播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继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理论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中国近现代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建设首先是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从而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和重大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而实现研究和教育的“三贴近”“四个自信”。要言之,从整体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七个二级学科的主要内容的角度来领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当前学科建设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工作。
9.马克思主义分科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分科性整体研究,是指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
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既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哲学体系、劳动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无产阶级专政论和自由人联合体论的共产主义学(通常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也包括国家论和政党论的政治学体系、人文精神论和文艺论的文化学体系、社会结构论和社会矛盾论的社会学体系、人类起源论和人类发展论的人类学体系、世界不平等论和帝国主义论的国际关系学体系,等等。
当前,我们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分支学科尤为紧迫,也是发展新文科的重要方向。譬如,中外理论界关于文明的探讨文献很多,争论也十分激烈,我们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探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开展古今中外各种文明形态和特点的比较研究,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比资本主义文明更具进步性,积极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明学理论体系、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学科和学术基础。又如,应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新理念,来创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该学科要阐明真正立足于世界人民立场与致力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阐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宣扬的垄断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区别,阐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与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支持正义斗争的关系,阐明改革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公正化的关系,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派在全球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概言之,应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各个分支学科,并不断完善提高,使整体马克思主义更加丰满、更具魅力。
10.马克思主义破立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思路之一,便是从批判与建设、破与立、解构与建构及其互动性角度进行全景式阐述。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批判有余、建设不足,是所谓只批判不建设、是“破而不立”。也有观点将“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在革命时期有用,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用不上。这两种观点无法完整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定位和历史意义。
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和革命意志的鲜明特性,同时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阐述是破与立互补的,是批判性与建设性互动的,是解构与建构互促的。如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发展史上,破机械唯物论,立辩证唯物论。破唯心史观,立唯物史观。破唯心辩证法,立唯物辩证法。破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立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破空想社会主义,立科学社会主义。破资产阶级专政,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破旧民主主义论,立新民主主义论。破私有制主体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立公有制主体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破传统发展观,立科学发展观。破以资本为中心观,立以人民为中心观。破资本主义金钱民主观,立社会主义全过程民主观。破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观,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破资本主义腐朽文化观,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破资产阶级个人价值观,立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等等。我们应从解构错误理论与建树科学理论两大基本层面来整体展示一脉相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宏大体系。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科学地“破”与“立”,而非马克思主义者经常背离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而乱“破”乱“立”。比如,凯尔索阿德勒消解《共产党宣言》,宣扬《资本家宣言》。福山消解共产主义趋势论、宣扬资本主义终极论。大卫莱恩消解列宁主义革命论,宣扬无产阶级消失论。科尔奈消解公有制主体型市场经济论,宣扬私有化市场经济论。张五常消解劳动价值论,宣扬生产要素价值论。等等。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在回应各种谬论和质疑中全面深刻地彰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严整性和实践检验性。
11.马克思主义致用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进行致用性研究,其中主要是政策研究。也就是说,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与政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致用整体性阐述。
政策是为实现一定的路线、方针和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和重要措施。马克思主义总是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主张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首先提出经济、政治、民族、宗教、教育、婚姻家庭等系列政策主张,然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为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十项主要政策措施,如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断地提出解决各种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生态恶化、教育公平、医卫体系、文艺低俗、种族歧视、社会犯罪、和平外交、对外威胁等一系列问题的政策主张。比如,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建立人民政权的十个步骤》、美国共产党前主席山姆韦伯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政党:形态、理论与立场》的纲领性文章中,都阐述了适合本国的基本政策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均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理论具体分析问题,及时制
定、修改和实施在各个领域的政策措施,因而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当前,我们应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过程中,系统梳理基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政策思想及其演变,开展马克思主义致用性整体深耕,力戒理论宣传和研究的“假大空”,更好地促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促进理论指导具体政策的致用性研究,发挥为“国之大者”献计献策的马克思主义智库作用。
12.马克思主义互动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大多是用领袖名字命名的,因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共产党领袖来发展和创新,学者只是阐释、宣传和辩护。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主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视阈之一,是从领袖和学者分别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产生互动和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角度来阐述。
比如,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参与实际活动的无产阶级的领袖型人物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理论家的合一毫不奇怪,整个运动和斗争要求他们必须如此才能胜任他们的地位,而他们所处的地位、他们的见识和经验又使他们具有这种可能性。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是两个不同的创新群体。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侧重于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创新侧重于学术方面。事实上,领袖治党治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者治学求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互动互促关系。科学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只有一个,但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两大主体应该既有领袖又有学者,这一认知丝毫没有“割裂”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只是客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索,即治党治国的指导思想与治学求真的学术思想在意识形态上的高度一致性和互补性。学者在领袖的治党治国思想指导下独立研究学术和学问,并从学理上献智献策。领袖在学者的治学求真思想中选用治国理政的学论策论,由此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应该看到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许多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党的文件里是第一次提,但从整个学术界来看就不一定是首创,所以,不能用政界马克思主义代替学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一个充满领袖与学者的互动性的历史过程。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就是政界和学界良性互动的典型例子。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公平与效率、知识产权和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少理论和政策,都是坚定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率先倡导的。只是在目前的学术研究和阐释中,对于学者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推进关注不够,缺少专题性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就导致了无法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一个充满领袖与学者的互动性的历史过程,无法深入理解领袖治党治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者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互动互促关系。因此,未来应当加强各主要国家共产党领袖与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交促互补和互动性方面的系统性整体研究。
三、结语:廓清若干误区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面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庞大深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概念体系,我们只有全方位整体性加以系统梳理和研究,才能全景式地展示其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影响力。
为此,要廓清某些不准确的或错误的认知。一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作为方法,否认其作为思想体系的属性。其实,方法只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要件之一,整体性研究必须把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结合,把概念体系、原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方法体系相结合。二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研工作只能局限在列宁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范围。其实,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需要所有骨干文科及其教研机构一起,确立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大马克思主义观”,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湛学术研究、广泛理论宣传和有效政策探讨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理论和意识形态。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意识形态,同时又是学术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般的学术思想,而更为重要的,它是最科学的学术体系。四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过时或中看不中用或没有建设理论。其实,仅从«资本论》来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形态的论述就有几十处之多,阐述了该经济形态的所有制、按比例发展、经济计划、分配制度、农业与土地、教育和家庭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政策。五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高大上”理论,与创业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居家、社保福利、婚姻家庭等民生和福祉问题没有关系。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产党领袖和马克思主义学者都高度重视并具体阐述了关于民生和福祉的问题,均有前后继承、与时俱进的大量理论性和方针政策性的论述。六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要由实践来检验的,因而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无所谓。其实,只有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总体性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个别的、局部的实践并不足以证明或者驳倒来源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确认和重视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这两种判明命题(思想)真实性的方法和途径。七是有舆论认为,只有信教才有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其实,近现代以来,人们分别相信各种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主义,如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宪政观、新自由主义等,也包括相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过,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的信仰和基本价值观,才是科学和先进的,且最终必然在全世界普及和实现。八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完全是两回事,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和不可实现的。其实,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此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完善和分阶段的)是人类最文明、最高级和最后一个社会形态,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一理论体系,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统一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来源于实践的整体性,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是封闭僵化的整体性,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而日益丰富、气象万千的整体性。从整体性上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中外社会主义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来说,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作者简介:程恩富,yl23455永利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yl23455永利大学首席教授,yl23455永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黄华德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
网站:www.jxldm.com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2024 版权所有:yl23455永利(CHINA)官方网站-Make Dreams True 京ICP备050727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