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著名专家学者>李慎明>李慎明-著作与论文

李慎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5日01版) 发布时间:2011-11-28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十分重要,惟此,才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才能促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道路的巩固和坚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内涵的四个不同层次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先把文化的内涵探讨清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是否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和定义:

  一是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积累的总成果形态界定,这是“泛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的总称,即物质成果加精神成果。

  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精神生活特指界定,这是“大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加哲学社会科学。

  三是从一定社会形态结构的构成界定,这是“中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比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分支。

  四是从一定社会的观念形态中的意识形态上去界定,这是“小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道德、文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一定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反映。一定的理论是一定的意识形态乃至是一定社会文化的核心。因此,“泛文化”、“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前提,是要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正确的理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文化建设,而且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灵魂。

  另外,要真正弄清文化这一概念,也必须连带弄清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不同社会形态,都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阶级及有阶级存在的任何形态社会的文化中,总是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历史中的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之前的所有文化,我们都应批判地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其中的糟粕,也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被人类新的进步的文化所抛弃。而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特指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宗教、法律、文学、艺术、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精神财富,亦可指社会发展从低级逐步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有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之分,但文明仅有程度上的高下,没有先进落后与精华糟粕之分。如任何时候也不能把1+2=3这一常识说成是落后和糟粕,更不能把其“与时俱进”为1+2=4或5。

  而《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部分也有所涉及。在推进文化改革各个方面既全面部署,又突出重点。本《决定》精辟阐发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和重点任务等,这就直接间接涉及了上述所说的“泛文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等四个不同的概念。我个人认为,《决定》所讲的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切入,讲文化载体——文化体制,而主要不是讲文化内容本身。《决定》的标题就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决定》主要是从体制改革入手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文化体制的改革则必然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项根本内容,并且是旨在通过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在特定条件下,形式的反作用亦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改革。

  二、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上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述中,已经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道路的阐发。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样,没有文化的政党、国家和民族则是愚蠢的政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其中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地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第二,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园。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这“六位一体”建设急需全面整体推进。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建设是这“六位一体”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指导并决定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的方向,是这些方面建设的灵魂和动力。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不能成为“短腿”,反而更应优先发展。

  第三,从提高国家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竞争中赢得主动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深知用硬实力遏制中国越来越不可能,更多的是采用其软实力和巧实力,从而加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因此,我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迫在眉睫。

  第四,从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看。毫无疑问,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文化发展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格局根本扭转任重道远;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存在不少严重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带来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两极分化,利益多元带来思想多元给指导思想一元的矛盾表现突出等等。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同样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既然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那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既重视内涵式的发展,搞好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建设,同时,又必须为其自身建设提供外在条件的根本保证。本文着重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谈几点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直接或间接相关问题的看法。

  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我国尽管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毫无疑问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国家的根本属性,要求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这种文化,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借鉴了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并在其精神方面,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信念,才能抵御各种不良文化、腐朽文化的侵扰和腐蚀,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中间,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根本途径,而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目的。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而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体现了我国的政体。国体必须坚持,而政体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我们社会主义文化才有依附之体。

  第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社会主义文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来维护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受侵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原则。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必须坚持批判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和一切外来文化。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我们深知,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外国的思想文化中也有很多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所没有的好东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都必须结合当今国情,学习借鉴,尽量汲取,决不能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正确处理好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文化领域里西方的东西,正如邓小平所说:“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中。但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状态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绝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否则,就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刻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或文明去顶礼膜拜,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进行的文化扩张当做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的“文明”去推行。其实,当今世界那些所谓的普世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这种观念的侵蚀,使发展中国家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拜倒在西方文化脚下,而对本土文化苛求甚至鄙视。实际上,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第五,必须坚持相信、依靠、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始终不渝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主体观,并把这一价值观、真理观和主体观统一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人民执好政的全过程,统一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发展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网络编辑:谭扬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