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记录中国,解读中国——简评谢志强等著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
来源:《理论前沿》2009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3-08-29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寒颤不止,却在思想理论领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媒体、学界、政界,以至商界都在传递三种思考: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自由市场体制的反思,二是对人为的现代风险的极端严重性及其应对的探讨,三是对“中国经验”的重新评估和进一步研究。当然,这几种思考事实上要远远早于此番的金融危机,经济寒潮只不过给它加了一把猛火。如果说,差不多20年前,随着前苏联、东欧解体而来的是世界性的思潮“向右转”,仿佛此后真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终结历史”的社会制度而傲视全球!那么,伴随作为资本主义本质衍生物的金融危机的展开和灾难性后果的暴露,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向左转”的景观。一些过去很右的人,说出了带有明显左的甚至很左的观点。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所表现出的自信心,更促进了对“中国经验”的重新评估和进一步研究。
同时,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这也为进一步研究和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提供了契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章和论著,有点让人目不暇接。由中央党校谢志强教授等人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30年》(简称《伟大历程》)一书是其中很具特色的一份成果。比较于一般的研究成果,结构新颖、图文并茂、描述全面、解读深入的《伟大历程》具有自己的特色,值得读者关注。
认识中国,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中国太大太复杂,往往给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30年风云激荡,30年沧海桑田,既体现在国际、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又体现在区域层面的地方故事,也体现在个体层面的日常生活。在这样一个压缩的社会加速转型的时空结构中,如何展现、审视和把握这30年变革?
《伟大历程》一书首先在方法论上为回答这一问题做了可贵探索。其一,与一般研究成果注重于某一领域,或各个领域某些方面的论文集结不同,《伟大历程》一书的作者,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观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思想理论建设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架构来组织研究,既有宏观全局的总论,又有对各个领域的分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点到面,由表及里的立体视角,来观察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30年变迁的特点。其二,从发展社会学的方法论来看,认识中国经验,有两个基本的视角,一是比较的视角,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来发现中国经验;一个是社会变迁的视角,不变的规律常常要到变化的事物中寻找,真相也往往匿身在历史的陈迹中。在纪念中总结和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就是一种历史的视角。
《伟大历程》就是这样一种着重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研究成果。该书作者,不但将笔力集中于30年的发展,对不同领域在这30年的不同阶段的内容和特征做了介绍和分析,而且着眼于历史发展的时空结构,将30年发展置于中国现代化长波进程和实践结构巨变的历史背景中来进行观察和评估,既有对历史经验的发掘,又有对现实问题的全新拷问,在历史与现在、传统和现代的交互影响和建构中,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事实做出阐释,既有对事实的细致描述,也有对理论的高度概括,有史有论,相得益彰,更加有益于读者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准确判断。
新的视角为新的发现提供观察的窗口。方法论上的突破,为研究内容的呈现和成果的创新提供了工具利器。《伟大历程》在内容也有诸多引人入兴的新意。比如,在对思想领域的考察中,作者从评判标准体系的变化入手,剖析了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为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历史价值做出了新的论说。在对政府体制和职能转换、国家内政外交的具体事件考察中,有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提纲挈领的勾画,更有对在特定历史方位下每一个转变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的深刻分析。在文化建设中,作者通过对具体文化事件和政策的解读,展示了一个从文化解禁到文化冲突、再到文化重构和文化自觉的发展过程,为转型期的文化变迁描出了清晰的轨迹,也从中提炼出中华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在关于社会建设的分析中,作者从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和社会结构实践结构巨变的历史方位出发,对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条件约束和具体制度演进的实践进程做了全面深入考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一个有破有立,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的“双向析出”,逐步从总体性社会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又和其他子系统相互构建、互变共生的过程,为了解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经验和不足作了富有创意的解读。
谢志强教授是社会学教授,作者队伍中也有我的社会学博士生和其他有社会学背景的,因此读者可以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地方是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问题的,例如社会转型的视角,社会互构的视角、发展社会学的视角等等。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也表现出社会学的三大功能: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科学理性功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人文价值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学理支撑的服务建设功能。我为他们成功运用社会学的知识于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际,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总之,《伟大历程》让人读来颇有“一书在手,三十年风云尽收眼底”的意蕴。然而,正如笔者所言:“现代是成长的,传统是被发明的”,对于历史和现在,任何的解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句号。历史规定着现在和未来,而现在和未来也在抒写和将要书写新的历史。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奔行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快速道上,一种新型社会主义正在中国这片古老而新鲜的沃土上成长,在这个伟大历程中,“中国经验”可以说还只是一个刚刚破题的命题,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这一命题内容将更加丰富,涵义会更加明晰、深刻。尽管《伟大历程》一书也还尚有待完善之处,但仍不失为这伟大历程中一枚别致的书签,它全面记录这三十年的中国,也比较深刻的解读了这三十年的中国。它记录了过往的认知,也期待一段新的更激动人心的再学习、再实践,并时时回顾、反思过往的认知,把不断更新知识与温故知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中国经验”的研究。
(本文刊发在《理论前沿》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