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金冲及:历史是现实的由来

来源:《文汇报》2012-08-13 发布时间:2013-10-24
字体: 打印
分享:
  日前,yl23455永利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蔡美彪所著《中华史纲》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蔡美彪曾用30多年时间主持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后八册(前四册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编著)。《中国通史》出版后,仍缺乏一本面向大众的、利于普及的中国历史简本,为此,现年85岁的蔡美彪先生历时两年多,独自完成了30万字的《中华史纲》。本文为金冲及先生为该书所写书评。

  最近,读了蔡美彪同志的《中华史纲》。他用30万字写了从原始社会到清朝覆灭的中国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我觉得,出版这样的书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历来提倡要多读书,包括读一点历史。这是很有深意的。

  人们很容易只看到现在,忙于现在,仿佛历史早已过去,没有多大用处。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连续性。历史是现实的由来,在现实生活中仍处处起着作用。正如李白的诗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割断它也割断不了。

  我们不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吗?那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而国情是历史地形成的。如果不知道中国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有很大的盲目性,那怎么能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怎么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

  我们不是十分看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吗?爱国主义有一个前提,就是全国人民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来自对过去的共同回忆、今天的共同利益和未来的共同命运。其中,有更多的共同回忆积淀在灵魂深处是十分重要的。知道得越多,这种感情就越深。陈水扁搞台独,就要修改教科书,实行“去中国化”,让人们忘记自己的祖宗。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历史教育是多么重要。

  我们常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知识可以说是前人实践记录的总汇。它可以告诉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怎么做可以成功,怎么做就会失败;国家怎样会安,怎样会危。读史很可以帮助人们增长智慧。至于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和事迹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就更不用多说了。

  今天的社会里,人们实在是太忙。许多人高中毕业后就没有机会再系统地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多数人对大部头的历史书很难有时间和下决心去读,往往只记得一些零碎的历史故事。因此,编写出一部或几部简明扼要而又高质量的历史书,确实十分必要。

  但要编写这样的历史读物谈何容易。

  历史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发展过程,有着内在的逻辑。编写通史性历史读物的人一定要有通识,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历程娓娓道来,使读者对它的脉络线索有一个清晰的总体性认识,而不只是许多事实的堆积。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人早有“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叹。要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或不很重要的。对重要的要讲清楚,甚至有某些细节的描写,使人读后能留下印象;对不重要或不很重要的不写或简略地交代过去,这种区别十分要紧。如果平均使用力量,主次不分,前后没有照应,读者就读不下去或者少有所得。这里,对取舍之间、详略之间的斟酌,很能见作者的功力。

  写历史书,叙事要准确,议论要恰当。尽管谁都难百分之百地做到,对问题的见仁见智更难以避免,但作者一定要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十分严肃地对待。如果出现不应有的硬伤,那就会传为笑柄。

  在行文时,作者一定要处处为读者着想,特别要为在这方面知识不多而又十分忙碌的读者着想。要写他们需要知道的内容,要使他们看得下去,看得明白,能够接受。看来,只有作者处处关心读者的需要,读者才会对这样的作品有兴趣。

  从这些要求来看,写这样一本简明的中华史纲,如果以个人为作者,我觉得蔡美彪同志是当今最合适的人选。别的学者在某一段历史、或者某一个问题上,可能比他研究得更深入,但要是从总体上驾驭这样的题材,他确实有着别人难以具备的优势。

  我同蔡美彪同志相识相交50多年。他从1953年起随从范文澜同志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改写。1976年起,又按照范老的遗愿,用超过30年的时间主持完成后八卷的编写,前后55个年头。

  他这个主编不是挂名的,而是切实负起了责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负千斤,不能不勉力以赴。”他对元朝历史的深湛研究,为史学界所共认。而更使我钦佩的是,他在年过80以后,又驾轻就熟地用两年多时间,独力写成这部30万字的《中华史纲》,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这不是时下许多“短平快”式的急就之作,以及“话说”、“戏说”之类的书所能相比。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做不到这样的。我一面读,一面不由得生发出许多感慨。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

  

  网络编辑:张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