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虞章: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13-11-03
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应该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剖析。杜林鼓吹“永恒道德”论的借口,就是认为存在着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即类似于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历史和道德领域里的“普世价值”。恩格斯对于杜林所谓存在具有“绝对适用性”的道德原则进行了深刻评析。可以认为,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深入剖析,实际上也为我们今天看待“普世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由此,也可以进而形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第一,在历史和道德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侈谈“普世价值”是没有根据、也站不住脚的。第二,对于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的价值观,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这是承认价值观、道德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它的实质,给予其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评价。第三,既不侈谈“普世价值”,又要在实践中通过扬弃吸收历史上和外国有进步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有益内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虽然归根到底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产物,但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因此,我们既否定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永恒道德”、“普世价值”,认为对于道德传统、伦理文化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又强调必须立足于今天新的时代实践,通过扬弃、吸收外国文明优秀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
我们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意义,在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迷雾,确立起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以有助于更好地揭露在“普世价值”外衣包裹下的错误思潮的实质,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必须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宣扬“普世价值”的典型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近几年来,宣扬“普世价值”的舆论比较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权和私有化等问题上,这不是偶然的。在我们坚持通过改革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这是国内外某些势力打着“普世”旗号,把他们那一套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要求塞给我们,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手段。这里触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这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国内外某些人宣扬的“普世价值”说,具有极强的政治企图。我们的同志自然不应把“普世价值”当作时髦用语随声附和。有的文章把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解放思想解读为“我们应该追求‘普世价值’”;有的把党的文件中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及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等,都随心所欲地解释为所谓选择了“普世价值”;有的甚至说“普世价值不应成为迁就民族特色的祭品”,要转向“普世价值体系”、“拥抱普世价值”。这是一种混乱而错误的观念,是同党的基本理论相悖的,也是违背十七大精神的。我们要注意同用“普世价值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划清界限。
第二,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那种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主张和倾向,认清它的严重危害,清除它的影响。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由此出发,必然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也就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奉作“普世价值”。这种观点无疑是很虚伪的。因为“淡化”也好,“去”也好,它要“淡化”和“去”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不“去”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由于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等原因,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一定范围内较为广泛地存在着,并由于抽象人道主义和“告别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出现而得到加强。这种“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较之前面剖析的在“普世价值”外衣下的错误思潮,是从否定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论的层面上提出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有其特殊的危害性。这种倾向的蔓延,将会严重危害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主动权,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将严重危害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它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双重不良效应:一方面,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会大大削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青年学生会对各种渠道来的错误思潮缺乏必要的戒备和鉴别力,而受其污染和侵蚀。那种一面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一面又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舆论,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并继续加以研究。(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