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1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

  据我所知,生态文明这个词是从国外传人中国的,目前与它对应的英语有两个不同的译文:一个是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另一个是 conservation culture。不同的译文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不同理解。我想,生态文明首先是针对工业文明的缺点和弊病,造成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而提出的。因此,有些译者把中文的“生态文明”译为英文conservation culture,可能是考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各国有识之士之所以一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因为工业文明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环境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完全意义的生态文明,应该是以人和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为主导和标志,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文明成果在内,使发展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是每个人,也是家庭、社区、企业、乡、县、省、国家,最终是全球、整个人类。所以,生态文明是由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复杂性概念。它是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追求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的伟大理想,又是已经在建造中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迫切需要正确界定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这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指导社会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二、怎样认识生态文明与全球化的关系

  人类进入21世纪,新的科技革命和社会化、现代化的大生产迅猛发展,人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智慧和才能,显示出了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可是为什么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却愈来愈严重,生态更加恶化。使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对于这个矛盾的现象人们应该做出合理的解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了怎样认识生态文明与全球化关系的问题。

  全球化是指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的特点是,当代新的科技革命引发社会生产力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世界性的生产、贸易、金融及各种交往迅猛发展,导致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资金、技术、人才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重新配置和集中的趋势;经济生活的这种世界性的大变动,也同时反映在国际政治上和文化上。结果是各个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地受到来自国家外部的即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正在爆发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也体现在生态环境上。正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时,生态环境恶化也开始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的严重问题,这两件事难道没有内在联系吗?这是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的。我认为全球化同生态危机是有内在联系的,关键在于现实的全球化具有两重性。

  按理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标志着真正世界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交往的格局开始形成,使人类有可能建立全球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综合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和加速世界经济的繁荣,为全世界人民都能获得生存、发展和过幸福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但现实的状况是,高科技所带动的生产力高速发展。并没有使本来已经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得到缓解,相反却使之更加尖锐。而且各地区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相反,呈现出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改变而延续下去,则最终必将导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危机。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现实的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实现形式。它们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而是为了占人口极少数的大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不是为了普遍满足全世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少数富人发财致富、穷奢极欲的需要。因此,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灭竞争,相反,争夺世界资源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为此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包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历史辩证的观点全面考察全球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全球化既是造成今天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深层次原因,又是克服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条件。既然现今生态环境恶化已超出一国范围,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公害,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那么人类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国政府都应该积极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商,平等地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利,同时承担保护生态环境各自根据实际情况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的智慧在于如何做到充分发挥全球化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因素,使全球化进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最早是2500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管仲提出来的,是“民本”思想的另一种表达。现在中国政府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以人为本”以新的含义,使之成为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各项建设事业都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如此。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认为人民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新社会的主人。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如同其他建设一样,必须以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崇高事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使人人都能用上清洁的水和食物,都能呼吸新鲜的空气,生命健康都能得到保障。也就是说消除生态环境破坏给人民造成的危害,使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从长远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生态环境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使我们的民族以至整个人类能够一代又一代健康地成长和持续发展下去。建设生态文明,资金、科学技术当然是重要条件,但关键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必须正确处理人们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利益关系(个人、集体与社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改变人们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习惯传统,树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落实人和环境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新的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口-资源-生产-消费-环境之间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建成生态文明的社会。

  

  网编:客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