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庆: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3-11-08
法国总统选举制度是法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选举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政治博弈,寻求一个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平衡点,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显示了法国政坛极左和极右势力相互加强和相互削弱,主流政治力量中间化,各派政治力量大体均衡的特点。
一、法国总统选举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法国总统选举是法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时空结构就是建立在这一程序之上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原来规定法国总统由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这个选举团由7.5万名成员组成。戴高乐总统就是按照这一程序选出来的。但是他主张进行总统普选制的改革。于是在1962年10月28日举行全民公投,以62%的支持率,通过了法国总统由全国普选直接产生的决定。自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法国共举行了10次总统选举,除第一次是间接选举外,分别于1965年、1969年、1974年、1981年、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举行了8次总统直选,萨科齐是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的第6位直选总统。而今年的总统选举,则是第9次总统直选。 法国总统选举制度是由法国宪法委员会制定的。这项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期间解决了候选人产生办法和总统任期两大问题。目前规定每位候选人必须获得来自至少30个省民选代表的至少500个签名支持,方可获得候选人资格。候选人有义务提交他们的资产申报密封文件,如果当选,该文件将被公开。这项规定旨在保证候选人的代表性,并限制候选人数量。关于总统任期问题,2000年9月24日经全民公投,决定将总统任期由7年改为5年。而法国的议会任期也是5年,从此,总统选举与议会选举同步,法国的这项改革意在结束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曾于1986年、1993年、1997年三次出现的“左右共治”,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执政形式降低了民主的效率。
二、2012年法国大选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1.国际形势。今年大选的形势与2007年相比有很大不同。2007年国际形势相对平静,因此,国际问题并没有成为2007年大选的重要议题。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国内问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发酵,2008年演变成全球性危机,并向欧洲蔓延。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盟国家被迫实行紧缩政策。美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私人债务国家化,从而实现了缓慢的经济复苏,但也把金融危机的恶果转嫁给其他国家。欧盟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的叠加效应,日子更不好过。萨科齐声称,他的5年任期中有3年是在危机中度过的;他领导法国有效应对了这场经济危机,使法国保持强大,今后的目标是使法国更加强大;只有他才能带领法国战胜危机,因此将“更强大的法国”作为竞选口号。世界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大选的直接影响是,如何应对危机无形中成为评判候选人的重要因素。欧洲不少政治领导人因应对危机不力而下台:2011年2月,上任仅两年的爱尔兰总理布赖恩·考恩宣布解散议会举行大选,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总理任期;3月份,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因议会拒绝批准其财政紧缩计划而宣布辞职;11月19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辞职,随后成立了联合政府;11月12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辞职;11月12日,西班牙总理萨帕特罗辞职。世界经济危机激起了反对金融资本和新自由主义的浪潮,在美国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对法国社会党和其他左翼政党是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它们争取大选胜利的信心。
国际形势的另一个特点是,热点问题多,世界更加动荡。特别是自去年“阿拉伯之春”以来,西亚北非地区的许多国家发生了社会骚乱和政权更迭。其中有些国家如突尼斯、塞内加尔、马里属法语非洲国家。法国在这些国家既有影响也有自己的利益,同时法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努力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作用。萨科齐在当选之初,就以提高法国国际声望为己任。为此他不惜冒险带头空袭利比亚,暂时取代美国成为北约首领。法国总统直接负责国防和外交,此举为他竞选连任赢得了资本。
2.国内形势。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受经济危机影响,失业率居高不下,长期保持和接近两位数;购买力下降,萨科齐在2007年大选时许下的振兴法国经济的诺言没有兑现,选民极为不满,对新的增加就业的措施也缺乏信心。二是危机时期出台的紧缩措施不得人心,改革步履维艰,难以深入下去。去年11月7日,法国总理菲永宣布新的紧缩计划,内容包括提高所得税率,提前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的规定等等,目标在于减少公共开支。2012年将减赤70亿欧元,以使2013年的财政赤字降至3%。尽管同时宣布冻结总统和部长的工资,但仍然招致选民的不满。三是社会敏感问题影响大选。法国最具爆炸性的社会问题是移民问题,因为它有可能演变成政治问题。左右翼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萨科齐2010年7月决定在三个月内取消半数非法罗姆人居住地,舆论一片哗然。欧盟议会9月7日的讨论批评萨科齐侵犯人权,违反欧盟法律。在这次大选前夕,左翼政党呼吁给予非欧洲移民地方选举投票权,萨科齐坚决反对。据法刊分析,移民问题和与此相关的治安问题将成为这次大选争论的焦点问题。
三、法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
法国大选实际上是法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一场较量,因此它与法国的政党制度密切相关。法国政党制度有以下特点:第一,多党制。法国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两党制,而是多党制。虽然受美国两党制影响,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但每一极都包含几个党,因此多党制仍然存在。第二,政党不稳定。法国除社会党和共产党以外,其他政党的历史都很短,各政党内长期存在各种派别,不断分裂和重新组合。第三,法国政党具有议会党和选举党的性质。有的纯属议会党团,选举结束即消失。第四,法国政党呈现左、中、右格局。法国选举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政治博弈,寻求一个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平衡点,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现将参加今年大选的10名候选人及其代表的党派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国的政治光谱:属于激进左翼的有“工人斗争”和“新反资本主义政党”。左翼党派有“左翼阵线(共产党)”、“绿党”、“社会党”。属于中间派的有“民主运动”、“团结与进步”。属于右翼政党的有“人民运动联盟”、“起来,共和国”。属于极右翼的是“国民阵线”。
法国总统选举是两轮制。第一轮主要体现多党制的特点,法国历届大选候选人人数如下:
法国媒体和网络的积极参与,营造了选战激烈的气氛。由于左右翼双方势均力敌,这次大选也是悬念最多的一次选举。
四、萨科齐竞选连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萨科齐能否竞选连任成功,欧洲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萨科齐宣布参选前的2月14日的民调显示,他第一轮的支持率仅为25.5%,奥朗德的支持率为30%,玛丽娜·勒庞的支持率为17.5%。他与主要对手的差距有4至5个百分点之多。总统满意率长期停滞在33%左右的低点。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他很难在67天内把这种被动局面扭转过来。但他本人却信心十足,他的竞选团队由50多人组成,扬言要打一场“绝地反击”,而且左右阵营都承认,萨科齐选举本领高超,是一个“选举动物”。
萨科齐成为法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总统。他竞选连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际事务。法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又是欧盟的轴心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国总统直接领导外交事务,外交搞的如何,是判断总统业绩的重要标志。
(1)大国关系。萨科齐上台伊始,就消除了前任总统希拉克由于反对伊拉克战争而同美国形成的芥蒂。他调整了法美关系,力主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加大了支持阿富汗战争的力度。萨科齐因此被认为是亲美的。但由于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深入人心,亲美并非对萨科齐完全有利。中法关系一度因“3·14”事件而恶化,但由于双方的努力又得到恢复。萨科齐的及时转向,起了重要作用,但他的鲁莽也得以暴露。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冲突,萨科齐时任欧盟轮值主席,他顶住美国的压力,没有偏袒格鲁吉亚,而是从欧盟的利益出发,从中斡旋,妥善处理,得到巴罗佐的好评。德法两国在欧盟发挥了轴心国的作用,结成了所谓“默科齐”的关系。默克尔力挺萨科齐竞选连任。但是从法国的民族性格来看,萨科齐与默克尔过于接近,也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法英关系总是磕磕绊绊,法国人已经习惯,并不苛求。在萨科齐任期,法日关系未见提升,但他在日本地震不久即访日并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援助,这使他在外交上获得加分。
(2)与新兴国家的关系。法国重视同新兴国家的关系。萨科齐在任期间访问了印度、巴西和南非,都取得成功,并谈成大笔生意。印度购买了162 架“阵风”战机,萨科齐认为这是一次“外交胜利”。
(3)与地中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地中海周边国家,特别是法属非洲国家,是法国的地缘政治利益所在。同时法国在这些国家具有重要影响。萨科齐发起成立地中海国家联盟,并邀请欧盟加入。但由于德国和北欧国家不积极,又遭到利比亚等阿盟国家的抵制,没有取得成功,国内批评他“劳民伤财”、“好大喜功”。
(4)推翻卡扎菲政权。法国和英国取代美国的位置,站到了北约的第一线,创造了新的干预模式。萨科齐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下了赌注,并赢得了赌注。”萨科齐在这次行动中还取得了国内,包括反对党社会党的支持。但事后被批“虎头蛇尾”、“法国没有得到多少利益”以及“军事开支不透明”。此外,他对卡扎菲曾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为兜售军火而铺红地毯欢迎卡扎菲,这一立场甚至遭到他一手提拔的负责人权事务的国务秘书拉玛·雅德的批评。 (5)在中东地区发挥作用。在“阿拉伯之春”、“伊核问题”、“叙利亚事件”中,法国都力图发挥作用。法国也积极参与“利比亚之友”和“叙利亚之友”的活动。
2.欧盟事务。2005年,法国举行《欧盟宪法条约》公投,没有通过,这使法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法国从欧盟发起国和主要推动国变成了一种消极的力量。萨科齐上台后及时扭转了这种情况。他发起制定了简约版的《欧洲宪法条约》,即《里斯本条约》,并花费了很大力气说服波兰、捷克等国家接受这一条约,使欧盟重上轨道。
在欧债危机中,法国虽然经济实力不如德国,但拯救欧元、克服危机的态度远比德国积极,从欧盟整体利益考虑也多一些。法国一直主张在欧盟范围内建立超国家的经济政府来统一欧盟国家的财政,在危机发生后又主张建立雄厚的欧洲稳定基金来救助希腊等重债国。这些建议虽然由于欧盟国家政治意愿不一致而困难重重,但也为欧盟建构的改革指出了方向。法国关于加强金融监管、惩治避税天堂、征收金融交易税的建议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012年8月1日,法国将率先在国内征收金融交易税,这是一个大胆的行动。但国内也有人指责萨科齐此举是为了作秀和赢得选票,而法国单独征收金融交易税将导致资本外逃。
总的来看,萨科齐在外交事务中是得分多于失分的。 特别是同他的对手相比较,奥朗德缺乏外交的经验,虽然他和英国工党打交道还可以,但和美国交往则十分困难,美国官方对他十分冷淡。媒体传奥朗德在欧洲受到排挤。默克尔公开挺萨,这在外交上是极其罕见的。这说明,在欧洲事务上,默克尔更愿意与萨科齐合作。而今年和明年对欧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国内事务。2006年11月,菲永曾代表法国人民运动联盟提出十点竞选纲领,内容包括:应对全球化、欧洲建构、国家建设、生态保护、机会平等、振兴劳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社会保障、家庭。去年11月人民运动联盟里尔代表大会又抛出2012年竞选纲领,内容包括:振兴劳动(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降低劳动成本、鼓励多劳多得、周工作35小时以外的加时劳动所得免税、加大劳动收入与救助收入的差距、实行竞争性的就业政策、发展弹性劳动市场)、扶助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鼓励创新、创建“法国制造”名牌、协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简化行政管理)、教育优先(扩大教育机构的自主性、提倡个性化教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全体法国人中普及基础知识和共和主义价值观、协助父母完成教育子女的任务、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社会公正(实现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每个公民、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住房)、弘扬共和主义(促进包括海外领地在内的整个法国的繁荣、保护和传承法国文化遗产、加强国防以保障法国公民的安全并扩大法国的影响)、欧盟建设(推进欧洲重构、使欧洲更强大和更具保护性、破除自由化和阻碍竞争的教条、促进欧洲产业的发展、以德法为发动机加强规划、不断丰富欧盟建构的内涵、推进欧洲平等共赢贸易体系的建立、推进欧元区17国经济和财政一体化、巩固欧元区、保卫欧洲边界、加强欧洲身份认同)、全球化(争取平等的全球化、协助不发达国家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发展、改善全球治理)。
各方对人民运动联盟的这个竞选纲领反应不一。法国雇主联合会就表示欢迎,还提出一些补充建议,如减少公共开支、裁减公务员、实行累退失业补助金以鼓励重新就业、为企业减负,例如给年营业额少于750万欧元的小企业减税15%等等。法国左翼则批评这个纲领了无新意,是2006年十点纲领的翻版,看起来似曾相识,这一方面说明萨科齐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无力改变法国现状。新反资本主义政党则指出,萨科齐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代表了大企业主和富人的利益,“萨科齐是富人总统”。
从国内事务来看,萨科齐确实政绩平平,乏善可陈,在竞选中可能失分多于得分,这是他的软肋。
4.个人领导作风。萨科齐个性鲜明,作风硬朗,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虽然勤于政务、忙忙碌碌,但由于个人作风问题而导致口碑不佳。他的优点是判断力强,做事果断,但有时也显得肤浅和鲁莽。他的简单粗暴、刚愎自用妨碍了他与下属和同事的沟通。他的行为举止有失检点,例如2008年在凡尔赛农展馆与农民对骂,在波尔多与渔民恶言相向,有时对记者口无遮拦。法国人提到这些事,都认为有这样的总统,令人汗颜。在有些场合,例如在竞选演说中,他辱骂对手奥朗德从早到晚都在撒谎,失去了政治家的风度。他在外交场合的失礼,如打手机、看表等等,被批为缺乏教养。这些小节问题,也会使他在竞选中失分,特别是在普通法国人中失分。
五、法国社会党全力以赴,志在必得
法国社会党从2007年败选后,即着手准备2012年大选。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更换领导人。2007年9月,社会党资政若斯潘发表了他的著作《此路不通》,批评2007年社会党总统候选人罗雅尔不具备带领社会党前进、赢得下届总统选举的品格和能力。她的想法并不属于左翼的和社会主义的文化。2008年11月21日,玛蒂娜·奥布里被选为社会党总书记。党内对她评价很高,认为她勤勤恳恳地工作,没有一己私利,能够顾全大局,维护全党的团结。
2.推动党内改革。社会党提出“要改变法国,必先改变社会党”的口号。2007年11月24日,社会党在阿维侬举办了第一届“改革论坛”。2008年兰斯代表大会标志着法国社会党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会议通过了六项关于改革的动议:(1)“明确性、勇气和创造性”;(2)“努力建设一个坚定的生态社会主义政党”;(3)“先进的世界”;(4)“改变左翼,改变法国”;(5)“希望在左翼,社会主义是我们的骄傲”;(6)“社会主义者、替代全球化主义者和生态主义者,团结起来”。
3.实现多元左翼联合。多元左翼包括社会党、绿党、左翼党、共产党和激进左翼如托洛茨基政党等。2010年6月20日,法共召开三十五大,比埃尔·洛朗接替玛丽-乔治·比费担任法共总书记。会上,梅朗雄领导的左翼党同共产党结成左翼阵线,意在加强左翼在大区选举、欧洲选举和总统选举中的地位。2010年,社会党提出法国新模式,比埃尔·莫斯凯维奇撰写了题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新模式》的文章,法国新模式受到左翼的一致欢迎。
4.制定竞选纲领。奥朗德制定了60条竞选纲领,这个纲领也是他为当选总统而制定的施政纲领,此外,奥朗德还承诺在任期内实现2%—2.5%的经济增长率,2013年财政赤字降到3%以下,公共开支减少到财政预算的47%以下。鉴于10年来右翼为大企业和富裕家庭减税500亿欧元,奥朗德主张将其中的大部分即290亿欧元的减税额取消,以使企业和家庭的财富分配更为公平。从现在起,到2017年,他将利用减少公共开支节省下来的钱,以及通过特别融资筹得的钱,共计大约为200亿欧元,投资新的优先项目:50亿欧元投入制造业和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回迁;50亿欧元用于支持青年人就业。他还主张严格控制国家开支,不再增加国家公务员的数量。
社会党竞选纲领是奥朗德竞选团队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维护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的利益;二是注重民生问题。社会党竞选纲领公布后,好评如潮。这是选举正式开始前奥朗德民调支持率始终高于萨科齐4.5至5个百分点的重要原因。
5.在其他选举中发力。法国有许多选举,如地方大区选举、省议会及市政议会选举、参议院选举等等。这些选举环环相扣,例如参议院换届是由地方代表投票产生的,因此同地方议会选举密切相关。法国左翼政党采取围点打援、步步为营的战略,近年来,在这些选举中接连获胜。特别是2011年9月26日,在法国参议院选举中,以社会党为首的法国左翼政党在348个议席中首次以177席获得绝对多数,法国社会党人让-比埃尔·贝尔当选为参议院院长,成为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当选参议院议长的首位社会党人。根据法国宪法,法国参议院议长拥有在总统不能行使职能的情况下代行总统职权的重任,为共和国的第二号人物。社会党人在参议院选举的胜利,是对他们进行总统选战的极大鼓舞。
6.举行总统选举大演练,为备战大选造势。社会党大选备战动手早,动员充分。2011年10月16日,社会党在党内举行了第二轮投票初选总统候选人。经过投票,奥朗德得票率为56.38%,战胜了现任总书记玛蒂娜·奥布里(得票率为43.26%),成为法国社会党总统候选人。社会党进行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这在法国选举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全国范围内的两轮选举被认为是总统大选的仿真版。就连萨科齐本人都承认这是一个创举,值得人民运动联盟效法。
六、如何看待法国大选
法国是典型的西方民主国家,是资产阶级现代民主的发祥地。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为彻底,这个彻底性集中表现在它的政治创制上。这个创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法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创立和改革则是这个创制的延续和最新发展。对于这个创制成果,我们既要看到它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也要看到它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既要关注大选的具体结果,也要关注它的过程,要透过它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它的本质。 就今年的法国大选来说,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
1.法国向两党制过渡有了新的发展。法国一直标榜自己是多党制国家,每个政党都有执政的可能。从总统选举的历史来看,也的确出现过最后多党对决,特别是2002年希拉克与勒庞对决的情况。但是近5年来,法国社会党在政治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法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又不利于小党出线,因此两党鼎立的局面实际上已经形成,而且今后还将不断巩固。这种固化还将伴随着传统的左右翼政党的趋同。主流政治力量中间化的现象将愈演愈烈。这就是说,传统的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将演变为中右政党,而传统的左翼政党社会党将演变为中左政党。它们的趋同不仅表现在纲领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行动上。它们将分享大部分社会权力,相互妥协,相互补充,使资本主义的统治更加稳固。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左右翼哪个政党的候选人当选,法国的政局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选举结果取决于法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法国大选结果固然受各种复杂因素,甚至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由法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来决定的。法国政治力量对比的总体格局是:左中右基本均衡,右翼略占优势。各派政治力量大体均衡是法国统治阶级追求的理想状态,正如希拉克所说,所谓政治,就是妥协。法国的一个令人瞩目的政治现象是,以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甚至纳粹主义为特征的民族阵线尽管在政治舞台上名声很臭,但始终不衰,近年来更有增强之势。据法国学者解释说,这是因为法国是一个具有左翼传统的国家,左派力量很强。为了制衡这种力量,传统的右翼势力实际上在暗中支持极右势力。作为回报,传统的右翼势力也指望在选举中得到民族阵线的支持。所以他们之间,有着一种联盟的关系。人民运动联盟是右翼的核心和中坚力量。所谓的中间派即民主运动实际上也是右派。在上次大选的第二轮中,60% 中间派的选票都投给了萨科齐。在今年的大选中,民主运动主席巴耶胡直接动员本党成员支持玛丽娜·勒庞,才使她凑够了500个签名人,从而取得候选人的资格,由此可见他的右派立场。反观法国的左翼力量,他们习惯上称自己为多元左翼,但实际上经常处于分裂状态。极左派托洛茨基分子的反全球化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其阶级基础因产业工人不断减少而式微,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使他们长期处于孤立状态。至于绿党,在政治上几乎提不出像样的主张。法共虽同左翼党结成左翼阵线,力量有所壮大,同时借梅朗雄的人气,有望东山再起,但由于政治上的分歧,难以同社会党结成巩固的联盟。玛丽娜·勒庞拒绝与梅朗雄对话,轻蔑地称他为“奥朗德的清道夫”,而奥朗德又傲慢地宣称法共已从政治舞台消失,足见法共的尴尬处境。社会党虽然在左翼称雄,但在右翼面前又往往表现出它软弱性、两面性和摇摆性的一面。例如奥朗德在法国发表讲话,反对金融市场自由化,而在访问英国时,又说欢迎金融市场自由化。萨科齐讥讽他整天扯谎:“在巴黎有一个真理,在伦敦又有一个真理。”法国社会党的另一个弱点是喜欢开空头支票。虽然所有的西方政客在竞选时都是大嘴,但社会党在取悦选民方面更为突出。例如奥朗德许诺在任期内使经济增长率达到2%—2.5%,已被传为笑谈,对他如何筹款来进行改革,选民也提出了质疑。从历史经验来看,左翼善于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执政,而右翼则善于在危机时期执政。从法国目前情况来看,右翼占有一定优势,这同整个欧洲的形势是一致的。此外,萨科齐手中的执政资源也是一种优势。萨科齐曾担任内务部长,移民和安全问题是他的强项,图卢兹枪击事件后,他抓捕了19名伊斯兰极端分子,使其支持率反超对手奥朗德。4月4日他又抓捕了10名伊斯兰极端分子。有分析家认为,目前距选举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萨科齐还会采取其他行动。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萨科齐很有可能在第二轮选举中获胜。
3.法国总统选举制度并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法国总统选举制度包含着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矛盾。因为这项制度从本质上说,仍然代表了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普通民众只能在资产阶级政党的精英人物中作选择。西方政治已演变为选举政治。这些选票导向型政客为了能够当选,互相进行人身攻击,无所不用其极,使选民极其反感。有的选民认为两党候选人没有什么区别,选举与己无关,对选举抱着政治冷淡主义的态度。因此,法国历次总统选举的弃权率都在15%—30%左右。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