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周隆滨: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来源:《光明日报》2009-03-02第7版 发布时间:2013-1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今年2月,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四周年。正是在这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系统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那么,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为何恰恰在二十一世纪初产生呢?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胡锦涛同志2007年3月在接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来说,这里所说的“中国实际”就是中国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正是中国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导致了这一重大战略的产生。也就是说,胡锦涛同志提出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实际发展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发表,次年2月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对社会和谐问题进行的初步探索,特别是后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然而,从1957年夏季开始,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搞政治运动。邓小平同志1985年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显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搞政治运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崭新篇章,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解决温饱问题进行了艰苦奋斗。人们在处于贫困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摆脱贫困,吃饱穿暖,而建立公平的和谐社会不可能提上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央有两个政策起了很大作用。一个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个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两个大政策是加速发展经济的巨大动力,也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许多人都是在这两个大政策的鼓舞推动下,奋力拼博,发展经济,逐步富裕起来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定意义上也是在这两大政策的推动下取得的。

  然而,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人们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国际公认的分配公平指标基尼系数,我国已达到0.45以上,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收入差距过大,如不及时解决,就要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影响社会安定有序,影响社会成员友爱团结,影响人们和谐相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及时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见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可见,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呼唤着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思想的产生。

  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初,在谈到由于实行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时就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正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达到总体小康时,突出地提出了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方面说明,小平同志是何等的英明;另一方面也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客观历史条件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

  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当然不仅仅是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还由于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了种种不和谐因素。按照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从1981年开始,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第三步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从第二步转向第三步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明显地出现了三大不平衡,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的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比如东部与西部在经济上的差距、不平衡,在05年以前比较突出。从1996年�2004年的人均GDP,东部的上海为 35743 元,北京为23962 元,江苏为12786元,而山西只有5783元,甘肃为4072元,贵州最低为2850元。经济上的差距导致人们收入的差距,结果出现了人才、资源向东流的现象。这就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再比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这种快速发展首先是在大中城市实现的,而农村还相对落后,有些农村甚至十分落后。当然不是说农村没有发展,而是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较慢。正如外国人所评论的,中国人把城市建设得像欧洲,而农村依然是非洲水平。的确,目前中国大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已差别不大,但农村相差太远。这就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几亿人口在农村。就目前的技术条件,只要有一亿人就可以耕种现有的土地,另外的人如何办?于是大批青年人涌向城市打工。农民到城市打工,带来了大批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然而,农民工在城市是一个很大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医疗、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大批年轻人离开农村后,许多地方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带来了困难。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工农关系、工人阶级内部的关系,也关系全局。另外,经济发展很快,社会建设却相对落后,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当时,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很不普遍。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扭转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减少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社会实践呼唤我们党用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新的战略举措来指导。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在细心体察国情民心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现在已经四年。在这四年当中,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其中包括缩小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重视“三农”,取消农业税,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等,得到了更多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的衷心拥护。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网络编辑:张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