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蔡劲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23-11-22
字体: 打印
分享:
  10月7—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从战略全局和理论创新的高度,对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总结,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本质意涵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开辟了新航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指引,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与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理解、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是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和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凝聚了我们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的宝贵智慧结晶。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基于全球格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高度。
  二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所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高度凝练概括。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将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四个重要”,既是对文化内涵及其本质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也是对文化功能、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点,不仅是植根于中国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体系,也是不断发展、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在此意义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转化,具有鲜明的中华哲学意蕴、中华文化立场和时代创新品格,彰显了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石和强大精神指引。
  三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体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有力推动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涌现了一大批唱响时代主旋律、描绘新时代新篇章的“艺术高峰”作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中国文化形象海外传播与影响与日俱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必将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谱写文化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时代使命、根本原则、科学方法、目标任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体系化、规律性成果。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本质和文化意涵,深刻阐释了古今中国及未来中国的历史根系与文脉延续关联,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创新、相互支撑及深厚滋养关系。因此,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就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宏伟版图,全面落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等新要求。
  二是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真正把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确定并肩负为之奋斗的文化使命,才能以文化支撑起宏伟事业的发展,以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仅是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目标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当。
  三是根本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三项根本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重在强调立足于文化的主体性、原创性、扩散性,促进思想观念、精神信念上的自觉自立与自信自强,不断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内生驱动力与外溢牵引力。其二,开放包容重在强调文化的发展性、开放性、吸纳性、互动性和涵养性,在同其他文明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吸收有益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三,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文化建设领域则强调文化连续性、创新性、差异性以及必须尊重文化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固本拓新、推陈出新。
  四是科学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和科学方法,指出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从根本上破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接互通的障碍,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注入了智慧动能与活力生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五是目标任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基本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指明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目标任务,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切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重要要求,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和新作为。
  新时代新征程,文化现代化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从发展取向看,新时代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站位更高,重在发挥文化创新创造的核心变量作用;从本质规律看,新时代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意涵更深,重在把握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内涵实质;从建设体系看,新时代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宽,重在不断完善文化现代化建设体系;从路径展开看,新时代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体系更全,重在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文化治理效能。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向历史、传统和未来寻经验、汲智慧、闯新路,建构文化规范体系模式、强化文化建设载体路径、塑造文化传播辐射影响、增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建构、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研究”(22VRC0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1-2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