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奋力书写美丽中国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环境变化往往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土地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是导致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极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许多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一些西方国家曾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西方现代化的深刻反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谐共生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等政策,逐步建立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机构,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也进一步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是其中的重要目标。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既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深刻阐述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同时也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这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坚持多方共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依法治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政策体系等,形成有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化执法监管,保持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高压态势,当好生态环境卫士。
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引领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更加自觉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环境标准提升,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空间结构转型升级。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口。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让“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焕发新的光芒。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加快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主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履职能力。加强科技支撑,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强化底线思维,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高专业素质能力,持续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