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正式提出和系统阐释,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高度理论化提炼,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正确指引和奋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科学文化思想。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强调文化在党的建设、人的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世界文明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一方面,这是为中国形势所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没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稳定和安全,就没有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更遑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另一方面,这是应世界大势所趋。“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化的进步,就没有民族的发展和文明的升华,世界发展就会止步不前。
在“把文化视为引导未来的灯塔”的世界文明转型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起点,充分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维特征,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理论创新,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部署,具有推进文化创造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础上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指导思想。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的体用思维特征,整体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内涵,是科学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前提。
(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关系
体用是中国哲学中一对特有且重要的范畴。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体用范畴是中国哲学自主发展的产物,是足以体现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特点或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式特点的范畴之一,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实践,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中实体和作用、本质和现象之间有体有用、体用统一的真实关系。在“体”和“用”的内涵界定上,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的“体用”词条,对“体”和“用”作出三种释义(见表1):①“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②“体”指本体、本质,“用”指现象;③“体”指根本原则,“用”指具体方法。这些释义既有指向客观实体及其功用,也有指向抽象道理及其具现,显示出体用范畴跟随社会实践变化而推进自身演化拓展的发展活力和理论张力。在“体”和“用”的关系方面,学界认为,万物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有体有用:一方面用随体变,另一方面体在用中、用以显体。
说明:本表由作者根据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体用”词条整理。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突出思维特征。在内容上,“明体”联系“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达用”联系“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体用贯通”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呈现出的体用思维,丰富拓展了体用范畴的内容,是体用思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实际全方位结合的创新产物,充分践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党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明体”,强调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且科学地反映出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性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达用”,强调的是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工作布局的重要部署要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图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关系
说明:图为作者自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构成了“思想—体—用”的稳定关系(见图1)。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反映出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促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获得先进性和引领性。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践行、检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成就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相互贯通、互相支撑,为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明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突出的理论思维自觉,具有原创性和主体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展现出深厚的理论思维底色,彰显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确指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持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和原创性表现在“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蓝图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理论生命体,彰显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强大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思想渊源和精神驱动,以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吸收对象和跃迁基础,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和“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有机统一中,形塑出自身独特而坚定的文化主体性。
(三)“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具有自立、自主、自信、自强的独特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必须要在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中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定秉持人民性和实践性的内在统一,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才能有效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进程中推动文化使命的非凡实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表现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契合,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高度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部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3年6月,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阐发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作用意义;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的部署要求。这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部署和精准施策,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各有侧重、相互衔接。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层面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实践中检验、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伴随实践深入不断开放拓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强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原则
文化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中的关键要素地位不断凸显、系统支撑作用不断强化,把具有何种精神品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成为一个亟须明确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清楚认识到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在生动的文化实践中得到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为实践原则,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增强文化主体性,在秉持开放包容中推进新的文化创造,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姿态走向世界。
(一)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自立之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意识,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获取自信底气,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形塑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实践活动中发挥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立基石。
其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既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的综合规定,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本质属性和绵延依托,也成就了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文明根基。
其二,文化自信是为了文化自强,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在认识论上反映出中国文化发展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定位转变和理论进步,重新锚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强国建设、民族精神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其三,要把文化自信全方位融入到新的文化使命建设进程中去,在文化实践中铸就文明自立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对社会文化、国家文化和民族文明的现代化目标作出了整体性、时代性的重要判断。新起点上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推进实现新文化使命最为基础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文化稳定、国家文化安全和文明传承发展。因此,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发扬历史主动和文化主动力量,充分发挥、培育和塑造社会整体的文化自信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自立根基。
(二)开放包容:锤炼文化自主之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秉持深刻的开放包容意识,积极拥抱世界范围内文化多元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趋势,正确处理文化开放和文化主体性的关系问题,在破解“古今中外之争”中创造新文化,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生命体支撑。
其一,开放包容是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活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世界经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不同国家、不同个体的前途命运,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紧密、更加深刻地联系在一起。要回答世界文明发展往何处去的时代难题,就不得不关注文明的开放包容这一实践原则。只有发挥主体的文化自信,在开放中推动交流、在交流中扩展包容,才能激发壮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与活力源泉。
其二,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处理好文化开放和文化自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外开放应建立在深厚的主体意识之上,处理好中国在更加开放的同时保持中国发展命运独立性的问题。将这一重要论述推及文化开放领域,即要以文化自立自信为前提,在文化开放中发展更强的文化自主,在文化自主上实现更大的文化开放。
其三,在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在开放包容和文化自主的协调同步中,以“两个结合”为方法,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引,打破文化资源利用的时空局限,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命体。
(三)守正创新:驱动文化自强之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树立起坚定的守正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路径提升中国文化主体性,以文化创新把握和引领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其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制胜法宝,党对文化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把“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视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及其安全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引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其二,在“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要求下,通过“两个结合”捍卫文化主体性,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必须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不走偏,必须充分发挥“两个结合”对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正确指导,坚持从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的丰富文化实践和理论创新中汲取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和维护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引领。
其三,要发挥文化创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第一动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化创新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将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提升了党对文化创新战略意义的认识高度,点明了文化创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揭示了文化创新的方法论原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先导。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应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出发,积极营建包含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在内的文化创新生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部署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强烈的实践品格,在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与时俱进、开放进步。2023年10月,全国思想宣传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实践的总体指导原则,立足中国文化发展的国情实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规定、使命背景、重点路径和目标定位等方面作出了科学的设计阐释。我们认为,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践规定、实践使命、实践路径、实践定位四个层次,系统地勾勒出了如何认识、为何建设、如何建设和建设何为的逻辑框架(见图2)。
图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部署框架
说明:图为作者自制。
(一)实践规定:聚焦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维护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战略高度,指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既体现出党的理论建设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党的理论的人民性品格。
一方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内容,做好全党精神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思想建党、理论建党的前提,是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发挥“两个结合”的建设性意义,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党对文化领导权的掌控能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对社会的文化动员,重视建设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党的理论建设能否坚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能否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路径,是衡量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道路“行不行”的前提条件;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否坚强稳固,是判断党的文化领导权“能不能”的重要标准;党领导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否繁荣有效,是评价党的文化领导力“好不好”的具体对象。
另一方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凝聚人民精神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说明,党的理论建设必须要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取创新动能,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追求。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新闻宣传工作中,对党性和人民性两个概念的理解及其关系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在该问题的争论中出现的“党性与人民性之争”,被视为某种党的文化领导权危机。直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重要论断,并对党性和人民性的具体内涵作出具体阐释,才“在我国宣传领域实际上打破了30多年来人为制造的理论禁区”。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性人民性统一论”,在服务人民、教育人民和引导人民的结合中,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认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二)实践使命:自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在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和怎样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的使命这一重要课题,点明了党领导和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阶段性背景和使命导向。
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在此背景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领导人民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领导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往何处去的顶层设计。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实现,离不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需要我们对中国文化发展新国情的不断体认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化认知与积极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在新时代新征程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实践路径:以“七个着力”全面提升文化能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系统思维实践路径,坚持并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体用贯通关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中“七个着力”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立场、管用的方法”。
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在系统观念下,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系统中去考察,而且要着重把握其内部各文化要素的关联性、整体性和特殊性、差异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七个着力”重点实践路径,联系着党的文化领导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核心价值、新闻舆论、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外传播和文明交流等方面内容,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形成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将有力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强盛。
(四)实践定位: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以强大的思想和文化主动,坚持并发展了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鲜活文化实践中,彰显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作用。
文化主动既是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词,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和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掌握文化主动的过程,在体用贯通维度是文化理论创新与文化实践创新相统一的过程,在文化理论维度是不断把握、运用、检验和发展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在文化实践维度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明发展和文化创新之间充分互动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掌握文化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两个结合”的鲜活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建设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结语
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变动的关键节点。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开放包容的,中国之于世界和世界之于中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而且具有向世界文明发展贡献文化新思想的独特价值。在中国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开放、实践的文化思想体系,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理论和正确方法。在世界维度,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世界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引这一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最新思想成果,展现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彰显出对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的不懈追求,既强调世界共性与中国特色相融合,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文明的现代转型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世界文明发展也因多元文明的参与而丰富多彩。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在中国与世界的思想互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更大的精神价值。
(作者简介:李凤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涂浩,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