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王章豹 杨寻:习近平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五维阐释

发布时间:2024-06-25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从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出发,反复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就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怎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本文拟从重大意义、战略谋划、主体力量、重点任务、坚强保障五个维度谈谈对习近平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学习理解。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已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也正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对世界格局冲突动荡、大国博弈升级、资源约束趋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上升、“卡脖子”瓶颈制约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极端风险挑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越发凸显。
  (一)迎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 18世纪 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四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生的,每一次都引起了全球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化,并推动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跃升。进入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速度更快、精度更高、难度更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推进,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更加凸显。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竞争特别是在革命性、颠覆性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和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习近平敏锐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向未来,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习近平鲜明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日益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引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达成,我们也就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科技实力的显著提升带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 4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还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当前,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以及战略技术、尖端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突破。但正如习近平所言:“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高质量发展还缺乏高水平创新驱动。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和突破瓶颈制约,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四)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 2013年,习近平就敏锐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整体创新效能大幅提升,一些“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实现突破,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但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这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创新发展和危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国纷纷把科技作为国际博弈和国家战略布局的主战场,部分西方国家更是将我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对我国发动科技战,力图遏制我国科技崛起。要想打破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不断加深的技术封锁和战略围堵打压,把握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就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以高水平科技安全支撑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谋划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背景下作出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脉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深入研判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现状,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战略导向和战略支撑等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战略性谋划和整体性布局。
  (一)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为战略目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有战略目标引领。2016年 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 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从长远、整体和全局出发,结合我国科技实际,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分阶段、分步骤的战略谋划。新时代十年,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 2012年的第 34位跃升到 2022年的第 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科技强国”列入 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新征程上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也进一步凸显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023年 1月,习近平围绕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要求进一步细化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前进方向。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正确方向,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向着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二)以聚焦“四个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战略导向
  2020年 9月,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我国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将科技与经济、国家、人民的需求融为一体,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朝什么方向努力的重大问题。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引领性研究上取得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争取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必争领域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标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面临的现实问题,强化民生科技研发应用,让创新成果惠民富民、造福千家万户。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则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2023年,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始终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更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由关键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催生的新型生产力,其特点就是创新。面对汹涌而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必须以“四个面向”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产学研协同开展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为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则是教育的竞争。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发展先机,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习近平强调,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和驱动科技创新,科教融汇促进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三者互动互促、密不可分。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为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人才现代化,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体力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以科技创新主体的现代化支撑科技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对培育壮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体力量作出长远谋划,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必须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战略人才队伍。战略人才主要包括“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等。习近平强调,要“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其中,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生力军,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做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和选拔任用工作,给予他们更多信任、更好帮助、更优支持和更大舞台。
  (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取决于战略科技力量的较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拥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要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起前沿引领作用的国家实验室,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进一步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国家科研机构是国家建制化、体系化、综合化科研力量,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先锋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关键技术突破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运用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习近平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为此,一方面,要从制度建设着眼,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经营主体投身科技创新,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要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壮大研发力量,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应用之中,持续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任务
  战略谋划必须通过战略任务的实施,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既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特别是从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础研究
  习近平深刻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产业创新的先导,是构筑科技大厦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正在向基础前沿前移,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持续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战略部署,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但我国基础研究选题与发表“两头在外”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破解,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因此,要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在战略布局上必须坚持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将兴趣导向与使命导向、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长远目标与近期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鼓励自由探索,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习近平指出,“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要加大对原创性、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开展兴趣和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敢闯科学“无人区”,实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强化目标导向和有组织科研,解决关系根本和全局的重大科学问题。习近平提出,“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要聚焦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战略必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在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从源头破解“卡脖子”瓶颈制约难题,为开辟新领域、跑赢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二)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习近平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面对少数西方国家不断加深的贸易围堵和技术封锁,要确保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和产学研协同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取得更多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育新优势。
  习近平认为,“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应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要“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我们要将“补短板”与“锻长板”“育新板”相结合,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采取非对称、差异化科技发展战略,统筹调配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强化对重大研究方向、重点攻关项目、科学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经费投入,争取在重要科技领域创造一批“从 0到 1”的原创成果,在工程技术和产业技术领域锻造一批领先世界的“杀手锏”技术、打造一批填补空白的大国重器,以打造优势科技资源集散地、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还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关键环节,但长期以来,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市场转化率低的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痼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为此,要多措并举,打通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各环节的堵点、难点和断点,让科技创新从“顶天立地”走向“铺天盖地”,促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具体来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瞄准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紧贴多元化市场需求和社会民生现实要求,开展问题与需求导向的高质量、有组织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以“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提高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及转化效能。二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的特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推行成果“先用后转”模式等方式,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三是推进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功能升级,健全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供需精准匹配、创新孵化、技术交易、技术评估、政策法律咨询、投融资支持等方面,为科技成果推广和落地转化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全流程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产业化是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最后一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终要落脚到产业强和经济强上。习近平强调,“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就是要加大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一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习近平强调,“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未来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和航空、低空经济等产业,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上,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二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习近平指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也就是要超前布局和建设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未来发展新优势。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指出,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要使传统产业变为朝阳产业,老树发新枝,就必须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并打造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智)造”品牌。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保障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健全的科技体制机制、良好的创新生态作保障,必须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保障,从体制改革、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在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六个坚持”。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将科技事业置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战略位置,确保科技创新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对科技发展进行了系统性战略谋划与超前部署,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针对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存在的基础研究薄弱、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必须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整合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凝聚和集成全社会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习近平反复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积极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但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产学研协同性差、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不健全等。2024年 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要以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其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法宝。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中央科技委员会为统领,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国家科技发展决策指挥体系,统筹谋划和协同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要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优化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其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开发利用人才资源。习近平认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要积极给科研单位放权、给人才松绑、给科学家授权,变“行政本位”为“人才本位”,“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其三,改革科技评价制度。人才评价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指挥棒”,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改变简单以成果论英雄、重量轻质、外行评内行、“一把尺子量到底”等不良评价倾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科技人才,要实行分类评价,特别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
  其四,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和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投入、经费管理、金融支持、知识产权、成果评价、科技安全、科技伦理、组织领导等基础制度,优化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培养培训、选拔使用、薪酬管理、收益分配、生活保障、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等激励制度,为支持全面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创新氛围
  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对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这为更好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明了方向。
  一是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尊重科学家的良好社会风尚。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二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他对两院院士更是提出了“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的殷殷嘱托,同时提出了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的科研学风作风建设要求。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大力弘扬学术道德,在全社会培育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民主和谐、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督管理,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强化学术规范、科技伦理治理和学术不端惩戒,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三是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在更高起点和更高质量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处理好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加大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力度。为此,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和科技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联盟和全球科技治理,营造开放包容、互通共享、中外协同、互利共赢的科研环境,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生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科技力量。
  总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实现我们奋斗目标的关键。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直面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挑战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现代化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以高度的科技自信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作者简介:王章豹,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寻,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4年第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