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怀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3-07-10
字体: 打印
分享: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强音,也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那么,中国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什么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哪些特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什么贡献?本文拟重点探讨这些问题。

一、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

工业化、现代化是世界潮流,是时代强音,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200多年前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现代生产方式,人类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引起了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事实证明,工业化是人类几千年发展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特别重大。到19世纪7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出现了一个以西欧部分国家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从此,欧洲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开始引领时代潮流,对世界其他地区、其他文明起着支配和示范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工业文明成为全人类的向往和追求,学习西方成为时尚。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意义曾给予极为高度的评价。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写道:“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是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创造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生产方式,社会财富的形态和积累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因素上升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加之工业都市的兴起,世界商业网的建立,知识革命的发生,就使新技术的发明、积累、传播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加速提高。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明和产品越多,其物质文化的装备和积累就越多,文化积累也增长得越快。特别是经济自组织持续增长机制的形成,大大加快了社会变革的速度,停滞的传统社会开始不断变革,勉强温饱的农业社会开始向丰裕的工业社会过渡。这就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快速的、不稳定发展的社会特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那样:“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200多年前发生在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分水岭,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胜利,标志着生产力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转变,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跨入现代工业社会。这个大转变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现代化的世界进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现代化浪潮。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时间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由英国开启,随后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机械化大生产和工厂体系的出现,锻造了产业工人大军,生产部门从棉纺织业拓展到冶金业、采掘业、机器制造业、运输业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以西欧部分国家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因此,现代化最早确实是“西化”“欧化”的意思,这体现出西欧主流文化对其他文明的支配地位和示范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始于19世纪60年代,以电力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其启动器。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由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快速发展,投资量进一步增长,国家和银行在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凸显。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飞速增长。西欧和北美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核心地区完成了初步工业化,成为世界发达工业区。19世纪末,新兴大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多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取代了英国的单一中心地位。20世纪初,俄国、中国等国先后爆发革命。之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吸引一批民族独立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出现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是一次全球性变革的大浪潮,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其启动器。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大型跨国公司和全球产销网的出现,引起现代发展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加速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1953197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这次现代化浪潮把旧的基础工业转变为高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次现代化浪潮中,工业化国家对非工业化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大冲击。一方面,科技革命导致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诸如西欧、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它们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浪潮向全世界的扩散速度,大批后发国家加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这首先表现为其现代经济的建立和增长。例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大批发展中国家融入现代化潮流,使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图景。新中国就是此时汇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它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新能源为动力,通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等,推动社会生产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并将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极大地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历史证明,工业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发展的方向。这种发展趋势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淘汰,都必须致力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当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有过许多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巨大作用的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作出过独到贡献,至今中国人民还引以自豪。但是,到近代中国却落伍了。当西方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还在封建的躯壳里爬行。“只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西方工业革命终于以雷霆万钧之力推动其世界征服运动进入一轮新周期,而中国内部也开始出现王朝统治危机之时,内因和外因才达到一个交汇点,开始逐渐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转向。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而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扩张运动。由于这一全新的外部因素介入,中国被卷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根本打破了中国自身的王朝循环。这样,中国社会演变的格局从渐进的积累性变迁改变为急剧的传导性变迁,这就是中国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所在。”

鸦片战争的枪炮声,震撼了腐朽的、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搅浑了传统社会的一潭死水,也惊醒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抬眼看世界,惊奇地发现,中国已经严重落伍了。为了赶上时代,不被历史淘汰,有识之士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中华的呐喊。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远涉重洋,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学习。这一探索的实质就是为了寻找振兴中华的发展道路,跟上时代步伐,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有仁人志士的共同梦想和追求,即中国梦。在这一前仆后继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民运动等,人们先后提出并试验过“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治国方略。但是,由于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与压迫,这些美梦都破灭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也教育了中国人,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启发了中国先进分子,使他们意识到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分析和观察中国问题,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他们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也就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毛泽东的上述论述,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以及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普遍心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遗志,继续探索振兴中华的道理,继续寻求中国赶上时代、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1945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做的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1949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革命胜利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留下的烂摊子:经济极其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如何把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快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展开了有关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大讨论。经过认真讨论和深入思考,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毛泽东指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超过农业。现在我国工业很落后,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许多机器不能造。按照苏联的经验,工业的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七十才算工业化,我们现在还差百分之四十二。我国的工业化,工业比重也要达到百分之七十。”在当时,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即使在今天,现代化的核心还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1954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鲜明地指出,要“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64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重申了这一设想,并将其确定为中国20世纪内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也遭受过严重挫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强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建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计划用7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到20世纪末,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用20年时间在建党100年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经过全国人民的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作出了分两个阶段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分两步走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顾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艰辛探索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以来,跟上时代步伐,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根本要求。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此奋斗了整整一个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作为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化有其一般规律和普遍特征,例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比较富裕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全球化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合中国实际。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体说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现代化的启动方式看,世界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一种是内源式现代化,比如英国的现代化。内源式现代化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的变革过程。另一种是外源式现代化,比如日本、俄国、中国的现代化。外源式现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冲击下,后发的、自上而下的、赶超式的现代化,它需要诸如国家、中央政府或政党这样超经济的力量强力推动社会向现代化发展。这个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在日本是天皇,在俄国是彼得大帝,在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搞改革,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任务极其艰巨、复杂、繁重,尤其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运所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经济是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什么也谈不上。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的谆谆教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更加自觉、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做到思想上、行动上坚定不移。

第三,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谋幸福,是其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四,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动力仍然是改革开放。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第五,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这是社会主义可以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建设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但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把人的现代化放在突出地位,不仅要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第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破坏越重,惩罚越狠。这是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第七,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只有同世界人民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华民族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能够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和平。中国人民致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依靠自己的和平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开启的时间早晚,各国各民族终将汇入这一潮流。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将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道路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外源式、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启示。

第一,从本国国情出发,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可以实现现代化。走向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近现代以来,欧洲国家引领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潮流,独领风骚上百年。基于这个现实,西方国家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明是当代最高文明的代表,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欧洲优越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西方道路是所有民族国家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于是,凡是不采用西方道路的民主制度就被定性为是野蛮的专制国家,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实行西方民主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向世界表明,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不是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可以实现现代化。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突出贡献。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本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探索走出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其他国家不需要简单照搬。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现代化是一个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后发国家踏上现代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之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经济,离开了经济发展什么也谈不上。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遭人看不起,国家不富强,就什么也谈不上。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在当今世界形势下,要实现国家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必须靠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种由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在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本高度集中、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撕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自觉、积极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等,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包容性,努力使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现代化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第四,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方由资本驱动的工业化、现代化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危机。这些危机至今困扰着世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为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第五,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奉行的是“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其过程充斥着战争、殖民、掠夺和奴役,给后发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坚守永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叠加,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战争的危险也在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合作共赢的要求更加强烈。这更加凸显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一定能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国家开放大学当代中国yl23455永利)

网络编辑:金秋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