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周峰: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要义

发布时间:2023-09-20
字体: 打印
分享: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方法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破解时代课题、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光明未来的“金钥匙”,必须要深刻把握其内涵要义。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遵循。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忠实地秉承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自主的实践探索和科学的理论创新,全面阐释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怎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到邓小平同志提出以人民意志为判断标准,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的理论思维的支点、价值立场的原点和政治实践的基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始终把人民置于最高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地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一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全心全意实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发展人民利益,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共同富裕的本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的,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强调全方位实现人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发展利益。我们要在学习贯彻这一思想过程中,勇担时代使命,凝聚奋进力量,进一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活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科学社会主义一经诞生,即以强大的理论自信揭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科学理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彰显了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和思维境界。这一特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得到了更大弘扬。正是这种理论品格的塑造,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勇于不懈探索中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三次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真理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充分诠释了自信自立的科学内涵。一方面,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这源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这源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充分验证。今天,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这一思想仍然处处释放着自信自立的强大力量。比如,这一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旗帜鲜明的政治自信。这一思想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以依靠自己力量为基点的发展自信。这一思想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信。这一思想提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体现了永葆先进性的精神自信。这一思想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胜自信。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汲取思想力量,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依靠自身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自身发展的信心。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守正创新,把握了人的认识规律,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运用。守正就是要始终牢牢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是要在发展中确保质的稳定,并通过积极的量变最终实现积极的质变,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源泉,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变与不变”的丰富且精辟的哲理辨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立足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深刻经验教训,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守正创新中开拓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在守正方面,强调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始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强调要坚守党的性质之正,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正,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强调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守正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乱象进行了反正。在创新方面,创立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战略家的远见把握两个大局,告诫和引领全党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进一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属性,同时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余年的历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现重大时代课题,把握重大时代课题的本质,并以科学理论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从而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创造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前行的,我们面临的矛盾问题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问题导向引领理论创新,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是责任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对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这个责任是“时时放心不下”的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情怀,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和忧劳兴国的政治理念。问题导向实质上反映的是责任使命,这不仅是思维和工作方法,更是凝结在思想中的价值观。坚持问题导向是使命担当,解决复杂矛盾、克服艰巨困难、冲破重大险阻,要有“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要有勇毅前行的不拔意志,要有敢于斗争的奋斗姿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以问题引导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方向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运用好问题导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聚焦实践中的新型问题、改革中的深层问题,抓住主题教育开展攻坚克难行动的契机,在解决问题上努力取得实效。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构成的理论体系,是统一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的认识体系,是蕴含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思维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每个方面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以及每一个重要观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是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重要思想、重要论述方面,比如,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十三个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等。重要观点方面,比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联系、相统一、相贯通的,只有把握系统的内容和系统的视角,才能深刻领会并正确运用。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努力掌握精髓,提高认识和思维能力,把握处理好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之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以及科研、科辅、办刊、办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在统筹发展中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崇尚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价值追求。在“两个结合”中实现创新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兼具优良政治和文化基因,彰显出胸怀天下的更宏大视野和更博大胸怀。这一思想本身就是具有开放格局的开放体系,能够吸收人类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科技的、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最新成果,察世界之大势,发思想之先声,不仅正确引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世界。这一思想超越了文化的、制度的、地域的狭隘和偏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论和构想,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活力,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所在。这一思想从本质上揭示了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是文明理论的创新和升华,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对文明的认识的进步,也将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和模式、道路多样化的选择。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不断作出中国贡献,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世界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扩大科研的世界眼光、拓展科研的全球视野,形成开放、包容、合作的科研氛围,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跟上新的时代潮流。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