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金民卿:深刻把握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

发布时间:2023-11-01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奋斗历史,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断把不同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站在真理和时代的制高点上,沿着正确的道路开拓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踏上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了完成这一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深度把握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取得体现时代和实践要求的丰富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对理论创新的规律和要求做出了深刻论述,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 年 6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根本前提、本质要求、根本基础、方法路径、发展动力和根本目的,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逻辑及其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特征 ,这是我们深刻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的科学指导,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党的宝贵经验和时代责任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历史中取得光辉成就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完成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必须牢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不断开拓新的发展路径,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历史任务,深刻总结党的发展经验得出的重要历史结论。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能够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完成中国其他政治组织、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矢志不渝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旗帜,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源源不断地获得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真理性力量,抓住社会主要矛盾,适应历史发展大势,科学把握形势、任务,制定正确政策、策略,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大的历史主动,始终走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走在人类进步的方向上。
  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努力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是,在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使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得出正确答案,党内特别是党的领导层中长期存在着右的或“左”的错误,党和革命事业遭遇了重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挫折中逐步走向理论觉醒,日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文化以及时代特征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实践开拓中开展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得到发展和稳固。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探索道路上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也遭遇过严重挫折、留下了深刻教训。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在理论上进一步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带领人民全面开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实践,这是一个接续发展的奋斗历程。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并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创立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成功实现并不断推进,引领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重大思想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更为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精神力量更为主动。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提出了理论创新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团结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的重大历史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奋发有为的开拓性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指引方向。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不断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新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中的强大真理性力量,在改造世界中的强大实践性力量,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强大世界性力量。
  拥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党的理论创新永不停步。继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理论创新,必须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坚持“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在“六个必须坚持”上。“六个必须坚持”把世界观与历史观、根本立场与发展方法、民族自信自强与世界使命担当等高度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中国的最新表达,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厚度、哲学深度和实践高度,凝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在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守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立场,坚定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和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实现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守正与创新的有效贯通,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提升科学创造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原则,把握好理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形成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全面贯彻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和思想方法,充分发挥理论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有博大的人类情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担当。
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牢牢坚守好魂脉和根脉
  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魂脉,必须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夯实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基础前提和本质要求,特别是要大力推进“第二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相互成就。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核心内涵和根本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创新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理论创新之“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总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分店”,这个源头和“总店”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灵魂。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丢掉灵魂和方向,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就成为孤魂野鬼。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强调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针对有的人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甚至把改革开放同马克思主义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哪有这回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绝不能丢掉这个根脉而陷入水上浮萍、无本之木的境地。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肯定,强调“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等 。他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之时就强调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943 年 5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2023 年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之,我们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既要做新事讲新话,又要守好魂脉和根脉,切实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要特别重视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深度发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间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相互成就。一方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深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从其创生之时就吸收和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相互结合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面挖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使之展现出普遍性的价值,获得新的时代意义,实现现代化发展,站在真理和时代的制高点上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另一方面,要深度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科学方法和发展方针,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财富注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融合中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形成新的思想创造成果,创造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就像毛泽东对待“实事求是”那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治学方法和道德标准,同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原则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像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观念那样,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始终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历史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开放包容性,任何外来文明的优秀成分都会被有效接纳,转化和融会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因此也更加博大精深,始终坚持根本而又不断突破自身。在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包容文化原则,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坚持融通思维,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具有大格局大气象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回答时代课题、反映实践要求
  任何理论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是对时代、实践、人民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回答,这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基础,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科学把握时代与思想、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坚持科学的问题导向思维,在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实现理论发展。
  一方面,必须全面把握思想与时代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黑格尔在谈到哲学问题时指出,一个时代的哲学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也明确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全面准确地回答时代问题,深度揭示时代本质及其阶段性特征,是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和生命所在。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 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必须直面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从理论上科学解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当今人类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大的历史时代,即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并向更高社会阶段过渡的时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资强社弱”“西高东低”依然是这个时代的总态势。但是,这个时代也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衰落,社会主义正在走向振兴,“社兴资衰”“东升西降”的新趋势日益明显。
  资本主义不甘心自己的衰落,美西方国家竭力遏制打压社会主义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正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世界之问历史地摆在人们面前。从中国的实际来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风险挑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这些问题聚焦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重大时代问题”。这就是说,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相互交织、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之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极其复杂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就需要人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从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做出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回答这些重大时代课题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一重大思想需要牢牢坚持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丰富完善。
  另一方面,必须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重大论断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必须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本身。他同时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必须承担起、发挥好改造世界的功能。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认识是实践的产物,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真理性,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就是回答实践问题的产物,它的发展也是在实践发展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发展的结果。例如,在革命道路理论上,从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中心地带进行革命的“同时革命论”,到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提出的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地带进行革命的“一国革命论”,再到毛泽东基于中国具体国情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都是基于现实实践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新时代条件下,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不应该只是在象牙塔内做纯粹理论的推理,或者把理论仅仅作为学者个人的心灵独白或学术编造,而要像马克思所说的“从世界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真理,并把真理性的认识返回到实践当中,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入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一重大思想指导下,新时代中国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革,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成就又验证了这一重大思想的科学真理性。
  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逻辑。坚持问题导向是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原则和根本要求,坚持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论基本原理,形成了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认识论路线的新鲜表达,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进路。坚持问题导向的创新逻辑,首先就要正确把握问题与“主义”的辩证法,在坚持“主义”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主义”,绝不能丢掉“主义”去抓问题,否则就会被现象性问题、假问题所迷惑和遮蔽,陷入问题丛中迷失方向。新时代理论创新,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急剧发展变化的实际,紧紧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深刻回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时代课题,以及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研究、回答、解决问题中形成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对实践中的新经验进行提升和凝练,形成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贯彻学理化、体系化的内在要求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传承中国共产党推进重大理论成果体系化的历史经验,深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大力推进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理化研究和体系化建设。
  科学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经验。习近平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都是“严正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深邃的真理体系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特定的话语体系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学理性,列宁曾给予突出强调:“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毛泽东也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作为完整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体系化作出重大贡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论著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作出了巨大努力;列宁系统阐述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曾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体系构成作了言简意赅的清晰概括:“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 : 一、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这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经济现象的学说;三、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
  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进行学理化、体系化阐述,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1945 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概括为九个方面: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和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了更加完整的概括:毛泽东思想具有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决议》在理论体系概括的基础上,明确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科学体系,1992 年,党的十四大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作出了系统概括。1997 年,党的十五大在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后,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性成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从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实践成就等多个维度上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当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上述“十、十四、十三”的概括也是过程中的提炼成果,随着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进一步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必将深入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系统地把握他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和重要原理性成果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从真理性与价值性、人民性与阶级性、继承性与飞跃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高度统一上,深入系统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坚持人民立场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既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坚持理论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始终把汲取人民智慧作为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把指导人民、造福人民作为理论的归宿。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质,深刻把握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科学思想同人民群众的互动中推进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同旧历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同时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归根到底是群众的事业,“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某种“观念”。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就是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工人运动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提升的思想结晶。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实践,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并不断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形成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明确提出,“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习近平在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和方法时突出强调:“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精神,深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当中,对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经验进行深度理论加工,使之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凝结为新的理论创造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来自于人民的理论,同时也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始终坚持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旨趣,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和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一开始就确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突出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实践上如此,理论上同样如此。源自于人民智慧、人民探索、人民创造的理论,就是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当中,使人民群众在发展奋斗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生活。对于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这一本质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里自然就涉及到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关系,就是说一定要及时把理论创新的成果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最大程度地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转化为广大群众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使科学真理的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实践力量。在理论武装群众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适应群众与引领群众的关系,要立足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以简明通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有的放矢地分析和回答群众的认识困惑和思想难题,推动实践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当然,适应群众实际并不是说跟在群众后面亦步亦趋,甚至不惜歪曲科学理论而迎合一些群众的落后思想和不合理要求,而是要把理论的科学性与宣传的通俗性真正有效地贯通起来,指导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不断获得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形成发展实践中的历史主动。
  总之,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好理论创新的魂脉和根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追随时代进步,立足实践发展,遵循理论创新规律,适应理论发展要求,以大历史观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进步的大趋势,在实践发展和理论探索中形成新的理论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yl23455永利大学yl23455永利近代史研究所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