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镭:推进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12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系统提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守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使命担当
  1.锚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处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深刻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其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于“准确判断当今世界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论断,确定了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坐标”。这一重要思想对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的科学把握,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横坐标和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前行的纵坐标,标注了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处的历史方位。从世界大变局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政治和社会思潮深层演变。从新时代的中国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要为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作好充分准备。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要在时代坐标中把握所处新的历史方位,辩证认识国内外大势,统筹分析国内外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新征程上谱写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2.担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外交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责任担当所在。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面对前进道路上只会越来越复杂的风险挑战,国际问题研究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演变规律,准确把握我国外部环境基本特征。既要洞察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大势,又要跟踪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安全局势错综复杂的态势与动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有力智力支持,为营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外部环境纳良言、献良策。
  3.明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放在对外工作的首要位置,弘扬新中国外交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问题上亮明原则立场、划出红线、捍卫底线,始终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主动权,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意志和能力。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和世界关系如何变化,维护国家利益始终是对外工作的根本任务。正因如此,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成为国际问题研究要始终坚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要着眼统筹安全和发展,“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善观情势,有效预判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面临的风险挑战;围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土安全、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维护网络安全、维护生物安全、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等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助力中国外交在变局中把握规律,在乱象中趋利避害,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在促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践行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的使命担当。
  4.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他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时强调,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对复杂形势、严峻挑战,没有教科书和现成答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对外工作根本的一条。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决定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际变局中重大议题,不断总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新办法,忠实履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把握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开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战胜一系列艰难险阻,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根本在于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面对动荡不安、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能否开辟理论建设新境界,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升观察世界、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际问题研究新路。
  1.坚持运用唯物史观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正确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根本指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正是基于唯物史观,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刻辨析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作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等一系列重大论断。正是在这些基于唯物史观重大论断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外交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战略主动。
  国际问题研究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注重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决定和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有机联系。在对国际社会及其国家成员的观察中,既将生产力发展作为分析的根本性依据,又要充分重视来自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作用,从而获得对国际社会复杂样态的客观、全面把握。既要看到,随着科技水平和物质生产力发展,从长期、总体看世界必然走向更高程度的分工和一体化;又要看到,由于在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层面,存在来自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的客观约束,其产生的反作用力也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变化演进,成为生成世界形势变乱交织的重要动因。从总体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要求制度规则的演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相适应,要求文化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时代变革相协调,通过妥善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让各国人民从发展中获得更多福祉,持续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这就需要国际问题研究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着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相互作用,全面观察和认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与转型变动,为建设和平安宁、繁荣发展的世界提出整体性、综合性方案。
  2.坚持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动因,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为认识事物发展变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洞悉国际风云变幻、驾驭外交复杂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要求以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推动事物发展。习近平外交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出对外工作中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策略运用,坚持底线思维,注重工作实效等。正是基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中国外交准确分析问题和形势,不断丰富发展外交方略,统筹推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中国的角色日益从国际体系的参与者成为建设者、引领者。
  国际问题研究坚持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观点,就是要善于识别和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当前,面对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美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全面围堵和打压,要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区分主次前提下,助力中国外交制订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以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带动解决其他矛盾,始终在全局中把握战略主动。要善于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深入研究如何在能动地推动矛盾以及矛盾对立面之间的转化中育新机、开新局。矛盾存在于事物运动的始终。从事物发展变化的总体进程看,应对矛盾、解决矛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国际问题研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需要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进程,分析把握前进征程上各个阶段的特征特性及具体条件,识别其中的主要矛盾,研究应对矛盾的有效策略,通过在整体进程中持续积累正面成效,推动矛盾运动和转化不断向有利方向演变,在国际格局变动中保持和增强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主动地位。
  3.坚持运用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世界是物质的,人是通过实践去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实践进程中,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也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新时代对外工作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倡议,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也正是通过指导新时代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检验和彰显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先进性、科学性、真理性。
  国际问题研究坚持运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就是要秉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思想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今,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环境,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为严峻复杂。情况越是严峻复杂,越是要求国际问题研究作实事求是的学问,在深入实际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阶段到理性认识阶段的跃进。毛泽东鲜明地指出:“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要着力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而获得符合事物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要自觉地让研究的结果回到实践,进入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国际问题研究所能达到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程度,或者说其科学性、有效性,最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将研究形成的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看其能否达到预想的目的,验证其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并依据实践检验的结果修正和完善理论。由于事物运动的永恒性,实践和认识没有止境。国际问题研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推进,在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得到完善和发展。
  4.坚持运用人民至上的观点
  《共产党宣言》在阐释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时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基于唯物史观,我们党秉持人民至上,坚持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统一起来,将其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习近平外交思想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外交的力量源泉,走群众路线在对外工作中得到全面、具体的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定维护人民利益,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国际问题研究坚持运用人民至上的观点,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研究工作始终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切对外工作最终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中国人民的利益;同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要造福各国人民。要深入探究中国与世界各国寻求发展的利益汇合点,探析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的路径与条件,应答中国与世界各国如何在互利合作中增进人民福祉。要注重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的人民主体作用,始终关注国际社会社情民意、人心背向。当今世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其背后驱动是资本至上逻辑。资本至上逻辑横行,既伤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也伤及发达国家自身民众的利益。这必然影响到国际社会人心向背,也终归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民意并体现在其政治和社会生态演化中。面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唯我独尊、强权政治愈演愈烈,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要加强研究新形势下国际社会以及矛盾冲突相关国家中人心民意的变化与走向,寻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积极力量,共同站在历史正确一方、推进世界发展进步。要把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研究工作中始终重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民相知相亲。面对国际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文化偏见和壁垒,以及某些国家搞“价值观”联盟、挑动意识形态对抗等现象,要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学理探究,阐析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阐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人类多样文明和合共生,为实现各国合作共赢和世界和谐发展筑牢人心民意根基。
三、坚持问题导向,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刻演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外交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复杂性前所未有。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新时代中国外交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正确分析、有效应对矛盾的过程中开辟自己“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道路。
  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文明赤字更加凸显,人类社会面临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心系天下的崇高情怀,着眼各国人民的前途和福祉所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为人类社会走向光明未来指明了正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人类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分工就越是深化,人类交往也随之越是密切,历史也必将越是向世界历史转变,也只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获得实现的前提。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人类同在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外交思想正确把握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站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维护好、发展好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开放不要封闭、要互利共赢不要零和博弈,从而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以“普世价值”之名搞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输出、唯我独尊、强施于人,主张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生机盎然,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指明了实践路径。中国开创性地提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回答了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各国相处应遵循什么样的准则,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有安全保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作出的顶层设计,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中国顺应世界人民对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和平稳定、推动文明进步的渴望,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应对国际安全挑战、促进文明互学互鉴,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持续增添正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年来,实践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果日益丰硕,产生日趋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要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根本命题出发,不断拓展和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深入阐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从学理上讲清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讲清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面对种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误读、曲解,要深刻解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思想意涵、实践成效,不断凝聚更多共识、持续汇聚更多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走向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向世界鲜明解答了“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历史上,一些强大起来的国家走上侵略别国的道路,给世界带来严重创伤。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也有人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党章和宪法,向世界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决心坚定不移。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侵略掠夺,执着于保家卫国而不是殖民征服。和合共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追求和平、和睦、和谐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一脉相承。“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正是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和平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基本原则也是关照历史、关照时代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经历的屈辱历史刻骨铭心。中华民族历来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道德律,绝不会将自己曾遭受的苦难强加于其他民族。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是与历史趋势相悖的属于旧时代的老路,和平发展道路才是顺应历史大势的属于新时代的通途。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基于历史经验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资本逻辑驱动下推进的西方现代化进程充斥战争和掠夺等血腥罪恶。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提出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70多年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一场战争,从未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将和平发展写进宪法的国家,是五核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用事实否定了“国强必霸”的旧逻辑、旧思维。中国以依靠自己力量为基点,坚定开展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为原则的对外合作,实现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发展起来的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担当国际和地区安全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国际形势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同时,中国坚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建设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积极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和平发展道路走得通,走得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必由之路。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要基于中国外交实践,从学理上深入解读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和平与发展这对基本范畴内在联系的认知,是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新时代中国外交基本原则的逻辑起点,其中蕴含以和平谋发展、以发展保和平、以发展促和平三个层面。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是以和平的方式谋求发展,中国绝不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二是以发展维护和平,以综合国力提升,有效增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应对外部势力挑衅、威胁的能力;三是以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坚定反对国际社会中的霸凌霸道行径,中国力量的增长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三个层面的把握,系统构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理路,将中国外交实践升华为理论命题,对“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作出理性应答。针对种种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歪曲、抹黑,要从三个层面着眼,以中国外交的生动实践和经验事实为据作出系统性回应与批驳,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人民至上价值立场、国家制度政策设计、中国发展目标条件、人类社会前进趋势等维度,深入解读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必然性、实践性,向世界展现和平发展中的中国可信、可敬、可爱的国家形象。
  3.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向世界表明了新形势下中国拓展深化对外关系的根本路径,推动中国对外工作布局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时代特征相契合。伙伴之间没有主从之分,具有平等性;伙伴之间以共赢理念处理国与国关系,具有和平性;伙伴之间求同存异,具有包容性。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顺应时代大势,开辟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路径和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起点。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是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定“真正的不结盟”方针,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并从20世纪末开始,在秉持不结盟政策基础上,同有关国家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主张结伴而不结盟,超越了政治和军事同盟的老套路,破除了结盟对抗的旧思维,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相互交流,建立基于共同利益和发展追求、非排他的“朋友圈”。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各国主权和彼此核心利益,摒弃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强权逻辑。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处理国与国交往,致力于寻求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做大各国共同利益的蛋糕。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弘扬中华文化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理念,符合时代潮流,开创了国际关系新模式,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注入巨大生机动力。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新时代中国外交在积极建设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生动展开。通过有效运筹大国关系、深耕周边外交、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在国际社会显示出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是在积极有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过程中,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基本原则落地落实,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对外工作在变局中开创新局。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持续建设全球伙伴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同行伙伴加入,为中国发展营造着有利外部环境,也为建设繁荣安宁的世界汇聚了更多力量。着力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要从中国外交所处历史方位高度,把握构建全球伙伴网络深刻意涵与实践意义。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只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才能在风云激荡的世界历史时空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构建全球伙伴网络是新时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其中贯穿着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三大特征。三大特征克服和超越国家间关系的自利性、对抗性、排他性,强化了构建国家间关系的建设性、稳定性、持久性,形成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国家间关系构建新模式。承载三大特征、以中国全球伙伴关系建设为具象表征的这种新模式,塑造和增进国家间的良性互动,不仅带来物质生产领域的联通共赢,也促进精神文化领域的融通共生,并现实地形成一种强劲且具韧性的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牵引力量。中国的伙伴关系建设面向全球,其中涵括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对象建设伙伴关系,必然面对差异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在贯穿三大特征前提下,又需要着眼矛盾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如何采取适合的方式和策略,以获得预期的效应。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联日趋密切,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有赖于持续深化系统性、总体性分析与谋划。既抓住其建设进程中面对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又坚持两点论,把握好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以及多边合作在外交布局中的定位与相互关系,做大同心圆、公约数,不断优化网络布局和结构,整体性推进全球伙伴关系建设。既直面当前问题与挑战,又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在矛盾运动中克服难点、补齐短板,不断增强网络功能和成效,为网络建设持续注入动力。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围堵、“脱钩”和“小院高墙”等接踵而至,要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原则研究提出应对方略举措,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破局突围,在力量对比变动中不断积聚势能,获得更大斗争主动。面对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要深入研究构建“双循环”与全球伙伴关系建设内在关系,实现两者相互连接、彼此助推、相辅相成,使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达成更高水平的相互成就。
  4.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致力于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彰显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有利于各国携手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有效克服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好实现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秉持公平正义理念,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主张。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从1991年的63%和37%,变化为2018年的41%和59%。与此对照,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足更为凸显,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需要在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弊鼎新中更为有效发挥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功能。在世界大变局中,新时代中国外交强调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角度看,以公平正义为理念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体现为中国坚持自身发展中国家定位,把维护自身利益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坚持在国际社会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也为整个世界实现更为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从国际体系中各国家主体间关系角度看,以公平正义为理念改革全球治理体系,要求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践行多边主义要求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多边主义离不开联合国,离不开国际法,也离不开各国合作。唯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阻遏国际上的霸权、霸道行径,阻止将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才能为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聚合更多力量、开辟更大空间。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推动世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倡导在全球治理中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享权利,是在参与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实践中贯彻公平正义理念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中国外交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明的路径,全方位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主张主动适应和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都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倡导全球安全治理,主张推进国际共同安全,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网络空间治理,主张各国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主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创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视新疆域治理,主张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确保各国权利共享、责任共担。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主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倡导团结合作、科学施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新时代中国外交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要着眼中国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为中国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智力支撑。当今世界经历的大变局根本上表现为,随着世界各种力量消长变化,“一超独大”的单极世界事实上向着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转变。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新时代中国外交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和开辟出一条中国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道路。其突出的规定性表现为,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根本指针,始终贯彻公平正义基本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享推进路径。要深入解析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变革之路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历史演进规律的内在契合,深刻揭示中国主张的全球治理改革方案中蕴含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先进性。不断总结新时代中国外交参与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实践经验,进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有关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其内在学理和话语叙事。充分认识国际体系演进的复杂性、长期性,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着眼多主体、多方面调动积极因素、积累正面力量,积跬步以至千里,持续集聚推动变革的动能。着力研究全球治理各领域的主要矛盾、关键议题,充分运用有利时机和条件,推动实现突破性改革。有力揭露美国为维护其霸权的种种霸道行径给世界带来的严重危害。主动、深入地向世界宣介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中的中国贡献及其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增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认同和支持。
四、结语
  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因此为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深厚的思想资源、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外交思想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壮阔实践,在指导推动我国对外工作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并将随着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由此得到的深刻启示是,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走出一条自己的理论探索和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担当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是一条中国特色国际问题研究的新路,要求把握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坚持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观点、坚持运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运用人民至上的观点,由此开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新境界。换言之,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有益养分,应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建设具有强大“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功能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学派。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交汇的历史时空中,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智力支持为旨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涵括于习近平外交思想核心要义之中,构成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基本原则、重要着力点和大国担当,系统性呈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样貌和布局,同时也历史性地规定了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须面向的重大主题。坚守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对这一系列重大主题和其中包含的重要课题,进行系统性探究、整体性把握、时代性阐发、学理性解析,提出基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的理论观点、对策建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将在此过程中向前推进。坚持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以一系列创新性概念、范畴、理念、观点及其相互关联为支撑,深入探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大主题,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呈现出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发展图景。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下,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必将实现理论和方法的不断丰富与提升,建构形成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称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学派,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展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王镭,yl23455永利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译审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9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