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戴木才: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建构

发布时间:2024-02-21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并系统深入地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提出我国已“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和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也为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于新时代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笔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学理化建构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初步建构、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阐述。本文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建构做进一步的系统阐发。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唯物史观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抑或精神文化生活的传承,总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以某种方式呈现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发展性而非停滞性、创造性而非模仿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首先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进行艰辛探索和创造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近代中国被打开国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探索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是以一种落后挨打的被动姿态被卷入世界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浪潮和进程之中的。因此,要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实践探索、丰富内涵、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离不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规律,离不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求索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历史主题和历史主线。如果离开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规律,就很难正确把握和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

  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主题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逻辑,而且有着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这个历史逻辑,就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角度出发,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遵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有着自身的发展历程,既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又具有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

  从历史逻辑来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分为五个相互联系、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谱系:(1)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先声。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尝试,尽管这些探索和尝试都失败了,但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历史启迪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历史镜鉴。(2)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奠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开始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思考,明确提出了“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3)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战略谋划,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在其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重大失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4)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明确提出到2035年和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基本实现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和发展历程中科学揭示近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谱系,可以深入揭示和科学回答“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会在近代遭遇重大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会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近代以来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等重大理论和历史问题,从而科学揭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层历史背景、内生动力和发展前景。回溯1949年之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最终目的都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但是,大目标相同的政治势力,最终的结局却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虽历经挫折和磨难,但最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正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可以用图1的模型表示: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问题

  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和不断推进,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历史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近代以来求索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叙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创、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任务、历史主题和逻辑主线,那么科学揭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必然趋势,就要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然后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换言之,也就是只有通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任务和逻辑主线,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包括两个关键术语: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从研究对象上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标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包括三个层面的重要内容: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二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概念具有一致性。显然,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应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都应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的协调发展,都应该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厚基础,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两者都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国是在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要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提高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其次,两者都需要大力建设和弘扬新时代中华文明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都需要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既要立足中国现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同时,又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坚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洋为中用,在新的更高更丰富的层次上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中华文明。再次,两者都需要立足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既坚定地维护我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在国际舞台上的民族尊严,又需要积极发展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树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形象,推动建立发展、安全、文明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昌盛的新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概念又具有差异性。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追赶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发展水平的过程。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问题,而实现民族复兴则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再次走向繁荣富强文明的发展问题,并不是所有落后国家或地区都有的发展问题。因为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繁荣富强文明发展并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民族,才有一个实现伟大复兴的问题。因此,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首先,实现民族复兴是相对于古代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繁荣富强文明发展而言的。在古代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领先、社会有序。实现伟大复兴,意味着在当今世界,中华民族要通过改革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再次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列,再次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其次,实现民族复兴是相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国家蒙辱、民族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言的。随着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扩张,古老的中华文明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逐步走向衰落,中华民族曾经面临着民族危亡。实现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方方面面要追赶世界上发达国家尤其是世界强国,再一次强大昌盛起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再次,实现民族复兴是相对于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特殊使命而言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因此,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所决定的,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也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从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救亡图存的历史命运,就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尝试,而且是把实现现代化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那么实现现代化则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和发展进步的历史基调。在一定意义上说,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就是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两者是一个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一发展历程,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是简单模仿“西方式现代化”,更不可能全盘照搬,而是把现代化进步要求与我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相适应,把现代化普遍共性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结合,把借鉴现代化理论与创新现代化理论相统一,实现对已有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重大超越。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历史谱系,而且能够进一步深入回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诸如推进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问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尤其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虽然是在西方式现代化和外部环境的强烈冲击下,由西方从外向内逐渐灌输、被迫接纳和学习的发展过程,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最终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学习模仿转变为借鉴创新,从而不再纯粹是一种简单的后发型或追赶型现代化,而是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文明底蕴、有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有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有着独立自主特性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内生的、创新的和新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同时,由于是在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除了主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还需要深入系统研究的一对重要关系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尤其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从欧洲兴起的现代化,不仅造就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影响和推动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跟着走上现代化之路,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运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持续性运动,而且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性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性运动和世界性现象,现代化从早期的内在规定性到当今时代的内在规定性,从内容到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主要内涵、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化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多样性运动,即使在不同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具体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世界上各大洲不同地域的现代化更是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现代化运动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动态的、体现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的新型文明形态的统称,发展到今天,有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共时并存,两者却存在着本质区别。

  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分水岭,它标志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欧洲社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变。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看,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大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或现代化浪潮,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现代化浪潮。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失去了前三次工业革命或现代化浪潮的历史机遇,而及时抓住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现代化浪潮的良机。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加入WTO以来的深化改革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已经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现代化浪潮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发展力量,并将凭借着这股势必席卷全球的力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相互协调,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中国将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现代化浪潮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乃至成为这一次工业革命或现代化浪潮的引领者,不断缩小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超越其现代化发展水平。习近平指出:“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因此,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世界背景和历史逻辑看,自从世界历史形成之日起,世界就是包括中国的世界,中国也是世界中的中国,中华民族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地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式现代化都不只是具有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偶然性,而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应该具有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的共同特征和普遍要求,否则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更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不可能没有中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没有了中国的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是新时代思考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乃至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正是在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才成功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其次,世界现代化并不是普遍一律而是具有多样性特征。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看,不同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经济、政治、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表现出多样性,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也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先发型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即所谓的“西方式现代化”,也并不是普遍一律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所走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各有特点而并非完全一样的,形成了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差异很大,其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更不可能是普遍一律的。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明传统、文化基因、人口规模、领导力量等基本国情所决定,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相同。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而开创出来的一条现代化新路,在世界现代化运动史上没有过先例。习近平指出:“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实行改革开放与推进现代化发展齐头并进,是一条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的双轨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追赶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的发展战略目标,两者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创的显著特色和重要经验。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显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运动的独特性贡献,否则就不会有世界现代化运动中的“中国式”。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系的重大创新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虽然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但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为资本主义所专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业已成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共时并存的组成部分。根据唯物史观科学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要与也能与现代化相结合。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也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任务。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照搬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及其理论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的角度,科学阐发其社会主义性质,系统阐明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从而科学揭示其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深入阐发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系的重大创新,主要任务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论述为根本遵循,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系的总体结构、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既体现世界现代化普遍共性又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重大创新的本质特征是现代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性质相结合相统一,显著特征是现代化发展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这是不容置疑和否定的。邓小平曾说:“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是我国搞现代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显然,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还说:“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构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若干重大原则,必须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大关系等。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明底蕴、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历史命运,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阐明了我国必然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所谓“中国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内蕴着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传统、文明底蕴、基本国情和历史命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构建作用。从历史发展来看,正是在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具体实践中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结果,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构建与历史选择。所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主要内涵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传统、文明底蕴、基本国情和历史命运,也就是“中国特色”。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联系起来,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逻辑,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现代中华文明融通起来提供了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中国特色,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所共同决定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

  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和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必然是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便有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式”美好社会构想,有着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桃花源”式美好生活追求。19世纪40年代以降,由于晚清王朝故步自封、腐朽没落,受到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中华儿女仍然充满着对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等,都描绘了中华民族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并开始了为改变国家面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聚焦于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重要责任,高度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包括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和平发展等方面,表现在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方面。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的现代化

  从文明的广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包括“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现代化,与之相对应,是“五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文明实践创新和文明理论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容易,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发展道路更不容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功开创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全过程民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既是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无疑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创造性的因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问题,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魅力所在。马克思说:“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针对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的扩展并未带来人类幸福生活的现实,人类对现代化也进行了深刻反思。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家,高度关注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现象、普遍贫困现象、贫富差距现象和三大差别现象等,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进行整体重构,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结束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体系,代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体系,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英格尔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者,也发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局限,从社会群体角度观察和解释个体现象,主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认知、思维、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也是检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标准和最终目的。

  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系的重大创新,需要深入科学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科学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一步发展都很难照搬其他国家已有的现代化发展经验。习近平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丰富、发展,也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系的重大创新,可以用图2的模型表示:

四、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式现代化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它没有重蹈西方式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路径的创造性超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历程,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为基础,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社会现代化即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出发,科学总结和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不仅有助于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谱系对西方式现代化路径谱系的创造性超越和创新性发展,而且有助于科学抽象提炼其超越国家、民族界限和意识形态属性的现代化途径,使其价值与意义更加具有科学性、普遍性和广泛性,可以为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谱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引,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和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正确把握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创造了一种既能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乃至国与国之间和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不仅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发展目标,而且以推动世界和平、世界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目标,推动世界各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路径谱系,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思想进步和实现观念现代化,把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和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供行动纲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精神指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的世界形象,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建构了以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历史主动、和平发展、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等为丰富内涵的实践路径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地超越了以资本本位、逐利本性、自发生成、丛林法则、全面扩张、唯我独霸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式现代化路径谱系和西方现代文明形态。具体表现为:(1)超越资本本位实现人民至上;(2)超越逐利本性实现共建共享;(3)超越自发生成实现历史主动;(4)超越丛林法则实现和平发展;(5)超越全面扩张实现命运与共;(6)超越唯我独霸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路径谱系和西方现代文明,“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代化发展路径谱系的比较,可以用图3的模型表示:

五、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

  现代化作为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客观上存在着某些共同特征和普遍共性。所谓现代化,就是实现从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转型和提升。这似乎是近现代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摆脱的一种历史普遍意志,只不过因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明底蕴、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和现实社会条件不同,而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主导上的区别、模式上的不同、水平上的差异等。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看,所谓现代化,一般以人的解放和思想启蒙为先导,以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为推动力,以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为依托,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法治化、绿色化、个体化(个性化)为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等领域发生全方位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曲折复杂的尝试,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尤其是其先进分子进行了艰辛探索,然而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负起探索现代化道路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现代化扫清了政治障碍,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奠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制度基础;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发生过重大失误甚至严重错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通过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于成功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彰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的普遍共性。

  在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共性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长期以来,对于如何衡量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国际上形成了诸如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力、国家能力、国家战略资源、国际竞争力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普遍重视和主要从经济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后发型和追赶型的现代化,又是一种超越型和创新型的现代化,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大力推动现代化理论的综合创新,提出了“综合国力”这一重要范畴,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的中国式现代化。“综合国力”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科学性等重要特征的整体性概念,对于评价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综合国力”作为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整体性标志,内容虽然非常复杂,但也有“四梁八柱”的特征可循,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一般而言,所谓“综合国力”,从国内国际的角度讲,既包括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能力”,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存力和发展力,也包括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他国或地区的“外在能力”,即国际影响力,包括经济影响力、军事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科技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等;从地缘发展的角度讲,既包括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先天性国家资源禀赋,也包括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经济、政治、技术、军事、文化、外交等国家能力;从发展实力的角度讲,既包括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发展的“硬实力”,也包括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软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领导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两大方面的六个要素,涵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主要领域,是“综合国力”的要素支撑。“综合国力”这一重要范畴,创造性地建构了一种新的现代化要素结构模型和理论范式,蕴含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它以“综合国力”为综合性评价指标,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为硬实力要素,以政治领导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等为软实力要素,超越了国际上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力、国家能力、国家战略资源、国际竞争力等认知模式和要素结构模型,实现了对已有现代化结构要素理论模型的创新性发展。这一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而且深刻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和普遍共性。

  现代化的要素结构,可以用图4的模型表示:

六、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和全面推进,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开创时期的世界环境、历史条件、文明状态和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走出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每一步都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已有的现代化发展经验,更不可能照搬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而具有探索性、独特性、原创性和创新性,凝聚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和卓越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对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对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尤其具有创造性价值和启迪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古国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根底的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地域差异极大的现代化;

  (4)中国式现代化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

  (5)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式现代化共时并存的现代化;

  (6)中国式现代化是追赶型与原创型相统一的现代化。

  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自身的深厚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现代化,是一条史无前例、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创的一条人间正道。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明底蕴、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历史命运,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提出“实现工业化”“农业近代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从提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区域发展、城乡发展、贫富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为当今世界现代化理论范式的多元建构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的创造性发展和多样性呈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以上六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第一个方面———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实质上是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发展历程和历史谱系,系统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二个方面———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与世界现代化(主要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之间的深层关系、与世界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光明前景。

  第三个方面和第四个方面———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系的重大创新和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实质上是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第五个方面———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中国式现代化要素结构的重大创新,实质上是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与世界现代化相融相通,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性”。

  第六个方面———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实质上是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建构,可以用图5的模型表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坚持“走自己的路”而走出来的一条现代化发展新路,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说:“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系统深入科学地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历史谱系、价值愿景、理论范式、路径选择、实践创造、要素结构、国际对比和重大意义等,体现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性”与“中国式”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戴木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