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造历史。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和学理性研究阐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摆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界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这一重大任务,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话语创新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雄厚的学术学理基础,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指导思想与学术知识的高度统一;就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构建具有鲜明学理特色和学术优势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现指导思想与学术知识的高度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阐释和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阐释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过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作为学术资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指导思想,也是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彻底、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和著述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在对历史和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阐释、解答中,创造了人类理论思维和知识体系的高峰。这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同时又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术资源、知识资源和学理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理论思维的指南,同时又是一部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百科全书,最具学术性、学理性和知识性,是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指南、基础和源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源和知识资源加以汲取,主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各种具体事物、典型问题而形成的思想成果、知识概括、具体结论和具体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内容与方法上的深度结合,才能真正构建体现人类理论和学术高峰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方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一切科研活动的导向之中。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政治于学术之中,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之中。实现学术研究话语与党的创新理论政治话语两者高度统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作为科学知识的高度统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高度统一,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影响力、指导力和作用力。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全面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出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努力方向。
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两个值得我们关注并需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聚焦我国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加以回答和解决不够;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回答和解决我国现实实践和重大理论问题上,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实现理论学术创新不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应当着重克服这“两个不够”,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围绕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学术、话语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要求,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自身特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五是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实现学术学理中国化时代化、建立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上下大功夫。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在古今中外丰富的学术思想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传承中华文明,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努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建设。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已被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话语;又要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着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民族化、大众化、国际化。要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经验,要勇于创新,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始终坚持大众化方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进去的理论学术观点。要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创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化理论阐释
理论学术的研究范式是指在理论学术研究过程中所形成并依据的抓住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视角、路径和方法,以及理论学术成果的评价和检验标准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和经验,也确立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范式。针对现实实际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进程中创新和完善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范式的核心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理论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创新、范式转变和知识体系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范畴、新话语、新论断、新问题、新方法、新标准,推进了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开辟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在系统性理论创新中坚持强烈的问题导向。哲学是思想中所握的时代,而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理论创新要真正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就必须提出并回应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问题导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创新源。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不断地发现和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科学阐释,由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从问题的解决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整体化。
在系统性理论研究中把握严密的内在逻辑。“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的逻辑统一,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要在内在逻辑上呈现出严整性。
在系统性理论研究中把握坚定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研究立场,才能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研究导向,才能够真正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人民立场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各个方面。在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国家治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等重大决策部署中,充分彰显了浓厚的人民情怀。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阐释工作,必须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学术立场和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就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寻找理论学术问题,把人民利益的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作为着力解决的重大理论研究问题,给予理论上的科学回答、实践上的对策建议,通过破解发展难题、提供发展路径,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贯性。
在系统性理论研究中把握客观的评价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坚持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明确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从而确立以实践为衡量标准的系统化的学术评价体系。
三、以理论学术创新为支撑,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创新理论既是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学术学理基础,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灵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根本的是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立足于理论学术创新,既要批判继承人类现有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积极成果,又要主动回应当代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术语;既要借鉴吸收国外理论学术创新的新经验、新成果,又要坚守民族性、本土性和自主性,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要勇于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式和学术原理,又要善于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对中国发展实践进行科学阐释,在系统性理论研究阐释中推动范畴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加快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
第一,强调本土性和自主性。“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形成,也是以中国人民为创造主体、以中国实践为基本依据、以中国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理论创新要坚持民族性、本土性和自主性,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避免陷入用西方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误区,避免陷入生硬搬用西方知识体系来解释中国问题的歧途。党的理论创新,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提炼,贡献出更多的主体性、原创性、原理性理论观点和工作方法,形成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第二,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正是因为有严密的体系和深刻的学理,马克思主义一次又一次挫败了被碎片化、庸俗化、教条化,被肢解、歪曲、修正等反马克思主义的伎俩,不断彰显着真理的力量。体系化、学理化是构建党的理论创新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内在要求。创立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要以系统化、学理化为主要努力方向,明确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坚守理论观点的相互联系、一以贯之和内在逻辑。
第三,强调科学性和真理性。“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迄今为止最彻底、最科学的理论,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拥有永恒的真理力量。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一定要传承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特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彰显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和真理性。
党的理论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系统化、学理化的过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理论研究阐释任务会越来越艰巨。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的研究阐释,为续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提供有力的学术学理支撑。
(作者简介:王伟光:yl23455永利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