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张明之:从发展理念到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术语演进与知识生产

发布时间:2024-07-04
字体: 打印
分享: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把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历史使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离不开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引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从可持续发展到新发展理念,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日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术语表达与话语体系为世界文明进步供给全新的现代化知识生产的方式。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这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主题。“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范畴一经正式提出,便引发学界的广泛热议,取得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术语演进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在关联,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为世界文明进步而生产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传播体系。
一、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现代化术语演进与理念变革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中的阶段性价值指向。西方的现代化进程经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民智,发端于英国并席卷欧美的工业革命奠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财富基础,一直到欧美诸国依据资产阶级宪法而建立现代国家统治体系最终得以完成。尽管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但现代化对生产力水平和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方式、人与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国家制度体系及国际交往形式、社会物质财富与占有方式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逐渐明晰了对现代化这一范畴的认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目标、阶段、路径等形成逐渐完善的判断。
  1.现代化术语演进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术语和思维理念的演变事实上也是其内涵深化与明晰的过程。作为被普遍接受的约定性符号象征和概念的语义集合,现代化术语及内蕴其中的理念实质上就是一种发展理念。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术语与理念的形成有其客观性,既符合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高度,也符合特定经济发展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但明显不可持续。正是在对传统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的理性反思基础上,新发展理念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路径。新发展理念的形成与现代化的探索是对传统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的理性反思和变革的结果。
  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帷幕。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审视,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人们开始自觉地向传统思想观念进行宣战、开启思想解放的新起点,从而为改革开放成为生产力解放的肇端奠基。思想观念是最难攻克的堡垒,作为影响甚至决定人们行为选择的规范性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确立一系列的内在规则,聚合成一定范围或规模的较为稳定的集团、组织和群体,约束并规定其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包括对资源的利用、技术的革新、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置和制度的安排,同时,在其所归属的集团、组织和群体中产生强大的思想和行为约束,这一约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邓小平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全国、全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改革目标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不断调整和清晰的过程,正如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深化和思维创新亦是如此。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拓展与术语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我们党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反思、从中国基本国情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实际出发,对早先“四个现代化”内涵和标准的创新发展,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的并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随着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以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促进和带动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巩固和引领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而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形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认知与构想。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从统筹两个文明建设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术语、理论体系和实践举措,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诠释。党的二十大明确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现代化道路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现代化,也是具体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包含普遍认同的某些成分,也闪耀着具体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光辉;现代化道路具有长期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特性,也表现为阶段性与渐进性的融合。“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新时代继续丰富和拓展,由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把握也具有了更宽广、更深邃的理论视野。
  3.以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蓝图
  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现代化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术语表达和话语体系建构,从而动员和汇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力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步骤,也是基于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谋划,从而促使概念与思路逐渐清晰,任务与举措日益完善。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现代化建设更加依赖全局性筹划与体系化改革,其重心在于破除阻碍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术语的精炼表达,有助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和内在结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是建设,亦是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寓改革于建设中,以改革促建设。经济建设重在通过改革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制度型开放,激活新质生产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创新型国家;政治建设重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通过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重在“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通过改革促进“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社会建设重在通过改革完善民生导向的分配等制度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社会共同体,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生态建设需要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绿水青山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语义符号,有助于人民领悟、理解、拥护和践行党的政策方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具有政治动员意义的话语表达,涵盖了我们党的伟大抱负、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实践的具体路径、动员人民积极参与和回馈的方式等因素,更容易引起人民大众的深切共鸣,从而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探索现代化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形成了“五大文明”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这也意味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规律与思路更加明确和清晰。
二、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新时代特质的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特定时空方位中推进的现代化,必定是有时代气息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竞争与协调共生、独创与借鉴并重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可以从诸多视角来诠释和表达,以新发展理念来审视,能够更客观深刻地把握其内涵、特质与进路,这是因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新发展理念既是领悟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质的密钥,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南,更是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精神力量,有助于统筹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为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制度体系。
  1.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属性的叙事逻辑
  本质属性是术语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对术语采用的表达方式通常意味着主体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这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目标在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清晰而又坚定,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质自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术语预设的叙事逻辑与表达方式。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开启了救亡图存、艰难求索中国现代化的漫漫征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广大中国人民的组织、动员、激励和引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道路开辟和建设的支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新成就。党团结带领人民伟大实践的这一创举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逻辑的首要元素。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促进共同富裕,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化并拓展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逻辑,强调人是社会实践和进步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现代化,传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符号。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显性特质是和平开放、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创新创造、共建共享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攫取资源、全球倾销商品的掠夺性发展模式。西方发展模式使全球形成了以西方国家为轴、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轮的“中心-外围”非均衡结构,西方国家牢牢把持着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依附地位,甚至丧失了国家的独立性。这也是不正当国际秩序的开端。习近平提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所秉持的主基调。尽管出现各种曲折,全球性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但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身份高规格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这种和平开放、共建共享的特质,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破了历史上封闭的、低水平循环,而且开辟了一条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先进路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现代化进路的一种新范式。
  2.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属性的话语表达
  世界上不存在统一的现代化模式或数量指标恒定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基于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旦中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新发展理念的精髓,回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和难题,展现出鲜明的新时代属性。
  其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新时代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前置条件。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出现重大变化;也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国的发展战略、视野格局、主要社会矛盾等出现重大变化;更意味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处的方位出现重大变化,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中国方案和中国倡议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全面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作为叙事逻辑的新起点而置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的。
  其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指向。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而需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创造创新精神,协调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立绿色可持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日渐推进的现代化实践成为新发展理念最好的注解。
  其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们党提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需要建设“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避免出现两个循环各自封闭或割裂,进而内循环质量提升艰难、外循环无法为内循环输送能量的情形。在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的话语体系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阶段性基础。
  其四,追求创新创造、充分解放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动能。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思维创新、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创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致力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了综合国力的飞跃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数据、算力、算法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渗透与嵌入日益深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算法生产力,由此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服务能力和新质新域数字业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是现代化道路的普遍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形成新型生产方式,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元素的话语表达,这对于生产自主知识、塑造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格、弘扬创新特质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其五,全面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高效顺畅推进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创新与发展一体推进、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互通互连,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动态均衡体系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协调联动,推动各系统要素相辅相成并顺畅运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进路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五位一体”,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拓展至五大文明形态,特别强调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知识谱系与精神实质。
  3.以中国式现代化诠释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曾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新发展理念的问题导向,意味着发展理念来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对鲜活实践的规律和机制的体系化的理论总结,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围绕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区别于西方依次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路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叠加并进的,面临多重叠加的困难挑战,这意味着需要统筹兼顾并同步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发展方式变革与生态治理、推进改革创新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线,而新发展理念正是引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发展理念是对实践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新发展理念的生成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逐渐从经济领域拓展至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了统筹协调发展。在实践中形成和升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科学指南,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实践。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与科学体系。发展理念的孕育、形成与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应然性。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知识生产指向,即着眼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的现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趋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现代化知识谱系的生产和凝练。新发展理念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升华,也是对理论创新规律的科学把握,更是对世界文明图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贡献,因此对于破解新时代发展的新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新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思维的创新动能和实践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印证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展示了其强大生机和活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生产与自主知识体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发展理念,推进文明形态的新发展,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现实指向。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径,提出了全新的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在世界历史大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更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发展脉络和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所形成的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生成的自主知识体系拓展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范式,拓展了新型文明形态的国际传播空间。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契合了共建共赢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性认识、全局性规划与协调性施行日臻完善,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新思路、新方案和新智慧。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道路诠释。中国的现代化征程,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开启和起步的。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接力奋进的历史进程”,不仅自身是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延续,而且赋予世界现代化进程以新的内涵,回答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生活美好幸福、社会和谐生机、国家有序大治等重大时代课题。在全球经济政治大格局出现巨大变化、国际国内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引发的多重不确定性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西方中心说”的神话和“历史终结论”预言,充分证实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仅仅是人类通向现代化的一种可以被替代的选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时代大局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方案。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时代方位和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路径手段已不可持续,难以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各国人民普遍向往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的科学反思和变革的结果。自18世纪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端以来,西方国家陆续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实现了工业化,“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的逐利性和全球扩张,在社会关系层面,既造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形成显著的阶级分化甚至对抗;又建立西方霸权体系,形成“中心-边缘”的分裂结构,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不公正的全球经济政治秩序。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导致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生态危机,罗马俱乐部的经典报告《增长的极限》早已给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可见,无论是在社会关系层面,还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西方现代化模式均遭遇无法克服的重大危机。西方发展理念和现代化模式无法有效解释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和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紧跟时代潮流、体现世界现代化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合作共享的范式。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实现现代化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中国倡导同世界各国“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愿同国际社会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同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将致力于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问题,“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实现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消除贫困的难题,而且深度参与全球生产体系,以发达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为世界各国提供大量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经验、方案,还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追求自身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借鉴。
  2.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中国知识体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结构、发展道路和规律时,得出了东方社会可以实现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结论,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重要理论,为东方国家摆脱落后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对现代化理念的总结提炼与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密切相关。当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新的时代方位后,需要有新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予以阐释。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唯一性,在理论视野、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了契合新时代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一独特的成功密钥,即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是对现代化实践的提炼、反思和升华,以中国特有的气质、话语、故事和文化符号,生产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产品并写在中国大地上,因而既生动又朴实,既澎湃又稳健,既开放又传承,成为构建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主要语料库。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角度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结构体系的文本表达与术语传播,一方面类同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通常有一个概念的引进、借鉴到再解释、再生产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化”这一范畴的理解与使用上;另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链接世界文明史进程,“中国式”则意味着我们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和提供原创性知识产品,“今天的中国,不仅是要和世界建立起经济上的连接,全球化也不仅仅意味着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交换,实际上更重要的还应包括知识和文化的流通,以及为世界提供知识产品”,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贡献、学理化研究和学术化阐释。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开放互鉴、交流交融是其自身固有特性;作为知识生产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其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始终与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始终与人类社会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可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和接纳中国,也能够帮助国人在新的起点上审视世界、学习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理论建构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3.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空间
  人类文明在本质上具有多样、平等、包容的属性,在互动关系上具有交流、互鉴、共存的特征,同时人类文明发展需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典型的中华文明基因,其时代价值在于以新发展理念赋予人类社会共同向往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创造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形态。“通向幸福的道路不尽相同,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这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创造了人口规模巨大的落后国家成功消除贫困、开启现代化道路的范例,而且超越资本逻辑和西方式现代化路径,“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创造了现代文明新形态。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进步。“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文明对话、求同存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谐共处、互学互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美丽的世界。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形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通过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使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竞争优势,向世界各国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从而提升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吸引力。
四、结语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现代化,也必然是具体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而且是世界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诠释。在世界历史大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而且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所形成的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生成的自主知识体系拓展了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的国际传播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表达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并通过完善国际传播机制而为世界提供知识产品。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层逻辑和发展动力而言,传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分析框架无法实现有效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新发展理念是内含其中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之一。可以预计,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生产将持续深入。一是关于研究的规范性。主要涉及概念的界定和演变、术语的使用和比较、评估与评价指标的建构、研究范式的守正与创新、术语逻辑与叙事体系建构等多方面内容。二是关于方法的多元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既是规范科学也是实证科学,涵盖人类社会已知的所有学科,需要使用各种研究方法与范式,回答中国如何向世界提供先进的知识产品问题,尤其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如何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大模型和文本视频生成训练,如何“不断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话语质量”。三是关于内容的体系性。主要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领导,发展动力是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身份定位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篇章,是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如何提炼出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四是关于价值的共享性。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生产,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重要来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分析框架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一方面能够汲取不同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各国学习吸收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留下充分的链接与创新的空间。扩大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方式的议题设置能力与传播策略,加强国际传播话语权建设;“通过内涵特征展现世界情怀,实现宏观叙事和微观表达相得益彰”;探索建立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合作机制,重在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贡献、学理化研究和学术化阐释,提升被普遍理解和认同的传播效能。
  (作者简介:张明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3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