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王学俭: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几个重点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25
字体: 打印
分享: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与国家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承担着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重大使命的关键课程,其改革、创新与发展所处的历史场域、肩负的时代使命、侧重的内容体系以及面临的主要矛盾等也都随时代而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尤其是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直接为新时代条件下着力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深化教育系统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伟大时刻,要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取得实效,必须在科学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现实境遇基础上,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发展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机制等方面明确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点指向,才能切实履行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

0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凸显

  正所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思政课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核心使命。思政课是一门融合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具有基础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的高校学生必修公共课程,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课程,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更不同于一般教学样态中的实践课程,而是包含专业教育、知识教育、理论教育、信仰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铸魂育人课程,主要承担着研究、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职责。换言之,思政课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就在于,其核心使命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彰显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方向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现实导向。正如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将思政课守正创新与我国教育的整体布局和人才培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而且将切实增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予以直接领导和具体部署,从而不断确证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核心使命就是铸牢马克思主义之魂、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工作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境遇,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紧抓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凸显铸魂育人这一核心使命。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在战略高度和发展方向上首先明确新时代思政课承担着的核心使命即目标问题。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历史发展也开启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目标奋勇迈进的历史新起点,而实现这一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教育是基础、关键在人才,为此,思政课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这一使命任务上必然要求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政治局势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之争”异常激烈,以及经济全球化逆流不断、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所带来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和风险点增加,都要求新时代思政课必须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为教育作为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关系党的事业的千秋伟业,关系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而思政治课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即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言以蔽之,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办学需求,立足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凸显“铸魂育人”的使命,明确其基本职责是要铸牢马克思主义之魂、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使命教育”的要求提高

  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作为思政课目标使命的具体呈现,是由思政课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决定的,而且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将“使命教育”的具体内容落在实处。教育内容的优先地位和侧重点,是由特定环境中社会与人共同发展的“需要域”和“问题域”决定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曾明确指出,统治阶级不仅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而且“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2](P179)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或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下的思政课,尽管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根本任务始终不变、且一以贯之,但不同时期随着党的历史任务发生改变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条件不断发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必然会随时代进步而有所发展或有所侧重,因为“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供给侧改革需要”。[3]换言之,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具有实践根源,同样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演进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实际,古今中外一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在实施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指引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育内容有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也有创新发展的全新要求。质言之,思政课守正创新要求将使命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及对使命教育的要求提高上,这是由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发生转变、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世界局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现实条件共同决定的。

  正所谓责任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从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4](P161)到习近平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P35-3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6]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经过百余年革命、建设和改革浩荡的磨砻砥砺,终于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宏伟蓝图更迈进一步。但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新的伟大斗争,它需要思政课切实增强一代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光复伟业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超高的担当精神和超强的综合素质。所以这就需要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在教育内容上提高使命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增进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思想自觉。正所谓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通过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振奋大学生精神状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引导学生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思想自觉。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文化自觉。面对世界范围内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彼此较量和意识形态领域愈加激烈的斗争,正如民谚所言,“抑制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表达如是,引导教育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科学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弘扬民族精神和彰显国家品格的最佳方式。三是要注重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增进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自觉。通过学党史、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7]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接过历史发展的“接力棒”,跑好民族发展“复兴路”,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是要注重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行动自觉。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虽然“以家为本、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人拥有家国一体的独特感受和思维方式”,[8]但思政课更要注重在中国梦的实践进程中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行动自觉。

0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发展”的特点鲜明

  从时代发展来讲,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要明确新时代青年运动的发展主题,帮助青年正确认识身处的历史际遇,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个人层面来看,青年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恰逢学习的黄金时期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但从国家层面来看,新时代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又面临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一言以蔽之,新时代青年学生个人的人生黄金期,正好同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相吻合,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也明确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9](P277)“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9](P281)正所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代青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更是中国未来和世界发展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增进新时代青年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为此,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一方面要在引导新时代青年发展自身、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要引导青年正确面对主客观存在的各种现实挑战,尤其是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以及国内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叠加出现,青年自身也面临学业、情感、就业、家庭多方面的现实压力等,思政课要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在学习黄金时期和人生起步阶段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关注青年学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方位方式等方面表现予以正确指引。

  从青年成长来讲,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关照新时代青年的需求矛盾变化,尊重青年成长的规律与特点。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是丰富的且分为多个阶段,但青年群体即高校大学生始终是思政课关注的重点对象,是从思想上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参与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的主力军。因为青年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青年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引导青年成长成人成才,必须尊重青年成长的规律与特点,特别是了解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鲜明特点。正所谓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相应地,一代青年也有一代青年的发展特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青年成长的需求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由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重点表现在青年身上也突出为青年对文化教育水平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全面;二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客观要求与当前人们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青年身上也突出为培养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间存在差距的矛盾。因此,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在正确认识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充分研究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特点,尊重青年成长规律。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历史实践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和伟大创造力的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10](P333-337)但作为“有个性的一代”,新时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也确实集中表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原住民”,思维视野开阔、国际化生存能力强,但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容易从局部思维理解世界,所以面对具体的感情问题也会时常演绎“快餐式爱情”;二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原住民”,务实性趋向明显,但利己主义色彩浓厚,所以也会因为虚荣心和高消费行为出现“假精致现象”;三是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快,但受网络影响深、对网络依赖强,所以多会因为自制力差而贴上“夜行性动物”的标签等。为此,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对青少年精心引导和栽培,才能让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的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在党和国家发展大业中发挥出强大能量。

04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方法手段”的媒体融合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不仅要把眼光覆盖到有形的对象上,还要把范围扩大到无形的对象上,正确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给思政课带来的全新挑战。习近平多次强调,随着信息社会和新兴媒体的影响愈加深刻,“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1](P317)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需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顺势而为,一方面正确认识全媒体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也立足发展形势,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形成新的思政课建设格局。具体而言,媒体融合发展给思政课发展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话语主体上,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话语主体模糊不清,对思政课传播主流内容造成“众声喧哗”的挑战。二是话语方式上,信息沟通从以前“人找信息”成为现在的“信息找人”,信息源的错综复杂,对思政课质量提升带来如何有效处理“信息风暴”的挑战。三是话语对象上,“人机交流”使得教学主客体之间沟通便捷、迅速,但却遗失了以往“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有效性。四是话语内容上,热衷一时的“网络话语”时常造成主客体之间媒介运用与话语转化不顺畅等挑战。五是学生在虚拟世界“高认知”与现实空间“低能力”的发展矛盾,以及致使网络“虚拟人设”充当着青年“人生导师”的现实问题,带来青年学生沉迷网络世界而远离甚至脱离现实世界的挑战等。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就是要在传媒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趋势下,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思政课的建设方式,推动思政课在网络阵地占有传播优势。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求在方法手段上从“简单相加”走向“全面相融”。面对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算法技术日臻成熟、5G全面商用在即、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等,不仅传统主流媒体“一呼百应”的优势可能被削弱,传统思政课“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也被逐渐打破,简单地借用某种技术形式或传播平台以吸引学生关注度的办法,其实效性也已明显下降或方式略显滞后。因此,这也就要求从方法手段上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即着重从以下五个维度推动思政课深度相“融”:一是坚持网络与课堂深度相融。这就要求一方面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变革;另一方面要在网络阵地主动出击,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打造表现形式活泼、话语方式多样、思想内容深刻的思政大课或思政小课。二是坚持思政教学与学生管理深度相融。因为学生的认知疑惑不止来自于理论、更来自于生活,思政课教学的答疑解惑更不能限制于课本、而是为了推进实践,生活生产实践才是关注和产生一切思想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尤其是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作调查研究,真实把握学生思想发展实际,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性的重要途径。三是坚持教学内容与传播手段深度相融,思政课教学向来坚持内容为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深刻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所在,但在全媒体时代也有“酒香却怕巷子深”的焦虑,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广泛实效性,等待“自然发酵”的方式不是最佳办法,因此要借助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也注重传播为主,以多种方式在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范围讲授思政大课。此外,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还可以从理论研究的深度、实践活动的生动、活动平台的联盟等方面着手创新思政课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有效手段。

05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系统推进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思政课质量提升作为关键一环,不仅是近年来学者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学界普遍认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提升思政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战略位置,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沿用“05方案”基础上,不仅进入了继往开来、整体突破、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也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统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思政课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但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教学实际中也从某种程度上存在“教师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不明确”“学生对思政课认知水平不高”等典型问题,而关于如何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还有待形成更加系统完备的方案。因此,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需要把思政课质量提升作为一个重点命题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一方面在正确认识思政课质量提升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解和完整认识,即从整体上加强对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概念、特征、目标、意义、规律、战略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明确新时代思政课质量提升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新、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同步进行的,所以要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思政课质量提升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结合区域特色、民族特色、高校特色等寻求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和改革措施,加强对思政课质量提升进行区域化、特色化、专题化研究。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现实性,是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方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了秉承“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系统推进新时代思政课质量提升,需要始终围绕高校思政课这一建设主体,紧扣质量提升这一核心问题,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破解思政课质量提升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以及梳理思政课质量提升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系统建构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总体框架和战略实施策略。具体而言:一是深入剖析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略意义。从战略发展层面论证推动思政课质量提升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功能。二是合理架构思政课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础。从科学思维出发,剖析思政课质量提升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规律要求、思想资源和运行机制等。三是深入考察思政课质量提升的主要困境。在全面梳理高校思政课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深度审视思政课质量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等,为明确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方向提供真实可靠的问题导向。四是明确思政课质量提升的目标体系。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项铸魂育人的战略工程,只有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具体包括教育根本目标、区域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目标、课程育人目标“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才能推动思政课整体质量提升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五是深入探索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具体实施策略。推动思政课整体质量提升,必然是需要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彼此配合、共同发力于“人”这个客观对象,才能发挥最大的育人合力,所以必须“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11](P18)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等基本策略,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优化内容供给、改革教学形式和手段,才能推动思政课质量提升,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战略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王学俭,杜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7]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8] 许斯诺,王学俭.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践行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1,(2).

[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主任)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7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