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齐鹏飞: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22-07-29
字体: 打印
分享: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高校第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他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对学校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明确指出,你们思政课在全国是个品牌,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全称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也设在这里,这是对你们的肯定,对你们思政课成效的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他希望始终秉持“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办学理念的中国人民大学,要努力办好思政课,“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这是继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各地各高校尤其是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有益探索时,专门谈到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办得好”之后,再一次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创新中心”)这一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服务、支持和保障的网络平台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和殷殷寄语,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不断开拓新局面新境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依循。

  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的统筹谋划、大力支持与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北京高校首批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自2015年启动建设以来,尤其是在2017年受教育部委托在此基础上搭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以来,高精尖创新中心始终聚焦思政课这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聚焦思政课这一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教育教学主渠道,聚焦思政课这一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教育教学主渠道,努力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科技手段为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依托教育部、北京市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三位一体”“共建共享”之坚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优势和资源以及思政课本硕博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一体化建设优势与资源,依托北京高校乃至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在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信息化包括智慧课堂建设方面,在推进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深度融合方面,在打造内容完备、功能齐全、技术领先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平台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资参考和借鉴、可资引领和示范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做法,已由最初的“京字招牌”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思政课“金字招牌”。

01

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平台,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新里走”

  青少年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满足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就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3年前,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问题,提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他直言:“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有机转化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就是摆在全国高校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今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不仅打破了课堂和知识的传统边界,也改变了教师备课讲课的传统模式,为解决好“依靠什么备思政课”“依靠什么讲思政课”贡献了新思路新模式,对提升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具有重要影响、重要意义。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搭建课程网络资源平台,是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新里走”的可为之举。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模式、备课方式、科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着力搭建的“6+1”资源平台模块,成为思政课教师的专属“超市”,帮助他们根据学生“口味”挑选“食材”、烹饪“大餐”。这一资源平台模块包括实时更新的思政课资讯平台、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搭建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7年来,资源平台以丰富的资讯、海量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全面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和多样的终端支持,为全国高校12余万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部直接指导和支持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目前已开发建成5个数据库,汇聚300多万条文献资源、4万册电子图书、13000多个微视频等优质教学资源,举办了200多场线上直播活动。

  可以说,该平台将思政课备课形式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实现了思政课教师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的重大转变。下一阶段,根据教育部的规划部署,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正在创建过程中。这一教研系统将教育部社科司统筹谋划、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易班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思政课教指委指导审核评估、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提供、舆情中心信息监测调研、第三方协调服务等合为一体。高精尖创新中心将继续建设和完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打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中央厨房”。

02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深里走”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强调思政课的理论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3年前,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他还阐释说:“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思政课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突出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他还进一步提出要求——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是让学生信服和尊重的大学问家,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使其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丰沛学术资源。就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来说,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关键,这就需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以学科建设促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学理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深里走”的必经之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紧紧围绕服务好思政课教育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一目标导向,依托国内最齐全、最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提供学术支持和学科支撑。

  一是在学科资源上讲究深挖。前面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就以强大的数据资源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一站式学术文献检索服务、教学资源供给服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数据库》适时推出,成为研究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一手文献资源总库,为专家学者学习研究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提供了便利的数据资源。

  二是在学科研究上做好深化。为进一步夯实学科根基,增强学科建设活力,高精尖创新中心面向老中青三代学者,设立了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路径、分支学科关系、学科发展前沿等众多领域的科研课题,进一步满足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需求。

  三是在学科交流上促进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的交流互鉴,思政课“名师讲坛”和“青椒论坛”作为品牌活动,就为名师大家和青年学者提供了互动展示舞台。

  四是在学科根基上追求深厚。高精尖创新中心支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出版10卷本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8卷本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7卷本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等,以整体性、系统化的宏大视野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阐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的历史过程,阐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同时还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学院的科研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期刊、报刊发表学术成果。这些都对思政课研究和教学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03

注重思政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实效,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精里走”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22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关系着“讲什么”和“怎么讲”,是评价思政课是否办好办优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因素。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找准聚焦点和着力点,既要深耕教学内容,也要细研教学手段,真正满足有理又有力、解疑又解渴的教学期待。

  注重思政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实效,是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精里走”的应有之义。高精尖创新中心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上精准发力。

  一是在思想精深上精准发力。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一体化教学资源,包含14讲课程精讲、12个教学案例库、120个左右知识点集萃,为北京地区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开设此课程发挥了支持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对高精尖创新中心运用生动案例和实践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高精尖创新中心结合疫情防控讲精思政课、开好心理课、上好体验课、做好暖心课,希望思政课教师争做“战疫史诗的传唱人”。

  二是在制作精良上精准发力。为迎接建党百年,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出党史学习教育可视化教材,包括“名师大家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党史百年:人物·事件·文献”系列微视频和“跟着总书记学党史”系列微故事3个板块,从党史名师大家、思政课优秀教师、青年学生代表3个维度切入,生动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讲解党史事件、再现党史故事。其中,“名师大家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已陆续上线“学习强国”,总浏览量近1000万人次,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成为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广使用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课。

  三是在技术精湛上精准发力。疫情期间,高精尖创新中心设计上线“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防控专题网页,制作“在经历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疫情防控系列公开课,陆续上线“学习强国”,浏览量达2000万次。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制作了“辉煌七十载,共筑中国梦”VR精品课件、党史百年沉浸式互动体验XR项目。这些都是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真正推动了思政课“活”起来。

  四是在有机结合上精准发力。高精尖创新中心准确把握“大思政课”深刻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之际,承办首都百万师生同上一堂“党史思政课”、首都高校冬奥志愿者同上一堂“冰雪上的思政课”活动,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

04

提升思政课教师“好老师”“大先生”的基本素养,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实里走”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明确提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政治信仰方面,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三观”形成和确立方面“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之最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必须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之“四有”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之“六要”的“好老师”“大先生”。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他明确要求: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有“质”有“量”,要形成体系和规模,“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他表示坚信,只要有了“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好老师”“大先生”的具体要求,不仅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首要前提。

  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好老师”“大先生”的基本素养,是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往实里走”的必然之措。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四有”“六要”之“好老师”“大先生”的基本素养,高精尖创新中心聚合教学资源,打造能量枢纽,致力于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增效赋能。

  一是优质培训,这是思政课教师能力倍增的有效手段。比如,承办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资培训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理论能力提升班等培训活动,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其中,“周末理论大讲堂”已举办83期,总浏览量超过300余万人次,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每周五下午翘首以待的“知识盛宴”和“思想大餐”;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也已举办13场,邀请理论名家、教学名师进行思想解惑、理论解读、重点解析,实实在在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支招,有力推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二是品牌栏目,这是思政课教师实力提升的重要依托。思政课“青椒论坛”就是助力青年教师交流教学心得、研讨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品牌,目前已举办26期,参加“青椒论坛”的教师中已有12位“青椒”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三是示范课程,这是思政课教师潜力激发的基本举措。近年来,思政课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教材相继出版,高精尖创新中心制作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示范课程资源,包括重难点解析、课程精讲、微课、慕课等,第一时间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范本。为推进庆祝建党百年融媒体理论宣传,高精尖创新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人民网理论频道联合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论”专家访谈系列短视频,为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提供了示范。

  此外,高精尖创新中心还注重汇聚优质教学素材,上线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相关视频,供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参考使用。

  长期以来,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平台建设全面加强、学科基础持续深化、课程效果空前提升、教师素养不断完善。下一步,高精尖创新中心将继续“从大平台里找突破,从大数据中找规律,从大展示中找质量,从大协作中找力量”,为打造和建设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