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生: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论析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从战略高度部署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提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P44)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为此,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论断,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这一战略部署,对于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人育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强劲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独具中国特色、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完成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离不开坚实的物质条件与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系统全面的现代化,从标明价值取向、引领使命任务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赋予强劲动力。
1. 标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通常指事物运动发展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和锚定的行进方向,整体上具有评判事物发展、指引现实运动的定向功能。标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项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创新发展价值取向,是提升其工作效度,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
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来看。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遵循什么样的方向办学,是事关教育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理应凸显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方面,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彰显社会主义性质,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在思想政治工作要素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等方面突出社会主义优势特征。与此同时,要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着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建设良好校风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P343)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处理好在全面提升工作质量过程中所面临的大是大非问题,及时规避易于出现的各种偏差错误、有效应对事关全局的全球性挑战、前瞻化解长期存在的潜在性风险,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不变、志不改,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
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来看。教育方针通常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开展教育工作、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性思想和战略性谋划。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系统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完成哪些重大任务等全局性问题,集中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教育事业的战略擘画,为高等教育事业明确了发展的目标、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务必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P7)一方面,契合党的教育方针方能凸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目的性。党的教育方针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使命意识、斗争精神、专业素养等全方位提升,精准解码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和推崇的育人标准与育人取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另一方面,贴合党的教育方针才可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规律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全过程,在明确的育人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增强工作成效。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思想与行为、灌输与启发、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等多重主体作用,及时关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个体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内容、因应性地运用方法,引导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与道德人文精神涵育同向同行、同步发展,进而在完成根本任务、服务重点对象、丰富实践范式等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看。教育根本任务意指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本质目标与最终归宿。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既表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育人理念精髓,也表达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教育实践探索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6](P376)其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P7)“立德”是“树人”的必要前提,“树人”是“立德”所要实现的目标旨向,二者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共同诠释立德树人的主旨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紧紧扭住“立德”这个育人的根本。其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P37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这一“大事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这个“新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这个“大趋势”,及时解决新问题、正确应对新挑战,推进改革创新,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8](P2)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高校切实做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发挥理论育人的显著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先进思想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 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使命任务
一般而言,使命任务指事物发展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标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使命任务。即是说,置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持续发挥“生命线”作用,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P377)主动承担好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使命任务。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P44)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硬核要求。这就需要以凝结全体人民精神追求与价值关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引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9](P131-13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依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坚持由易到难、显隐结合,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灌注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终身认同的价值理念。其一,着力强化理论教育。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日常、做得全面,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内在逻辑等,形成清晰的系统认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遵循。其二,着力丰富实践教育。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志愿服务、科技文化艺术节、专业实习、参观考察、勤工俭学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所在,领悟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契合性及其重要性,笃定实现强国建设的目标信念,强化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和行为自觉。
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4](P34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持续提供保障,必须强化资源整合、场域联动、时段贯通,聚合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的育人合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要实现全员育人,增强育人系统性。既要发挥好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促进教师承担好传播真理知识、塑造高尚灵魂、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重任;又要强化各类管理人员育人意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力水平,融思想政治工作于管理之中,将育人工作日常化;还要注重调动后勤保障人员主动承担育人职责,将日常服务过程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推进,在服务学生中培育学生。二是要实现全程育人,增强育人贯通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针对青年大学生在自身成长成才不同阶段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精准采取育人措施,引导他们形成匹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素质本领。三是要实现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联动性。全方位育人既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在育人方面达成共识、共同行动,也要求高校内部形成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格局。即是说要有效整合多方育人资源,聚合多元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形成联动效应,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环节之中,促进他们早日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有用人才。
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究其根本来说,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现代化人的培养。“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0](P2)这种全面性体现为从思想到行为、从人文素养到专业素质的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要立足人这个现代化的核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P377)第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理论教育优势,广泛宣介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常态化开展“四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第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统筹“两个大局”,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回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回顾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优势,养成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能力,勇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使命。第三,引导学生将理念转化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培养学生现代化精神、现代化道德、现代化品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加速行为转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把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充分运用、全面展现。
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标内容要素
体系一般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指为高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整体。其中,目标与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基础性、核心性的组成部分,若缺少目标或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继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必须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目标内容要素,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完善。
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素
目标是对达成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体现着实践活动拟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进一步而言,目标指占据支配地位、发挥决定作用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目标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各构成要素彼此关联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相互作用后所要达到的方向预期结果。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1](P2)同理,中国式现代化既为构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质条件保障,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目标要素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目标要素,应着力抓好如下主要工作。
一是聚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新的实际,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对事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三大时代课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新重大成果,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这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理论武装的任务和目标,即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通过广泛的理论学习、宣讲阐释、话语传播、舆论引导、文化涵育等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促进高校师生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进路等的认知认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是围绕青年大学生群体,培养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第一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P22)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也具有巨大人口红利优势。这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即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链,进一步释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红利。进一步而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青年大学生群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理念、内容、方法、过程、载体、环境、管理、评估等方面着手,切实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力量。
三是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中国式现代化良好氛围。高校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高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P22)从愿景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从现实发展来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物质贫困问题,不仅厚植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提升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虽不同于物质生活,但植根于物质的生产实践,它以物质生活为基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精神生活富有。这同样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即是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精准对接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精神文明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为关键,以校风、校训、校史为依托,采取树立典型、实践参与、文化浸润、校园治理等方式,加强大学精神培育、校园文明建设,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营造中国式现代化良好氛围。
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多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容要素通常指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青年大学生输送、传递、讲解的知识、理论、观点等的总和,例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P87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容要素是时代的产物,必然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拓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高度概括,体现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突破,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素提供了丰厚资源和鲜活样本。
一是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P22)这个“中国特色”特就特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它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新进程。高校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首先就要帮助广大师生正确理解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属性,认识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要通过人民至上与资本至上、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协同共生与物质优先、和平发展与掠夺扩张的对比教育,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方向、路径、结果上的根本区别,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特征。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共同富裕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认知认同中国式现代化,为走稳走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深厚的思想自信与精神自立基础。
二是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涵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P23-24)等内容。这一本质要求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入、战略上的不断完善和实践上的不断丰富,有着深刻的内在规定性和内涵丰富性,多维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系统把握,特别是要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在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基础上,务必讲明白这一“本质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进言之,高校要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九条本质要求”组织专家力量加强研究阐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将这一理论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理论培训,专题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如何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性和特征的,又是怎样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的,进而更加自觉地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上来。
三是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教育。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P26-27)五大原则,这五大原则深刻阐明了“怎么干”的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理应理解透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教育广大师生在读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懂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来之不易;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五大原则,并且结合高校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如“三下乡”“理论宣讲”“脱贫攻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切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将其落实到言行中,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持续顽强奋斗的强大力量。
三、完善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经受历史和时代考验,不断克服障碍阻力开拓前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政治领导与理论武装的紧密结合、统筹领导体制与队伍建设的有机融合、推动地方与高校的互相配合,切实构建和完善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 坚持政治领导与理论武装的紧密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行得通、走得稳的正确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这源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有着厚实的理论根基,两者辩证统一、彼此紧密联系,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堡垒,夯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的基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重要环节。这就决定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务必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努力做到:一要提高政治判断力,科学研判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境遇与形势,遵循发展规律、洞察发展趋势、探寻发展机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二要提高政治领悟力,从政治上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与全局谋划,并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原则、目标任务相对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不偏、重心不移、步伐不乱。三要提高政治执行力,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落实“两个维护”任务结合起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提升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讲政治的要求转化为更加积极的主动性能动性。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5](P153)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校师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解决好用什么武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应以此为思想武器,揭示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和原则方法,以增强理论定力、坚定理论自信。二是注重理论武装方式,解决好如何武装的问题。高校要坚持把读原著、悟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武装的关键抓手,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1](P65)三是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与此同时,要把坚持政治领导与理论武装紧密联系结合。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和理论属性决定的,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的方向道路和理论支柱。割裂政治与理论的结合,偏执强调党的领导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任何一方,都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的力量,甚至“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16](P166)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政治领导与理论武装相结合,绝非仅仅是将二者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为、何以必为的道理,实现政治与理论的贯通,既强调党的政治领导的理论基础、理论原则、理论特质,也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突出党的政治领导的特质、特点与特色。一方面,要把理论武装作为高校党委的重点任务来抓,赢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习近平强调:“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6](P379)理论武装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高校党委要提升自觉性主动性,明确开展理论武装的要求和程序,有序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各项工作部署。另一方面,要在开展理论武装过程中加强政治领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高校党委要带头抓好理论学习,带头读原著学原理,谈心得、讲党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积极参与调查研究,解决与师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和推动全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形成整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2. 统筹领导体制与队伍建设的有机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全面领导高校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以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支撑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践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进方向,而其中的队伍建设则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大局,二者缺一不可,在根本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衰成败。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统筹领导体制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以牢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根基。
坚持和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的领导体制”,[17](P167)关系到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方向与成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领导体制。一要强化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中,党委是高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具有对学校重大事项与关键问题的决策权,因而要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发挥党委统揽全局作用,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政治保障。二要构建协调运行的机制。高校要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基础上,以“第一责任”“一岗双责”“党政同责”为牵引,“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3]三要夯实领导统筹的基层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党委要强化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要避免基层党组织变成“传声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赋能增效。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关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因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强化思想修养,筑牢精神之基。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18](P16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强化队伍的理想信念,增强识别错误观点的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二是补齐能力短板,增强实干本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通过增强学识、见识、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网络管理防控能力、意识形态宣传能力,[19]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拓展。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提升队伍获得感。高校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P4-9)作为评价标尺,贯穿于队伍选拔和培养之中。
在此基础上,要将领导体制和队伍建设相互之间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基本包括高校领导体制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前者是通过发挥其制度的约束和权威作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后者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主体。尽管高校领导体制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路径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是指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完善,因而必须将二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确保在相得益彰中牢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基本。一要在队伍建设中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整合与设计形成由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为支撑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借助组织体系实现学校党组织三级联动,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把各级党组织在高校队伍建设中的责任压实、落细,以此为着力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发挥高校领导体制的优势与作用。二要以高校领导体制引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明确高校党委和校长的职责权限,使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能够各司其职,做到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标准和条件选人用人,把好队伍建设的入口关;完善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把好队伍建设的思想关,等等,归根结底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建设好这支队伍”。[21](P253)
3. 推动地方与高校的互相配合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仅是高校使命的题中之义,亦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应然之责。正如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8](P226)所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推动地方与高校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2]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一是要搭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交流的平台,多路径、多领域、多维度地拓展和强化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要强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立德树人的作用功能。三是与时俱进创新地方文化宣传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于高校而言,要深入挖掘地方资源,这既是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必选路径。即是说,高校要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英雄模范、乡规民约等贴近高校实际且富含深刻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育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高校既要从宏观上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也要从微观上针对领导干部、师生员工的年龄特征、学科特性和专业方向特点等,有选择性地挖掘地方文化的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成色和成效。
如何推动地方与高校互相配合,这要求高校与地方强化共抓共管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相互配合的联席协同机制,确立协同方式,落实协同路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和方法。首先,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互相配合的共同体,形成“党委领导、工作部门主导、共同体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用以有效规避成员组织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推诿、一盘散沙的局面,为高校和地方提供具有共生角色、共生环境、共生系统的联通中介,推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精细化、协作式配合。其次,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命任务明确校地互相配合的实践路径。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精准对接地方所需人才,在地方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产业联盟基地等平台载体,促进高校打造产学研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校与地方应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共建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加大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共同助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社会服务方面,高校要契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需求,在拓宽社会服务的服务主体及服务类型的同时,达到有效服务社会的目的。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高校与地方要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模式,以地域特色文化为重点,在地方设立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将地方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等,拓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双向路径。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校地双方可通过共同设立国际交流项目、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简化手续流程、改善软环境等方式提升高校和地方国际交流合作的活跃度和水准线。
(作者简介: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