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赵本燕 王建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多维审思

发布时间:2024-05-11
字体: 打印
分享:
  需要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作为人的需要的具体表现形态,个体需要即单个个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心理欲求和依赖关系。相较于人的需要,个体需要呈现出具体性、差异性等特征;相较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又具备多元性、离散性。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个体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伴随个体物质条件的改善及认知水平的提高,个体需要愈加丰富完善,并逐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新时代,个体需要显现出系列新表征:一方面,个体化进程加速下,个体需要复杂性加剧,多元思潮交织下个体需要异质性凸显,虚拟网络高度发展下个体需要规范性弱化;另一方面,自由个性发展的需要与精神享受需要在个体需要体系内部的序列前移,个体对于美好生活之向往无比强烈,个体需要趋向社会需要之内在动力有所强化。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需要更注重意识形态逻辑,在内容层面聚焦于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以对个体需要的识别调整要素供给,通过规范并引导个体精神需要对个体思想进行干预和调节,促使“自然个人”成为“社会化的个人”,在完善和发展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与个体需要无关的身外之物,审思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内涵、缘由及实践指向,既有利于提升育人实效,又有利于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原则。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内涵解读
  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这一前沿性课题,逻辑起点是厘清其科学内涵。面向个体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发展,凸显了人的个体向度,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从目标、内容、方法3个维度呈现出丰富意涵。
  1.目标之维: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指向,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马克思基于对所处时代人的发展的异化现状的揭露与反思,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观念,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一旦忽视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会丧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旨在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面向个体需要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规定尊重个体需要并依据个体差异化需要予以个性化供给,致力于发展个体自由个性。马克思在呼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给予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意在精心呵护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尊重并满足个体发展自由个性的需要,细致分析个体需要的差异性及阶段性,针对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量体裁衣,引导个体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形式,塑造积极健康的自由个性,从而在发展个体自由个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面向个体需要还致力于促进个体需要全面协调发展。从人学视角看,人的发展与需要密切相关。人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但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支配下展开的,因而人的发展离不开需要的驱动。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需要的每一次更新都推动了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伴随人的需要的丰富和完善,人类实践活动更加趋于自由自觉,人们用以满足需要的能力日益提高,从而逐渐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可以说,需要的满足与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需要的满足程度标志了人的发展程度,需要的层次越高、内容越丰富,意味着人越来越趋向于自由和全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旨在助力个体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具言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重视满足个体需要,特别是个体精神发展的需要,要求不断提升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丰富个体需要内容,并注重对个体需要的积极引导,促进个体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个体需要结构、提升个体需要层次。在对个体需要的满足与引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逐步深化个体对于需要的认知,丰富个体满足需要的知识技能,促使个体在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中趋向自由全面。
  2.内容之维:以满足并引导个体精神需要为主题主线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既在目标层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也在内容层面突出了满足并引导个体精神需要这一核心主题。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象,但这项实践活动并非作用于人的全部方面,而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需要的面向聚焦在精神层面。这表现为,在精神资料的生产、传播与再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并引导个体精神需要。一方面,面向个体需要呼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关怀,注重个体精神需要的满足。帮助人们廓清错误思想的误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旨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努力满足个体合理需要,尤其是个体丰富的精神需要。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个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个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满足个体精神归属的需要;通过向个人传递一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丰富个体知识储备,提升个体道德境界,从而满足个体精神发展的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思想交流和精神互动,发展个体自由个性以满足个体精神自由的需要;通过建构个体精神世界,增强个体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个体精神享受的需要。
  另一方面,引导个体精神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又一核心内容。面向个体需要不是迎合个体需要或推崇个人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内蕴了对个体需要的甄别和规范,要求引导个体需要朝着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实现个体需要社会化与社会需要个体化。社会之外无所谓个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需要的社会规定性,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高度统一。然而,个体需要既多元又复杂,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是思想层面的冲突,反映为个体精神需要与社会精神需要在内容指向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一致。究其根源,在于并非每个个体都意识到了且认同社会需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首先要求对个体思想进行干预,调和个体间不同性质的思想冲突,将个人意志统合到国家意志层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以引导个体精神需要为重要内容,意在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引领和道德教化,促使个体自觉将社会需要纳入自身需要体系,在思想层面精细地处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3.方法之维:以“现实的个人”及其需要为实践起点
  方法层面的精准切入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重要蕴含,即以“现实的个人”及其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点。一方面,面向个体需要意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泛化的类存在向鲜活的个体存在推进,从抽象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人”这一对象的各种论说大多强调人的复数性质,即作为“类”或群体的人,个人却鲜少进入视野,这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容易忽视对象的个体差异。然而,作为群体存在物与类存在物的人,其在自然形态上最先是个体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纯粹经验的方法确认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谓“有生命的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而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无论面对个人还是面对群体,真实的对象应当是个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感性与理性结合并活动着的个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意在尊重人的个体向度,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鲜活的具体个人出发,由人的类主体层面深化到社会个体的层次,将对象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阶段下考察,细致入微地把握个体思想实况。
  另一方面,面向个体需要内蕴了对人的本性的深入思考,指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从个体的任意方面出发,而是从个体的需要出发。本质地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积极建构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存在的价值逻辑是实现由“批判的武器”向“武器的批判”的转化,即通过理论灌输掌握群众,进而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但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掌握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抓住人的根本才能实现对社会大众的广泛动员。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为需要所驱使,“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需要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并形成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根源。因此,只有抓住人的需要才能抓住人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抓住人的需要才能以理服人。但人的需要是具体而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一味停留在总体层面的普遍需要难以实现供需契合,也不能真正抓住人的根本。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就是要抓住人的根本,从具体个人及其需要精准切入,这既包括关注个体物质需要,还包括全面动态地把握个体精神需要,尤其是个体的信仰需要、道德需要和认知需要,并以个体第一序列的需要为关键入口,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缘由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具有可供探寻的深层缘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是规律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既是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然需求,也是摆脱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化困境的实然诉求,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然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严格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效促进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般地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体的社会实践为中介,由外部因素触发影响制约机制并联动个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作用限度归根到底取决于主体自身接受与内化的程度,即人的思想品德实质上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产物。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既包括主体思想品德结构中诸要素的矛盾,也包括主体当前思想品德环境与原有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主体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矛盾运动,又表现为主体对一定社会品德要求的反映同原有思想品德环境之间的矛盾运动。无论哪一种矛盾运动,只有主体自觉自主地接受外部影响,积极开展内在思想矛盾斗争,不断突破原有的思想品德环境,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品德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施加外部影响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能否引导个体产生积极的思想矛盾运动,进而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系统诸要素均衡发展,并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思想品德,最终取决于个体的接受意愿。其中,“明确的接受意愿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活跃的需要——动机系统。”需要是支配个体思想行为的基本因素,教育对象总是基于自身的思想实际与内在需要有选择地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个体差异化的需要图景直接决定了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接受意愿的差异,影响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内化与践履的程度,不同个体内在思想矛盾转化的差异进一步塑造了个体相异的思想品德面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面向个体需要,坚持层次性原则,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化的需要,及时满足个体需要,尤其是个体的思想需要和道德需要,建立并强化需要—动机系统才能有效激发教育对象的强烈兴趣和接受意愿,才能促动其自觉自愿地以一种主体的视角体认并参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动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思想品德结构,提升思想品德水平。
  2.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化困境的实然诉求
  个体化社会的来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特征。所谓个体化,是指“由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决定的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也是在‘物的依赖关系’下通过一系列社会机制把个人铸就成为个体的社会运动。”个体化塑造了一种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存在感,赋予个体在日常生活层面以更强的独立意识与选择自由。人、教育、环境之间具备复杂的交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亦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这决定了社会个体化趋势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冲击,致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个体化困境。具体地看,伴随个体化进程加速,个体的权利和个性愈加高扬,人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化需求空前强烈,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更趋于多元化与复杂化,这加剧了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一元化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个体化还充分激活了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使“为自我而活”的价值理念在社会成员中迅速蔓延,加之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的强势渗透,个体极易陷入理想信念漂浮不定、价值取向扭曲功利等精神异化危机,这无疑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挑战。
  面对社会个体化趋势愈加明显的客观情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唯有面向个体需要,打破将社会凌驾于个人的固化思维,高度关注个体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妥善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突破个体化困境。其一,个体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日益个性化且具有强烈需要的现实个人,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重视并努力满足每个个体的合理需要,尤其是个体生存、发展及精神享受的需要。其二,个体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走进个体精神世界,通过面向个体需要及时高效地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个体化加剧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具体实践中细致分析不同对象的精神需要,根据个体个性化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思想引导,才能有效解决个体复杂的思想问题。其三,个体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并引导个体需要,积极发挥在强化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构建个体健康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应有作用。个体化在突出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集体意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对个体需要的规范与引导,协调个体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引导个体将集体需要、国家需要内化为自身需要,才能更好地培育个体公共道德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个性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共融共促。
  3.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相较于“低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指向高效、精准、细致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在一定意义上,精准细实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重要依据,高质量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精准思维为导向,从“大水漫灌”的传统教育模式走向“精准滴灌”育人模式。其中,精准思维致力于解决供需不畅的矛盾,强调通过精准识别、精准供给打造科学平衡的供需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是观之,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供需契合,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供给与对象需要的精准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实效。然而,人的需要虽在整体上具有相似性,但就现实性而言,个体需要,尤其是个体精神需要则是特殊又复杂的,这既反映在不同个体由于物质条件及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需要的具体内容或层次上会存在差异,也体现在同一个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具备不同需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既多元又多变,因而任何忽视个体及其需要的观念与做法都难以实现供需契合,更无法高效精准地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迫切要求高质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强化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引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基础。然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个体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破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水漫灌”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求精求细的育人观念,秉持科学细致的工作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个人。高质量发展讲究精细、具化、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摒弃“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立足于具体的个人,细致分析不同对象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特征,根据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展开分类指导,才能精细高效地解决人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供给与个体需要精准契合。供需契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定,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对接教育对象的需要,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面向个体需要尤其是个体精神需要,才能深化对个体差异化需要的把握,并在精准识别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精准供给内容,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配置与对象需要的契合性、匹配度,在高质量满足个体个性化需要的同时做到供需契合。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实践指向
  坚持供需契合、结构优化、人民至上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内在规定。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既要精准把脉个体需要图景以增强要素供给适配度,也要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提升个体需要层次性,还要坚决贯彻“一个不能少”以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供需契合:精准把脉个体需要图景,增强要素供给适配度
  坚持供需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应有之义。以教育对象为需求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供给端,双方关系的建立犹如桥梁,否则双方则为平行线,根本无法实现供需契合。因此,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对象需要之间的矛盾应从关系端、需求端、供给端共同发力,做到精准识别、精准供给。
  第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互动良好的交往关系是重要前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建立双方关系中负有主要责任,这要求其尊重个体需要表达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交往理念,承认教育对象具有追求个性化需要的主体能力,建构平等和谐的主体间关系。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真诚地关心教育对象的多元需求,尤其要注重其精神发展需要,在理想信念的树立、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方面发力。还要乐于依据对象需要的个性化特征,主动创设适宜的对话模式和话语语境,畅通双方的对话交流,在深化视域融合的基础上激发个体需要的表达欲,提升双方关系的信任度和互动性。
  第二,精准把脉个体需要图景是关键环节。先量体其后方能裁衣,精准识别需要进而予以针对性供给才可能实现供需契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必须主动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对个体需要的精准识别,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精准施策。具言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技术赋能的意识和能力,运用大数据获取个体需要数据信息,建立个体需要数据模型,基于数据深入挖掘和动态监测把握个体需要发展规律,识别个体个性化需要。要借助推荐算法、聚类算法、深度学习算法等算法技术对巨量数据集合进行加工处理,基于对海量数据的细化分析精准勾勒个体需要图景,研判个体需要发展动态,掌握个体需要心理预期,厘清个体需要内在序列。
  第三,优化适配需要的要素供给是必要举措。实现供需契合要求基于对个体需要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供给与对象需要的精准对接。一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千人一面”的供给理念,善用社会大课堂,从丰富多彩、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适配多元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库,根据差异化的个体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要素供给。另一方面,优化适配个体需要的要素供给须坚持阶段性和贯通性相统一,在契合个体需要的同时促进个体需要发展,既不揠苗助长,也不刻舟求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既要注重个体需要的变动性,根据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精神发展需要及思想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要素配置,又要以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为突破口,保持要素供给与个体需要之间的适度张力,形成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供给序列以促进个体需要发展。
  2.结构优化: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个体需要层次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一定时期社会需要的总体表达,也是每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应以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遵循,优化个体需要结构,提升个体需要层次,引导个体朝着美好生活的方向驶进。
  首先,丰富个体需要内容,促进个体需要平衡发展。优化人的需要结构,丰富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丰裕的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相较于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加丰富、立体的需要,这种需要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片面化追求,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因此,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求在物质层面为其提供有品质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求满足其不断发展的丰富的精神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警惕个体需要的单向度滋长,引导个体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既要尊重个体的物质需要,也要增强激活与满足个体精神发展需要和精神享受需要的能力,促进个体精神世界的愉悦与充盈,塑造个体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其次,甄别个体需要性质,破解个体需要规范性困境。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其满足程度是个体评价生活是否美好的主导依据,但“需要如果不正当、不合理,个体自然无法实现这种‘需要’下的美好生活。”可见,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一种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一种规范性、合理性的需要,满足个体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关涉供给的问题,还需反思个体需要的性质。当前,个体化进程加速下个体需要复杂性加剧,多元思潮交织下个体需要异质性凸显,虚拟网络高度发展下个体需要规范性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必须加强对个体理想信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使人们划清需要与欲望的界限,通过思想干预和道德教化及时对个体虚假需要、激进需要、非正当性需要等进行规约,防控个体需要异化危机。
  最后,引导个体需要方向,增进个体需要价值共识。个体需要具有差异性和离散性,不同个体基于自身的物质条件及认知水平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判定存在区别。然而,个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具有社会制约性,多元个体需要的互斥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有限社会资源的集中配置,唯有努力寻求不同个体需要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多元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美好生活需要的个体性差异,也要强化对个体的精神引领,引导个体需要朝着符合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方向调整,激发个体趋向社会需要的内在动力,在差异化需要中绘就最大同心圆,令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美好幸福。
  3.人民至上: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彻“一个不能少”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然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以政治话语形式出场的“一个不能少”,既是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崇高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贯彻“一个不能少”。
  其一,坚持人民至上,在个体精神需要的满足中体现共同性、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对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所做出的庄严承诺,是注重平等性、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目标追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发展需要,努力为每个人的精神发展创设机会与条件,绝不因阶级、地位、职业等偏见落下任何一个人,“一个不能少”地使每个人都能共享精神文明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真正做到围绕人、关心人、服务人。
  其二,尊重个体精神个性,在共同富裕中彰显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个性化特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在广泛性层面指向每个个体,更以个体精神生活之丰富多样性为重要表征。精神生活首先是个人的精神生活,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展开与个人的思想交流和精神交往才能真正启动个人精神实践。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保持主流也要承认差异,在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既要注重平等性,更要注重多样性,尊重个体精神需要和个体精神特性,关切每个个体的需要及其变化,并结合不同个体的思想实际增强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建构个体个性悠扬的精神世界。
  其三,发挥个体奋斗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落脚于单个个体,又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努力奋斗。面向个体需要不只是满足个体需要,引导个体需要并发挥其社会价值是更为重要的向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个体奋斗精神,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引导个体自觉将“小我”与“大我”紧密联通,汇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人参与、人人奋斗实现人人享有。
  (作者简介:赵本燕,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