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晶晶:中国科技现代化的三重向度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覆盖领域多,对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出综合要求,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科技现代化蕴含战略目标、道路选择、价值取向三重向度,内在规定着中国科技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战略目标。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是最具革命性的关键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科技强国,其现代化进程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军事强的路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的现代化。回顾科技发展历程,科学发展经历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演进过程,不断实现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飞跃。随着人们
对科技认识的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经历了从个人研究到国家整体推进的转变。
中国科技现代化最鲜明的底色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走科技强国之路,应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科技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始终把科技强国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从新中国国家科技事业体制化到国家创新系统,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强国”,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战略层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发挥了国家系统创新的优势,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并不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
道路选择。从世界科技现代化的历程来看,科技现代化首先发生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通过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继开启了本国的科技现代化进程。后发国家模仿并追随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科技成果,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各种困境、危机、矛盾层出不穷。后发国家在时间上的劣势并不意味着科技发展速度和质量就一定落后于先发国家,不能简单地将西方科技现代化抽象化、模式化。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面临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国际形势,这就要求后发国家必须摒弃对西方现代化的依赖和迷信,在已有科技积累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现代化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走出了一条符合科技规律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科技现代化是学习、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辅相成的“并联式”发展,并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牢牢把握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同时,立足中国国情,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价值取向。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西方科技现代化是科技成为资本附庸并被用于其经济扩张的现代化,科技物化为生产力,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产生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异化。
中国科技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中国的科技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科技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人民的需求和创造是科技现代化的现实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技现代化的目标。科技现代化的进程始终聚焦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需求,积极回应人民期待,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不仅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也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科技现代化立足本国国情,以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自主创新的道路选择、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模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