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长期负责工会工作,并连续两届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这一时期,刘少奇根据形势变化,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工会工作实际,对如何做好工会工作、更好发挥工会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认识和思考,为推动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重要性:“工会工作是很重要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国体作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成为新中国的领导阶级,政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贯彻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赢得工人阶级的衷心拥护,必须做好工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明确把工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工会工作是很重要的”,“不要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
第一,领导城市工作必须依靠工会。1949年 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重点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领导城市工作时,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吸收大量工人入党,同时争取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刘少奇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重点谈了关于城市工作的几个问题。他指出,“今后全党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工作”,并就如何做好城市工作提出了明确意见。在谈到管理城市“依靠谁、做什么”这个问题时,刘少奇强调,必须努力“依靠工人,发展生产”。他一方面明确指出,“工人是必须依靠的”,另一方面又强调,“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使工人阶级完全可靠”。他认为,工人是否可靠,主要看我们的工作做得如何,“如我们疏忽,不做工作就去依靠,那是靠不住的”。他指出,要使工人阶级靠得住,就需要重点做好保障工人生活水平、教育工人、组织工人这三项工作。其中,后面两项与工会工作密切相关。教育群众,提高工人政治觉悟,这是思想上的统一;发展工会、组织工人,“才能掌握工业,掌握城市”,这是行动上的凝聚。他强调,“全国产业工人有几百万,连手工业工人在内则有千万”,“可以组织几个大企业的全国性的工会,如铁路总工会等”,“把所有的工人都组织到工会中来”。生活有了保障,思想有了提高,组织上有了工会作为保障,工人就“团结起来了,就有了力量”,“我们就能获得工人阶级的支持,工人努力提高生产,撑我们的腰”。
会后,刘少奇先后到北平、天津等地宣介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发挥工会作用、做好城市工作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考。1949年 4月 3日,刘少奇在对北平市工作干部的讲话中指出:“城市人民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工会”;“目前北平的群众工作,首先应是工人工作,工会工作”;“工会不应该小,而应该大,这样才有力量”;“工会要联系工人,要系统地有条理地把北平全市工人组织起来”。至于如何依靠工人阶级、做好工会工作,刘少奇进一步指出:“提高工会在群众中的信仰,很有必要。你们怎么去依靠工人阶级呢?依靠工人阶级就是依靠总工会、分工会和各级工会在群众中的信仰。工会要团结全体工人在我们党的周围。工会联系广大群众,就是我们党、我们政府联系广大群众。”这就明确了工会作为党和工人群众联系纽带的重要作用。为了使工会真正发展壮大,刘少奇还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工会的组织原则,即“凡属出卖劳动力靠工资或薪水为生活主要来源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者,都可加入工会”,这样就能团结起最广大的工人群众。在刘少奇看来,如果把全国工人通过工会组织起来,那么就等于组织了城市人民的大多数,就能为做好城市工作汇聚磅礴力量。7月 23日,在刘少奇的关心关怀下,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在一年左右基本上把中国工人阶级组织起来而负起领导政权建设、经济建设责任”的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发挥工会在做好城市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要求。
第二,建设新中国必须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历史进程。如何迅速荡涤旧世界的污泥浊水,收拾国民党留下来的烂摊子,建设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中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一致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工人阶级,作为新中国的领导阶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工会工作的职能任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49年 11月,刘少奇在中国劳动协会代表会议上指出,“工会工作做好了,不仅对工人有利,对生产有利,而且对全国政治有很大的影响”。形势的转变决定了党必须紧紧依靠工人,把全国工人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把工会这一组织形式发展好利用好,以更好团结和发挥工人的力量。
1951年 2月,刘少奇在全总扩大的常委会上的讲话中,从全国工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工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导。他指出,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在工会中应强调集中”,“应强调全国工人运动的统一”。“中国工人阶级过去向来没有一个统一集中的领导,今天能统一集中起来,是一个进步,我们不要反对这种进步”,“全总应多开一些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如果有了全国性的组织,开了全国会议,就会引导工人有整体观念”,就能把全国的工人凝聚和团结起来,共同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贡献。为此,他强调,工会要根据新的形势明确自身的立场和职能定位,一方面要做好工人利益的代言者,另一方面要从发展生产维护团结的大局出发,处理好与厂长、党、青年团等的关系。此外,他还就实行工会法、鼓励工会多提意见等具体问题作出了指导。刘少奇的这些指导,针对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体现了他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好工会、更好发挥工会作用的思考和探索。在刘少奇的指导和各级工会的努力下,全国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工人得以迅速组织起来。据统计,从 1949年底至 1952年底,全国建立了 3个大行政区总工会,2个全总办事处,47个直属大行政区省(市)总工会,176个省属市工会,16个全国性产业工会领导机构,168个县工会和 173个专区工会办事处,全国工会会员由 370万人发展到 1002.3万人,主要大中城市和产业的工人有 90%以上都参加了工会,工会基层组织发展到 20.7万,有专职工会干部 5.3万人,工会积极分子 132万人。
1953年,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5月,刘少奇在中国工会七大上的祝词中指出:“我们祖国现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新的历史任务的目的,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发挥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完成与超额完成国家的经济计划而奋斗!”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工会工作的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等重要文件,为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幸福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强国”指明了目标任务。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9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用最大的努力继续加强党和群众的团结”。而要加强党和群众的团结,就必须重视工会组织、青年团组织和妇女组织等各种群众组织的纽带作用。他强调:“我国工会组织现在已经拥有一千二百万会员,它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要“通过工会工作把我国工人阶级培养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有觉悟的、有文化技术的阶级,使广大的工人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团结奋斗。
政治性:“党应当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政治性是工会的灵魂所在,也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是工会工作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刘少奇认为,“党应当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做好工会工作,必须时刻牢记政治性这个第一属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如果丢弃政治性这个属性,离开党的领导,工会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和力量。
第一,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这是第一位的。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首先是指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工会工作的行动指南。这一点,也是刘少奇指导工会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早在 1924年秋,刘少奇在担任汉冶萍总工会委员长时,为了指导安源工人运动,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决定由安源地方的党、团合办党校,通过党校授课的形式,对工会工作进行教育和指导。1926年 10月,刘少奇到武汉筹建全总汉口办事处,并担任办事处秘书长,以领导武汉工人运动。在此期间,他编写了《工会代表会》《工会经济问题》《工会基本组织》三本小册子,以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其中就有加强党的领导方面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执政,刘少奇更加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他指出,“各级党组织应该加强对于工会工作的领导,使工会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共产主义学校,并且通过工会而使党和自己的阶级密切地联系起来”。在干部配备上,也应该派“最强的干部去搞工会”。1950年 8月,刘少奇对工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工会工作是目前我们党的主要工作之一”,批评一些地方“党委对于工会工作显然注意不够”。他要求各级党委认真检讨,尽快整改,切实重视工会工作,努力通过工会把工人群众团结起来,做好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1951年 2月,刘少奇在全总扩大常委会上指出,“地方党委应加强对工会的领导,党中央准备讨论这个问题,要规定地方党委特别是城市党委一年要讨论几次工会工作”。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具体如何实现呢?刘少奇明确指出:“党组工作的方式,是共产党领导工会工作的基本方式。”他进一步解释指出,“为了使工会内部的工作完全协调起见,我们党的各级组织采取何种方式去领导工会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是应该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斗争的”;党“经过自己加入工会的党员建立党组去实现自己对于工会的领导”。为此,“各级党委必须在各级地方工会联合会中建立党组,直接受当地党委的领导”;“各级工会均应有党组,基层组织也应有党组,产业工会地方委员会也应成立党组”;“各地工会组织中的党组应由当地党委适当地加以建立与加强,并完全在各地党委的领导之下进行工作。各级党委应指示工会组织中的一切党员,要他们特别注意促进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在地方范围内的相互团结”。
第二,工会要积极主动,“善于取得党的领导”。做好工会工作,必须要正确理解党与工会组织的关系。从构成上看,工会是一个群众性组织,在组织关系上,它是党联系群众的中间组织。刘少奇强调,“我们在政治上要求群众团体接受我们的领导”,工会要积极地、主动地争取党的领导,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努力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向工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以达到贯彻执行党的决议的目的。在刘少奇看来,这种贯彻执行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通过在工会中建立党组、配备党员干部等增强党在工会组织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工会也要自觉主动向党看齐,积极接受党的领导。这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干部。1951年 2月,刘少奇在全总扩大常委会上对工会干部说,“工会干部要善于取得党的领导,你们中多半是党员,你们代表党在工会中工作,要取得党对于你们的领导。每个党委应有一个负责同志来管工会工作,你们应向党委作报告”。由此可见,工会作为连接党与工人群众的中间组织,必须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党的意志的贯彻执行者,积极主动接受党的领导,特别是要通过工会的党组、干部,把党的指示精神传达给工人群众,同时认真听取吸纳工人群众意见,团结凝聚群众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努力奋斗。
先进性:“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
先进性是工会组织的永恒追求,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所谓工会工作的先进性,就是工会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进取精神,教育引导工人群众听共产党话,跟先锋队走,争做思想的引领者和行动的先行者。教育和培训,是工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刘少奇明确强调,“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要努力强化针对工人的思想教育,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同时要加强工人的技能和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第一,通过教育提高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指导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中,刘少奇一贯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从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一跃而转变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为了使广大工人群众适应这一巨大转变,工会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在 1949年 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就明确提出了工人的教育问题。他指出,“我们一进城,即应着手进行教育”,“不管是职员、工人,均应加以教育,着重的是政治教育”。4月,刘少奇在对北平市工作干部的讲话中强调,“工人运动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采取一切可能方法与机会,进行教育”,要通过“搞广播,办夜校,做演讲,在报纸上写文章”等方式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要培养大批“懂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去当教员”,对工人群众进行唯物史观、党的政策等方面的教育。5月,刘少奇在华北职工代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工会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工会“要广泛普遍的进行政治教育”,通过与学校联合举办工人训练班,从工人队伍中“培养大批顾大局识大体有能力的工人,到政府中去,负起更大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团结广大工人群众建设新中国,刘少奇又多次强调对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953年 5月,他在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对工人群众加强共产主义的教育,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生产积极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工厂普遍开展了学习教育运动,通过学习马列理论和党的政策,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建设新中国的创业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第二,通过培训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生产技能,是工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的基础,也是工会作为“共产主义学校”对工人加以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就强调要通过“组织劳动竞赛,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成本”来“使工人对工厂真正负起责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计划。刘少奇认为,工人阶级要按照这个计划做好各方面准备,以充分的热情投入到建设事业中去;工会要把提高工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作为重要工作,努力在工人队伍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他指出,“工会要配合各方面加以准备,把毛主席所说的三年准备,十年建设告诉工人,三年准备后,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用以发动工人的热情”。至于准备什么,刘少奇进一步补充指出,重点是准备进行经济建设所需的文化和生产技能。在他看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文化低不行,工人要提高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提高技术,目前技术工人太少,在两年内还要培养一些”。1953年,在我国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基础上,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5月,刘少奇在中国工会七大上指出,“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国家逐步地成为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工业国”,而“这个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特别有赖于中国工人阶级作更有组织和更高觉悟的斗争”。为此,他要求工会“要很好地实事求是地去组织工人群众的劳动竞赛,及时地发现和认真地研究一切新的先进的经验与合理化建议,特别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并且实事求是地去推广先进经验,不断地提高工人群众的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加紧训练日益增多的新工人,并使老工人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工人,帮助新工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各级工会的组织推动下,我国工业领域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业务技能得到大幅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有力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群众性:“工会是工人群众性的组织”
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根基所在,也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力量源泉。离开了群众性,工会就会丧失发展的根基,就容易走向官僚化、空壳化。只有坚持群众性,工会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工人群众发动起来、凝聚起来。因此,刘少奇认为,“工会是工人群众性的组织”,“工会不能丧失自己代表群众的立场”。
第一,工会的基础和根基在工人群众。在指导工人运动中,刘少奇始终坚守工会的群众立场。在他看来,“工会是群众的、奋斗的机关”,其成员是由广大工人群众组成的,目的和宗旨是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如果丢弃了工会的群众性,那么工会便失去了根基,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在早期领导工人运动时,刘少奇就认识到了群众基础对于工会的重要性。他在 1926年 12月撰写的《工会代表会》小册子中指出,一个工会,如果没有工人群众,那么“这个工会就不能接近群众,就不是工人的工会,就变成了少数领袖的工会”。倘若工人群众与工会有了隔膜,工会的团结就不坚固了,也就没有任何代表性,更没有任何前途可言。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在领导工会工作中继续坚持并践行群众路线。1951年,他在谈到国营工厂内部的矛盾和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等问题时指出,工会是群众性组织,“没有群众参加的工会,或群众对工会表示冷淡,没有热情和积极性,那也就要失去工会应有的基本的作用”。因此,刘少奇尤其注重在工会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他要求“在工会中工作的一切共产党员,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只有这种关心,才能把工人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工会和党的周围,并取得工人群众对工会和党的信仰。
第二,工会要切实为工人群众谋福祉。既然工会的根基和力量在工人群众,那么工会就要真切地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切实为工人群众谋福祉。在这一点上,工会的立场要非常坚定、态度要非常明确、行动要非常自觉。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就指出,在城市工作中,工会要注重工人的福利,“要适当地解决工人的要求”,“凡是工人所提出的正当的、可能解决的、当前的切身要求,工会应该负责地和工厂商量加以解决”,“如果工人的要求不正当或者不可能解决,应负责地向工人解释,进行教育”。他还批评在当时工作中存在的擅自取消工人福利等偏差,要求及时纠正,并“用协商的办法”,“按系统去解决工人要求”。这些指导,为工会坚定工人群众立场、维护好工人利益提出了明确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在强调工会要注重激发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强调工会要站稳群众立场,努力为工人说话,为工人群众谋求权益和福祉。1951年2月,他在全总扩大常委会上指出,工会是工人群众的代表,要注意代表工人群众讲话,而“不能为资本家讲话”,否则“就是丧失工会的立场,丧失无产阶级的立场”。他进一步指出,在工厂中,工会要做的应该是“厂长讲的,工会不要讲。资本家要讲的话,工会也不要讲”,这样才能站稳立场,才能真正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1953年,他在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为了团结广大工人群众为实现工业化而奋斗,“我们还必须经常地、密切地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必要与可能逐步改善工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和工人的工作条件”。他明确指出:“提高工人阶级以及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并使我们国家不致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就是我们国家发展工业以及其他一切措施的最后目的。”
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于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对工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指导。他突出强调工会工作对于做好城市工作和推动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明确提出要提高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并要求工会要注意保护工人权益,站稳群众立场,努力为工人群众谋福祉。这些认识和指导,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刻思考,为我国工会工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工会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
(作者简介:覃伟津,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黄坤,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