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刚: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2021年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准确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含义,深刻总结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认真探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1.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可以说他们是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早探索者。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华民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但企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成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现代化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得到有力推进。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也日渐深刻和明确。毛泽东在195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庄严宣告:中国在20世纪内,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 间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建成了独立 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为改 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对现代化的目标也从“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并制 定了“工业化战略”“超英赶美战略”“分‘两步走’实现现代 化战略”等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也日趋成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实践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始终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始终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实现小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建设路线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根本路径;“三步走战略”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新的发展,探究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划和新方略,确定了“新三步”战略构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继承和发展了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概括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方式的转变。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用五大发展理念来解决现代化动力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发展的思想,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2.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特征
社会主义现代化鲜明的内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的,是为了人民,也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的成果也是由人民共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防止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本质上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条件和基础。我们要通过全面开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技术保障。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认清中国基本国情和总结以往现代化经验教训基础上展开的,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相结合,现代化才能取得成功。社会主义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统筹兼顾、协调各方,能够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具有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起来的优势,从而为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各种保障。
二、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经验与教训
1.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了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的“并举战略”,这一战略是和我国处于经济文化极端落后这一特殊国情相适应的,因此国民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和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顺利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现了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移,我国经济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使得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新的发展战略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时,就提出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任务,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生产率的提高,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就没有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讨不来的,必须靠科技创新来获得。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各主要大国都实施了高科技发展战略,世界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巨变,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国家宏观经济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单纯由市场推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国家积极主导、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宏观经济治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我国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具有系统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优势。我们要不断“健全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我们要针对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对策,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机构、各个部门、各类行业的协调配合,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积极力量,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奋斗、不断创新,而只有共产党才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创新精神,因此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担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责任。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者,也是推动者,还是实践者。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要发挥好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制定好发展战略,发挥好举旗定向的作用,确保我国现代化事业分阶段、按步骤、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如期完成各项目 标。二是适时推出各项改革措施,发挥好攻坚克难的作用,破除阻碍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的樊笼、障碍。三是适应形势变化及时出台重大决策,发挥好引领时代的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稳定、顺利推进。四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好模范带领的作用,使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纯洁性、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能担当大任。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建设主体和依靠力量,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二是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人民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我们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不断扩大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更公平。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筑牢全体人民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我国现代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就,综合国力已显著提升,已具备保障全体人民吃穿住行用基本生活需要的能力。我们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生活无忧。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也是促进我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还是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概括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项内容中,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是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充满活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能由全体人民共享,决定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的实现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决定了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快慢、效率的高低、质量的好坏。这三项制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高效推进,也保证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能够得到实现。
4.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1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也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将会面临新的形势,需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需要应对的关键挑战;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这一新发展格局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是我们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路径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牢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马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和前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洪银兴.社会主义现代化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系yl23455永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yl23455永利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理论》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