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段虹: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历史展演与价值旨归

发布时间:2023-08-10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的一切积极成果,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统治神话,在实践中成功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现代化的进程无疑开始于资产阶级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从传统社会逐渐跃升到现代社会,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地域性的生产被世界性的生产所取代,历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西方开始取代东方成为世界的中心。然而,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在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人类社会从传统的“人的依赖”异化为“物的依赖”,甚至造成了“现代性之殇”。与此同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逆的环境污染以及功利主义等问题时刻警示着我们,资本主义绝不是人类文明的唯一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

  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研究对象无疑是西方社会,他们对现代化的研究同样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革命是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社会形态以及生产方式打破了传统封建神学的禁锢,极大地解放了原有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资产阶级首次以文明的形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1.西方现代化的矛盾与界限

  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马克思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起源于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使自身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还标志着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开端。换言之,正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现代化文明的进程,而这场革命的先驱力量最早并不在政治领域,而在文化领域。实际上,自文艺复兴伊始,资本主义文明的火种就被悄然种下。在这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口号的运动中,西方社会逐渐形成了从神性到人性、从神学到科学的思想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加认识到这种转变的必要性,并在随后宗教改革的推动中愈发强烈,将这种文化的力量演化为现实的变革。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彻底瓦解了封建神学的根基,打破了长期以来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后,文艺复兴的火种不仅没有熄灭,反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燃烧得更加剧烈。直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理性开始彻底占据西方文明精神的制高点,欧洲真正开启了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道路,资本成为继封建神学后的又一个神话。

  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盛衰兴亡都不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资本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正如波旁王朝的最终覆灭一样,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野中,资产阶级的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构成资本主义全部矛盾的基础。“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在资本的世界中,全部生产的动力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资本的最终目的是无限制的资本增殖以及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方面,是资本无限的增殖与有限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矛盾的关系中,整个社会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混乱之中。作为曾经推翻封建主义的最为先进的阶级,资产阶级“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贫富差距、生态污染、工具理性、文明异化等问题也都指向了一个结论:西方现代文明的繁荣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更高的文明时代正在来临。

  2.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与变革

  在考察俄国农村公社时,马克思意外地发现俄国的农村公社生产方式既没有受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冲击,又保留了自身集体经济的特征,正是这种二重性使其极有可能在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同时跨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就是马克思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进入现代化的过程显然符合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进入资本主义所构建的世界历史之前,我国一直处在封闭自足的小规模经济模式之中,在研究东方社会问题时马克思就曾指出,不同于印度,中国并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英国的大炮“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使中国社会解体。“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我国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过程不是主动迎合,而是在强烈反抗的过程中被迫加入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既保留了原有的集体小农经济模式,又出现了现代化的工业形式。如此一来,我国的生产方式就同时具备了马克思说的生产方式的二重性。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敦促着中国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产生新一轮的变革。

  现代化的发展类型可分为“内发”和“外发”两种形式。“内发”型现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在内部因素影响下进行的现代化过程,“外发”型现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由外部力量促成的现代化现状。我国的现代化无疑属于后者。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又要清理古代文化的遗留问题,“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于是,我国在吸收外来文化与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过程中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百年现代化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实现了民族独立,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全新目标,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出了一条人类文明的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研究现代化的专家艾森斯塔德也曾指出:“尽管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非西方国家无需在文化意义上西化,以及接受从西方国家中发展出来的现代化的具体文化形式的组织形式,也能发展出具有一切现代化特征的社会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批判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它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内涵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续写世界文明发展的东方奇迹。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展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与创造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与世界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影响着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在与世界现代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世界现代化的洪流中加速前进。

  1.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双向互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确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但这种改变本身就是在资本主义开辟的世界历史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才得以完成的。资本的扩张、大工业的发展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种条件下,过去那种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消灭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资产阶级所创造的世界历史中,世界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世界历史形成之前,各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各民族历史的部分总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世界历史的整体又离不开各民族历史的部分发展,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当世界历史形成之后,各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不仅具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具备了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其中,每个民族的特殊性包含着世界民族的普遍性,世界民族的普遍性又内涵于各个民族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各个民族的自身发展体现出来,整个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命运共同体。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依存度明显上升,从1978年的6.7%上升到2018年的18.3%,其间在2006年达到了35.2%的最高值。”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5%,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5.4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除此之外,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也以一种“一骑绝尘”的姿态遥遥领先。“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超过6万亿美元,连续5年蝉联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位。”多种数据表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行动中促进了世界现代化的一体化进程,中国正在以它独特的方式为世界现代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习近平立足于全球发展的宏大视野,在尊重各国意愿的基础上恰逢其时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理念,站在全球视野为世界人民擘画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在实践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世界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外部助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力量已然形成了全球交往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全球性互动也大大增强了世界现代化的共生性。这种共生性决定了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这场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如同人在运动中会加速新陈代谢一样。在当代世界,虽然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国家自身,但世界整体现代化的发展则会阻碍或者促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从历史上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未能形成对外开放的现代化格局,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长达40年的对立局面,导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两极对立的国际形势日益转变为多极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内部结构,而且还取决于世界现代化的整体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现代化,同样,世界现代化更需要中国,二者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中共同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与世界现代化的双向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合理保留了世界现代化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养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全方位构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新格局,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创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整个社会遵循的不是人的价值而是物的价值,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为资本的生产工具。在资本主义物的文明中,现实的人被抽象的物所奴役,人的尊严被物的价值所代替,整个社会沦为资本的产物。虽然资本曾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是否被奴役并不源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工作的强度,而在于现实的人是否被单纯的物奴役以及人被压迫的程度。而所谓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非是用资本取代封建神学成为新的统治者,结果是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它创造的是一个资本至上的文明形态。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是,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要放弃发展,而是把发展作为实现人民幸福的过程,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物的现代化过程,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实现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践行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创造了两者优势互补的文明新形态。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相继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即,要想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从而选择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当时,如何选择经济体制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于是,我国形成了阶段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路,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探索中走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建立以来已经过去30多年,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世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局部发展与整体和平的有机统一,创造了民族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文明新形态。回顾历史,我们能够看到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劣迹。15世纪,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通过海外的殖民贸易进行最初的原始资本的积累。18世纪后,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坚船利炮肆意掠夺他国的资源,随处抢占、拓展海外殖民地从而帮助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逻辑中,“战争暴力”是主旋律,“丛林法则”是国际规则。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曾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相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则是通过亿万中国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艰苦奋斗出来的,合作共赢始终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核心理念,和平发展是我们一贯的政策与主张。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强烈反对国际交往中的“零和博弈”与“丛林法则”,坚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走出了一条国与国之间和平发展的交往新路。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在现代化的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缓和到紧张的过程。从发展初期的敬畏自然,到发展中期的直视自然再到发展后期的征服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似乎能够通过对待自然的态度予以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得越快,对待自然的态度就越“傲慢”,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紧张。然而,在我们每一次与自然的斗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等到的却是自然界无情的报复。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南极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加剧等一系列现象似乎都在提醒我们,人与自然从来都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体。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本就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以往的现代化伴随着环境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合理解决了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与实践

  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两大重要论域,现代化与人的解放始终是紧密联系的一对范畴。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曾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人的解放是现代化的最终价值旨归。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不仅要对理论的来源、内涵等作出全面的阐释,更要对理论的价值性以及指向性进行全面的考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1.现代化与人的解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的过程,只不过由于资本自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现代化未能帮助人类实现这一价值目标。一些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现代化的程度很高,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资产阶级内在的局限性,在实际的发展中始终无法平衡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现代化”也不过是以“物的统治”代替“人的统治”,其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物的价值增值与人的价值贬值。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对原有人类文明的延续,而是对人类原有文明的破坏,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却重新使人陷入新的异化,资本既创造了文明的果实,又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成果。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扩展人的认识以及交往范畴,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真正的解放,而现代化的目的就是在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人从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最终飞跃。

  “对人类解放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还是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是我们判断一切社会发展理念和原则必须遵循的根本价值路线。”人是构成全部社会生活最为本质的存在,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哲学图式。从早期对自由意志的研究到后期人的解放,人的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这里,他们所说的“人”既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中抽象的符号式的人,也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中思辨的精神性的人,而是从事着具体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才是人的真实存在,而从事着实际活动实质上指的就是实践,我们研究的现代化就属于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现代化的发展实际上要改变的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直观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这些实践活动直接反映了人的解放程度。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仍需要从现代化本身出发,在批判与反思中重建新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人类现代化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协同并进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普遍标准,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价值理念;在方法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相结合,超越了以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向度发展模式,为人的解放创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路径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全人类解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除了要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弊病外,其目标还指向了人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的权利与自由,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寻求现代化途径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集合性、总体性的概念,它不仅是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还体现了人的现代化过程,即人的自由与解放。其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与时代大势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境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顶层设计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再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不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而中国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和目标。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之路必须始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之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消除西方现代化弊病的同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变革都会伴随新的社会问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势必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唯有坚定信念、不畏艰险,方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作者简介:段虹,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