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统筹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系统谋划部署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我们要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时代责任和目标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一、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举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在新征程上,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考验,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以“六个必须坚持”指导办学治校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新时代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坚持高等教育自信自立,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准确判断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准确理解高校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实际问题,坚持以系统观念解决问题。坚持胸怀天下,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打破思维定式,转变思想观念,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敢于直面问题,从高等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等各个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找实,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推动解决制约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深刻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要当好战略先导,把握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夯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基。
深刻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牢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从工作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结合点。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一体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以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中旬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建设教育强国,要把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核心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着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实效,深化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改革,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高端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系统推进高校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体现高等教育理念的评价体系。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区域特征、高校特色、学科特点、院系特色的治理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管理服务队伍,完善管理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探索国际合作交流新机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建设世界教育中心。
三、心怀“国之大者”,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使命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塑造办学新格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构建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破学科院系专业壁垒,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跨学科专业和微专业,推进“通专结合”教学改革,构建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化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发挥文史哲等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中国道路研究阐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牵头建设粤港澳高校联盟,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
强化有组织科研,聚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学校深化科研组织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支持多学科、综合性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鼓励领军人才“揭榜挂帅”,设立创新人才培育项目、优秀青年团队项目。聚焦人工智能、脑科学、空天科技、深海极地等前沿领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集群建设。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建设校企联合研究平台。深化粤港澳科研合作,探索建设联合研究机构。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产学研融合机制,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企业”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共建联合实验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高标准建设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区,探索“学科+未来产业”融合创新模式,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转化平台。成立医学部,整合医科院系和10家附属医院资源,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推进国家高端智库“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建设,聚焦“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要主题,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提升咨政服务水平。汇聚世界高等教育和全球创新资源,服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四、以新气象新作为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决定国家创新能力水平。建设教育强国,高校任务紧迫、使命重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担当职责使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系统跃升。
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根据办学优势、区域特色、学科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化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前瞻性认识和创新性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方案更新、内容革新、方法变革上先行先试,形成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高地。夯实学科建设根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学科分类评价机制。系统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联合培养引领未来的高端创新人才。
推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先行先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度参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运行机制,探索“人才、项目、平台”交叉促进模式。探索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粤港澳高校联盟发展,聚集世界科技创新要素,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推动形成国际创新高地。推进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打造卫生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有组织科研创新,坚持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保障机制。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强化国家战略领域和急需领域的人才培养,为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输出原创性科研成果。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围绕治国理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发挥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医疗、党建等方面资源优势,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继续支持“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持续推进省内外对口支援帮扶、乡村振兴工作。围绕智慧农业、育种、病虫害防控等重要领域,服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研型、教学型、研究型教师分系列设岗、聘用、考核。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吸引激励优秀人才,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推进学部建设,充分发挥学部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学术治理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转段升级,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打造教师发展体系,完善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推进数字化建设,优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管理服务队伍人才培育流动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动能,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道路。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推进大学文化自信自强,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精神引领、文化滋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院系文化建设。推进百年校史文化研究,加强文化场馆建设,营造文化育人良好环境。
(作者: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红旗文稿》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