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李包庚、高嘉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3-08-30
字体: 打印
分享: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特别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系统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三个面向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内容博大精深,可以从三个面向加以理解。

  第一,随着世界普遍交往的深入开展,各国人民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相连、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主张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拒绝倚强凌弱的霸权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第三,主张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携手进步,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一理念以“五个世界”为总体布局,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随着前两个问题基本解决,现在解决“挨骂”问题已经成为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和 “提高国际话语权”等多个维度,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解决“挨骂”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有助于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和而不同”是两千多年前传承至今的中国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协和万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外交智慧。“和”文化是贯穿中华传统文化长河的一条主线,蕴含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交往理念。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接续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邦交智慧,传承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以“和”为核心的邦交文化精髓,在汲取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养分中,孕育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而不同,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国家不论大小,各有千秋,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应当摒弃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和而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在不同国家间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一理念不仅汲取了中华传统中“天下观”“和”文化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它赋予人类文明以更大的格局与全新的形态,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扎根于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诉求的新时代产物,是“和”文化的当代创新与实践。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包容性特征,有助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桥梁和纽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连接起来,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崇高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破除时代交往困境,破解21 世纪全球治理难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容的、共享的现代化,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之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具有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集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智慧。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陷阱”话语的逻辑,展现了国强不霸、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中国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真正共同体”思想,为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向,“以和平的方式超越了资本逻辑‘虚假的共同体’的束缚,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是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的必由之路。实践层面,中国一再倡导各国共同努力维护和平与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集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输出中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明形态,更不是输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民族携手应对全球危机和各种风险,共同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超越了“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思维范式,驳斥了“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的荒谬论调,为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方面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典范,代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7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