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峰:马克思恩格斯对海洋强国兴衰的规律性认识及其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4-01-31
字体: 打印
分享:
  随着全球化发展,海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物质文化交流渠道的作用。随着海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海洋资源和能源得到越来越广深的开采与利用。伴随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体系,海洋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命运与海洋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2018年11月,习近平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随着海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海洋强国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海洋争端与权益维护研究、海洋强国意识教育研究、海洋强国指标体系研究、海洋法治体系建设研究,海洋强国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强国兴衰历史研究等,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海洋强国兴衰的论述却是长期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其实,出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国家命运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海上强国”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出现了二十多次,甚至还出现了“海上霸权”等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海洋国家兴衰的论述,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注海洋强国兴衰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以研究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规律为历史使命。资本主义的命运与海洋联系紧密,马克思、恩格斯花了大量精力研究西方海洋强国的兴衰。他们分析了一些重要海洋国家发展历程,如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共和国)、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兴衰成败。马克思在《奥地利的海外贸易》一文中甚至概况了主要海洋强国荷兰、英国、美国等兴衰更替的过程。他甚至富有预见性地指出,美国最终会取代英国,“威尼斯便这样亲自养大了的里雅斯特——这是所有海上霸主的共同命运。荷兰这样为英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英国又这样造成了美国的强盛”。总体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第一,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分析海洋强国的兴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封建经济以农业、手工业生产为主,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交换。要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就需要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为海洋国家,海洋在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航线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在海外瓜分殖民地,这些海外市场等到工业革命爆发、国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后,就形成了真正的世界市场。研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需要关注大航海时代及西方国家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就高度关注并评价了新航线开辟的历史作用。
  第二,研究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研究海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以研究“资本”的秘密,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为目标。工业革命后,工业国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一方面需要从海外殖民地进口大量原材料,另一方面需要向殖民地输出生产出来的工业品,而海洋起到了连接工业生产地和原材料供应地、商品生产地和商品消费地之间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海洋,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为扩大市场范围和规模,就需要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要进行国际贸易,就需要开辟海上运输通道。西方国家围绕海洋利益展开了一系列海上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际时评》等著作中高度关注海洋在西方国家工业发展,特别是在英国、美国等国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需要研究海洋问题。资本具有不断增殖的逻辑。资本要赚钱,进而赚更多的钱,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为了不断增殖,企业总是力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除非发生经济危机,生产就不会停止扩张。而资本家则力图尽量压低工人工资,便于更好进行资本积累,进而购买机器设备、采用先进技术、雇佣更多工人,以扩大再生产。但是生产不断扩大,消费并没有跟着增长,等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消费能力不足的困境,即出现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和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样,资本家就要不断从物理空间上扩大市场范围,最终把市场扩大到世界各地。世界市场的扩大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暂时转移过剩产能、转嫁经济危机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世界历史思想,而海洋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著述中高度关注西方国家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商品倾销。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海洋强国的兴衰更替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曾经都是海洋强国,马克思、恩格斯花了大量精力研究海洋强国兴衰的历史趋势,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威尼斯、荷兰、西班牙、英国、俄国、美国等海上力量的兴衰更替,甚至论述了海洋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第一,关注威尼斯的衰落与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威尼斯位于地中海沿岸,在新航线开辟之前,欧亚之间主要靠陆路运输,威尼斯曾经依靠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枢纽位置,在十四、十五世纪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马克思从经济中心地理转移的角度高度关注威尼斯的命运。1856年11月,马克思曾经专门写就《威尼斯》一文,论述其地位兴衰以及世界贸易中心的地理转移。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中,马克思也有论及。
  第二,关注一度拥有海洋霸权的西班牙的兴衰。西班牙最早发现了新大陆,较早完成了原始积累,一度成为海上霸主。1494年6月7日,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罗马教皇主持下,达成瓜分新世界的协议,两国划定了一条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但是由于1588年英西海战中被英国打败,西班牙从此走向衰落。西班牙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商业资本转型为工业资本,进而退出大国舞台。1860年,马克思写就《西班牙无敌舰队》一文,论述英西海战的过程。
  第三,关注“海上马车夫”荷兰走向衰落的原因。荷兰是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曾经在国际海上贸易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荷兰的兴衰,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多次提及荷兰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前列,并分析了荷兰走向衰落的原因。
  第四,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英国本土面积只有24万平方公里,但是依靠其强大的海上力量和工业基础,曾经统治世界约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殖民地,一度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很长时间生活在英国,高度关注英国发展历史,对英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危机乃至最终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大量分析。作为一个完全的海洋国家,拥有海上霸权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随着美国这一更强大的海上霸主的出现,英国也就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第五,高度关注俄国海上力量的兴衰。俄罗斯早期是一个内陆国家,在伏尔加河等河流域出现,可以说最初属于“大河文明”,与海洋几乎没有关系,“在彼得大帝以前,俄罗斯人也并未表现出有能力征服除白海出海口以外的任何出海口,而白海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被冰块封冻,不得通航”。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没有海洋,没有港口,就无法开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军事强国。通过不断扩张,俄罗斯一步步夺取出海口,逐渐成为海洋强国。马克思、恩格斯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等著作中高度关注俄国夺取海上霸权的过程。
  第六,预测美国将是新的海上霸主。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随着英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渐缓,美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的国家,工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突飞猛进,虽然这时还没有成为海上霸主,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关注了美国南北战争,在《国际时评》等著述中预测了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并预言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第七,高度关注海禁政策与中国的衰落。随着世界历史逐渐生成,东西方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在关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关注了中国社会,并用“两极相联”解释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在1853年至1862年近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了18篇与中国有关的文章,在他们互相之间以及他们和朋友的书信交流中也多次分析中国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写了大量文章关注鸦片战争;恩格斯在书信中多次提及甲午中日战争;他们还预测随着美国西海岸的开发,经济活动的中心必将转移到太平洋地区;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述了中国海上的贸易通道和陆上的贸易通道。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海洋强国兴衰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规律。他们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海洋强国的兴衰成败,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
  (一)资本主义海洋强国形成与殖民掠夺密不可分
  在寻找黄金、促进宗教传播等要素驱动下,在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支持下,一些西方冒险家发现了美洲大陆,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线,拉开了全球化序幕,人类社会也进入世界历史阶段。海运的发展把因海洋而隔离开的各个大陆联系在了一起,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不同国家由于气候、资源禀赋等不同,生产不同的产品、商品。随着新航线开辟,商品交易需求的增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润提高。这刺激人们不断提高生产力,改进技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获得更多收益。要进行大规模生产,需要有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工人,还需要有购买各类生产要素的资本。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海盗式的掠夺方式,通过在殖民地直接或间接的掠夺,促进了宗主国的原始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这一原始积累的过程。西班牙是较早进行新航线开辟的国家。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西班牙成为较早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国家。为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荷兰人在殖民地贩卖奴隶、烧杀抢掠。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本质,在殖民地进行的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金,殖民地成为“原料的掠夺地”和“商品的倾销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原始积累时指出,荷兰作为一个17世纪的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进行了疯狂残忍的掠夺,“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1602年,荷兰建立起具有垄断性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进行垄断贸易,在1648年就达到商业繁荣的顶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古·居利希在《关于当代主要商业国家的商业、工业和农业的历史叙述》中的论述,指出荷兰曾经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海上强国,“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
  英国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英国的不同在于不仅进行贸易,而且进行工业生产,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由于科技领先,其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成为世界强国。英国一方面通过直接掠夺殖民地为开展工业革命积累资金;另一方面为扩大商品生产规模和商品销路,把殖民地当作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直到最后,英国由于蒸汽使它的煤铁矿有了价值,站到现代资产阶级发展的最前列。”
  在美洲发现之前,国际贸易主要是亚欧之间进行商品贸易往来。随着美洲的发现,经济文化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生产规模随之扩大,市场范围日益扩大,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经济日益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美洲发现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的产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乃至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地理大发现的意义,他们指出:“冒险者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
  (二)资本转移促进了资本主义海洋强国兴衰更替
  资本的逻辑在于自我增殖,总是力图寻找生产成本的洼地、商品销售价格的高地,以获取更多利润,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赚钱。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就要不断把资本从“利润低地”转移到“利润高地”。资本没有祖国,哪里赚钱多,就往哪里转移。“正如热那亚和威尼斯在新开拓的通商航道使它们失去昔日商业上的霸权地位以后的情况一样,它不得不把超出本国商船需要的资金出借给其他国家。”资本转移到哪里,就给当地带来了产业,带来了就业,带来了收入,就给哪里带来了繁荣。反之,资本从哪里转出,最终会导致哪里衰落。
  荷兰是一种完全靠商业贸易兴起的国家,随着英国等国工业资本兴起,荷兰最终走向衰落。18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荷兰的地位开始下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荷兰只有一种纯粹的商业模式,而没有发展工业资本,从而走向了衰落。在同时兴起的几个海洋强国如荷兰、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中,英国由于发明了蒸汽机,运用煤炭作为能源,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从而使国力迅速增强,最终取代了荷兰的地位。“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随着实力提高,作为完全海洋国家的英国迫切需要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同西班牙、法国等国进行了海上战争,逐渐确立起了其海上地位。经过三次英荷海战,英国战胜了荷兰,荷兰海上霸主的地位逐渐被完全取代。“英国人在同荷兰人的竞争中获得了最终胜利,荷兰彻底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英国是世界工业、经济中心,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仍然预测到了英国的衰退以及美国的崛起。随着资本由英国向美国转移,美国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18世纪初,随着荷兰工业商走向衰落,资本已经获得不了多少利润,因而开始向外转移。更可怕的是,这些资本转移到了它的竞争国英国,最终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现在又出现了资本从英国向美国转移的趋势,“荷兰在1701—1776年时期的主要营业之一就是贷放巨额资本,特别是贷给它的强大竞争者英国。现在英国和美国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形”。
  (三)工业实力是海洋强国根本保障
  工业垄断地位维系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一国的海上实力与其工业实力紧密相关,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被英国取代的原因就在于工业不发达。而英国强大的工业帮助其成为海上强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使英国在综合实力方面居于世界前列,技术先进的轮船、军舰本身就是一件工业产品,体现了一国工业技术的综合实力。英国为维护海上实力,把工业生产技术运用于军舰生产,由此拥有了最先进的军舰建造技术,成为最发达的海军军事武器生产国,具有先进海军装备生产的垄断地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英国在军舰制造上的垄断地位,“大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差不多掌握了建造这种舰船的垄断权”。
  (四)海洋强国兴衰伴随国际航运中心转移
  随着全球化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海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因此,工业中心往往在沿海城市,有海港的地方形成。随着经济活动中心转移,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中心也不停发生转移,古代经济贸易的中心在地中海,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活动和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运中心,也转移到西欧特别是英国,而随着美国的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中心也将转移到美洲。马克思在《国际评论》中论述了世界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转移的历史趋势,并预言未来世界贸易中心将转移到纽约和旧金山,世界交通枢纽将转移到北美。“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泰尔,迦太基和亚历山大,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在现代,到目前为止是伦敦和利物浦,而现在的世界贸易中心将是纽约和旧金山,尼加拉瓜的圣胡安和利奥,查理斯和巴拿马。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现代是英国,而目前将是北美半岛南半部。”
  (五)海军是海洋强国重要保障
  在全球化时代,海运把世界各地市场联系在一起,需要海军保护海上运输通道和海疆安全。海军对西方海洋国家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海军在海洋强国兴衰中的作用,他们在《海军》《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海军作用。英国历史上就具有高度重视海军军队建设的传统,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军舰。恩格斯指出:“亨利七世奠定了不列颠海军的基础,他建造了第一艘军舰,名为‘伟大的哈利号’。”恩格斯还提出美国作为一个东西两面都是海洋的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来保护国土和海上安全,“美国要求建立一支花钱不多、但十分强大足以使人敬畏的海军”。
  (六)海战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战争属于暴力范畴,战争的目的是谋求经济利益。海军的作用在于保护一个国家的海上利益安全,海军的性质属于国家的暴力机关,维护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海上经济利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暴力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经济力量。”海军属于一国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
  由于英国海盗经常在海上抢夺西班牙从殖民地运回的金银财宝,西班牙国王1588年发动了英西海战。由于战术、天气、运气等原因,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打败。1857年,马克思、恩格斯为《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作《西班牙无敌舰队》,记录了英西海战的过程。“‘无敌舰队’在海战中遭到惨败。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为英国所取代。”此后,为了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英荷之间进行了三次海战,最终荷兰战败,退出了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后来,英国又同法国进行了多次海战,最终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七年战争”是为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进行的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各方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保障了在战争中获得的殖民地所有权,成为海上霸主。马克思在《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中指出:“七年战争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势力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势力。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正是在那个时候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国通过经济手段如关税进行竞争,但最终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解决的,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国家英国,在工业和商业上都占有优势,“竞争的斗争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最强大的海上强国英国在商业和工场手工业方面都占据优势”。
  (七)闭海只能导致落后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联系日益增多,相互依赖日益增强。国际交往有利于文明的传播与弘扬,封闭只能意味着落后。马克思论述了俄国争夺出海口从而在海洋世界中拥有一席之地的过程。由于实行海禁政策,中国人的身影从海洋上消失了,等于放弃了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而这正是西方工业革命爆发,迅速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分析了俄国扩张成海洋国家的过程,原本斯拉夫民族是不喜欢大海的,一直住在内陆地区,马克思用“抗海特性”一词来形容斯拉夫民族。彼得大帝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他在18世纪初发动了对土耳其、瑞典等的战争,俄国逐渐成为海上强国。彼得大帝甚至把首都迁到圣彼得堡这一沿海城市,以显示其寻求海上霸权的决心。通过一系列战争,“莫斯科公国之变成俄国是由于它从一个半亚洲式的内陆国转变成为波罗的海至高无上的海上强国”。在18世纪后半叶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由于当时国际形势非常有利于俄国实施侵略计划,俄国继续其扩张战略,通过领土扩张获得出海口、沿海地区甚至港口,海上力量逐渐强大。“俄国不仅夺得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占领了广阔的滨海地区和许多港湾。”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俄国侵占了中国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获得海参崴这一远东出海口。恩格斯还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论述了俄国对中国领土和领海的侵占,俄罗斯“占领了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和该地区以南的大部分满洲海岸;他们在那里建筑了工事,勘测了一条铁路线并拟定了修建城市和港口的规划”。
  西面高山、东面大海的地理环境,把中国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了开来。同时,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夏季季风带来丰沛的降雨和降水,带着泥沙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人口繁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其后又统一伦理道德规范,慢慢形成大一统中国,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文明延续。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远远领先于西方世界的强大航海实力。但是明清以来,出于防止海盗滋扰等原因,封建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规定寸板不得下海,隔绝对外交往的渠道,也断绝了向西方学习的渠道,这一时期西欧却发生了工业革命,实现了质的飞跃。西方工业国家在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传播了商品和技术,中国被动开启了近代化、工业化进程。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掠夺,在于维护鸦片贸易,鸦片贸易已经成为英印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华民族以人民战争的形式进行反抗。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恩格斯在通信中大篇幅论述了甲午战争及其影响:“在陆地上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四、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海洋强国兴衰论述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海洋强国兴衰的论述,对于中国融入、引领全球化,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一,提高海洋意识,增强海洋观念。《中国军事战略》(2015)白皮书指出,“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我们要唤起全民海权意识,增强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要按照全覆盖、无死角原则,建立健全海权意识教育体系;要推出系列海权知识读物,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特点,推出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面向全民的海权知识系列读本;要加强干部培训读本、大中小学教材、科普读物等编写工作;要深入开展全民海权意识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发挥涉海博物馆教育功能,用文物、照片等实物展示近代以来中国所受屈辱、所取得成就,增强观众受教育的体验感;要设立中国海权日,进一步增强全民海洋观念,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第二,高质量融入全球化,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新航线开辟拉开了全球化序幕,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分工越来越细密,联系越来越频繁。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主要是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分工。二战以后,主要工业国开始出现产业内分工,后来发展为产品内分工,即一件产品的不同零部件在不同国家生产。产品内分工,最初是大型机器设备的分工,如一架飞机的零部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后来发展为越来越小的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如一个手机的生产、一个玩具其不同的零部件的生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国与国之间的依赖越来越强,任何国家都成为“产业网”的一个节点,如果任何国家想摆脱“产业网”,只会“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经济贸易的往来也带来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随着产品进出口以及空气、水等污染流动性增强,生态问题进一步超越一国范围,具有世界影响。我们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顺应全球化潮流,坚持高质量发展,在竞争中推动共同发展。脱钩断链,只会自我封闭,最终导致落后于世界潮流,甚至被时代淘汰。我们更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造更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也要防范资本野蛮生产、无序扩张。“资本没有祖国”,我们还要做好防范资本外逃的各项措施。
  第三,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生产的科技水平。制造业是一国实体经济基础,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只有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才能有大量的进出口,才会有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只有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才能保持“新世界工厂”的地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才会有大量进出口的需求,才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我们只有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才能制造先进的轮船、军舰,更好保卫国家的海上利益。
  第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国际贸易中心与世界交通枢纽建设。海洋强国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要维系海洋强国地位,必须维持国际贸易中心地位,而贸易中心的建设是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不仅包括海运,还包括陆上和空中运输。海上实力是陆上实力的延伸,真正的海洋强国是陆海统筹的国家。一些海洋强国,因陆地面积小、工业生产能力弱等逐渐走向衰落。陆上经济发展需要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发展,海上实力的增强需要海运、海军的发展。中国提出要建设海运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建设交通强国,不仅要发展高铁、海运、航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而且要建设世界交通枢纽,这样才能为工业生产准备更好的交通条件,推动全球经济更好融合,在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世界市场的范围。
  第五,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更好沟通中国与世界。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海上文明,早在秦汉时期,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中国近代以来落伍了,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落后于时代。在古代,当中国源源不断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把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时,出口的主要是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代表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中国是当时的“世界工场”,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远超欧洲任何国家,是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随着工业化发展,发明了蒸汽机,化石能源代替生物能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业化的“世界工厂”英国、美国取代了“世界工场”的中国。中国从世界舞台的中央走向了边缘,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成为“新世界工厂”,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新世界工厂”,需要“一带一路”这一交通和经济、文化纽带,把中国和世界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未来要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第六,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维护海上权益。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不仅起到海上交通运输通道的作用,而且蕴藏丰富的渔业、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和能源,对解决资源和能源的短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加大海洋资源和能源科技的研究,提高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能力。同时,随着海洋利益凸显,国与国之间海洋争端越来越多,中国在海上面临诸多海洋主权之争,要不断增强保卫海洋权益的能力。中国采取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主动侵略任何国家,但是要有保卫国家海上利益的能力。由此,我们要加强海军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际海洋和平。2018年4月,习近平在南海阅兵时提出,要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第七,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海洋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们要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和管控海洋,维护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要共同维护海上安全,打击国际海盗,保障海上运输通道畅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利用越来越多,海洋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世界各国要承担共同而有明确分工的责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融合而发展,我们要建立海洋文明交流沟通机制。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个海洋国家四处扩张,四面为敌,最终必然被四周的敌人打败而走向衰落。中国崇尚和合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要依托国际组织,不断完善国际海洋立法,建立争议协调机制,妥善化解海洋争端、分歧。
  第八,建设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由于海上力量落后,危机从海上来,中国国门被打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了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而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现代化也包括海洋的现代化,中国要努力建设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西方国家兴衰,而这些国家的兴衰与海洋密切联系。这些国家兴盛是因为利用了海洋,成为海上强国;这些国家衰落,是因为随着科技发展、产业转移,这些国家的海上优势被其他国家所取代。马克思、恩格斯甚至敏锐观察到,海洋强国兴衰的历程必然伴随生产中心转移,伴随国际贸易中心转移,伴随世界航线转移,伴随国际航运中心转移,伴随世界交通枢纽转移。这些观察,对于今天中国提升海洋意识,正确处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大力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加强海洋强国建设,建设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3期
  网络编辑:静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