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陈之骅:苏共领导人新老交替特点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13-10-24
字体: 打印
分享:
  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交替状况

  在苏联存在的74年时间里,苏联最高领导人共有七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相应地共有六次新旧交替。

  一,1922年3-4月,俄共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4月3日,新一届中央全会决定设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职位。斯大林当选为总书记。当时总书记的主要工作是领导书记处,处理党的日常事务,不具有党的第一把手的地位,而且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列宁虽已患病,但还在世。但是,斯大林开始利用这一职务,逐步扩大自己的权力。1922年12月-1923年1月,列宁在病中口授了一封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信中对党的几位主要领导人逐一进行了评论。列宁称斯大林是党中央的一位“杰出领袖”,同时又说他粗暴,不够耐心,不够谦虚,而且不大关心同志。列宁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因此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1923年4月,俄共召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因病未能出席,他的上述信件也没有在会上公开。大会再次选举斯大林为总书记。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5月21日,党中央举行紧急全会,会上宣读了列宁的上述信件,斯大林当即提出辞呈。但以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不同意,认为这段时间以来,列宁信中担心的“关于我们的总书记和中央委员会分裂的危险并没有发生”。全会以30票对10票通过决议,建议党的13大选举斯大林继续担任总书记。5月23日,苏共十三大开幕,大会一致选举斯大林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1953年3月,身兼苏联党、政两个最高职务的领导人斯大林逝世。次日,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部长会议举行联席会议,通过决议任命马林科夫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和列宁一样,生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不过,在五个月前,1952年10月举行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的不是通常的党的第一把手,即斯大林,而是中央书记处书记马林科夫。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至少说明了斯大林对他的信任和重视。1953年9月,苏共中央举行全体会议,选举中央主席团(由中央政治局改组而成)委员赫鲁晓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马林科夫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三,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中央主席团委员苏斯洛夫作报告,列举了赫鲁晓夫在内外政策方面所犯的各种错误,特别指出了他在工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以生产原则改组党组织等方面的改革中的唯意志论错误,和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会议经过表决一致同意赫鲁晓夫“自愿”辞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选举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了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任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柯西金担任此职。

  在这次中央全会召开之前,中央主席团先后举行了两次会议。前一次是背着赫鲁晓夫开的,当时他正在外地休假。在会上,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大部分主席团委员为密谋推翻赫鲁晓夫作了最后部署。后一次会议是由赫鲁晓夫本人主持的。主席团委员们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赫鲁晓夫进行了激烈的指责,迫使赫鲁晓夫同意“自愿退休”。赫鲁晓夫一开始时作了一些反驳,但最后还是屈服了,并在事先为他准备好的辞职声明上签了字。主席团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指出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遵守集体领导的原则和接受中央委员会的批评,“在实际实现苏共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二大决议所制订的路线中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为此,根据他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和“本人所作的声明”,“决定解除他中央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四,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次日,政治局举行会议决定了接班人选。12日,苏共中央举行非常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契尔年科受政治局委托,建议选举政治局委员安德罗波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说,安德罗波夫谦虚、热情、尊重其他同志的意见,支持集体领导。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安德罗波夫作了讲话,高度评价已故总书记,并且表示将继续执行党制定的内外政策路线。

  五,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逝世。13日,苏共中央举行非常全体会议,一致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契尔年科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六,1985年3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因病逝世。次日,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非常全体会议。会议根据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葛罗米柯的提议,一致选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新旧交替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最高领导人执政实际上是终身制(说实际上是因为在党章、宪法或其他正式文件中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只在他去世以后才进行新旧交替,因此无所谓任期。每次党的代表大会上都要进行最高领导人换届选举,而召开代表大会的间隔时间在各个时期并不一样。在列宁执政时期,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基本上每五年召开一次。在斯大林长达29年的执政期间,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两次党代会的间隔时间为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不等,最长一次间隔了十三年。在党代会上进行换届选举时,第一把手都是连选连任,其他领导成员,如政治局委员(或主席团委员)一般只作个别或很少的更换,这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是最典型的。史料显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成员,是1976年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从1965-1984年,大部分政治局委员的任期达15年以上。最高领导人执政的终身制造成领导班子严重老化。上世纪80年代初,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为70岁。这也必然使最高领导班子在年龄上不可能形成梯队。

  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只有赫鲁晓夫是唯一例外,他是被迫下台的。应当承认,采取这种方式来更换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是很不正常的,难怪一些历史学家把它称之为一场“宫廷政变”。但是同样应当承认,赫鲁晓夫执政11年来犯了不少错误。尽管他在内外政策上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思路,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指导思想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中的唯意志论色彩,改革非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国内的政治、经济出现很大困难,特别是引起了党内外的思想混乱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抬头。勃列日涅夫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第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世时一般都不指定身后的接班人,列宁特别反对这一点。接班人是在领导人去世之后由最高领导集团(或其中的少数人)一起讨论决定或暗箱操作,然后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党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以选举的形式予以确认。这样产生的接班人,往往是各方面权力平衡的结果,或是某一些领导人的推荐占了上风的结果,完全不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考察和锻炼出来的。至于选举,也只是走走程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接班人在各方面是否符合最高领导人的条件便无法加以全面的考虑。最为明显的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上台。他们都是在非常仓促和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任最高领导人的。安德罗波夫虽然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群众中的威信也较高,但他的健康状况很不好。据苏联解密医疗档案显示,他很早就有肾功能不全症,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又先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结肠炎、关节炎、痛风等多种疾病。就任不久,他多年的肾病加重,于1984年2月去世,在位仅15个月,终年69岁。至于契尔年科,更是一个临时决定的最高领导人。他的理论水平和实际领导能力都很平庸,就任时已经73岁高龄,在位仅13个月就去世。

  第三,新任最高领导人上台后,在其领导地位还未巩固的情况下,一般都强调要实行“集体领导”(实际上是与领导集团中的几个人适当分权)。因为这个口号能争取到大部份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然后,新领导人便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夺权斗争,最后掌握全部权力。

  这种党内斗争,以斯大林执政初期最为激烈。如前所述,列宁对斯大林作为自己接班人是有所保留的。但由于斯大林的能力,在党内外的影响与威望,以及多数领导人的支持,他还是在列宁去世以后召开的中央全会上以明显的多数票被推荐为总书记,并在紧接着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顺利当选。斯大林上台后,首先扳倒了最主要的政敌托洛茨基,接着又经过激烈和复杂的斗争,先后排除了其他政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等人。这一系列党内斗争中前后延续了大约五年之久。在斗争过程中,不可否认有路线分歧问题,但权力斗争的成份是十分明显的,其中造成的冤假错案,数十年后才得以平反。差不多到了1929年,斯大林的最高领导人地位才最终确立。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的党内斗争也相当激烈。斯大林从1941年起就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他既是党的第一把手,又是政府首脑,而在党内外和他本人更重视后者。3月7日,《真理报》公布了苏联党中央、部长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的决议:马林科夫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和卡冈诺维奇四人为第一副主席。赫鲁晓夫为由10人组成的党中央主席团的委员,排位第五,专门负责党务。所以在斯大林去世后的短时间内,接替斯大林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是马林科夫。马林科夫表现得很谦虚,再三强调要实行“集体领导”。当领导层中一位元老在一次会上称他为“斯大林的接班人”时,他立即郑重地说:“我们大家都是接班人,斯大林同志没有唯一的接班人。”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为总书记。为了掌握最高权力,他首先必须排除权力很大、并与马林科夫关系密切的贝利亚。1953年7月,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联手(尽管后者在行动中并不坚决),以“反党反国家”的罪名清除了贝利亚。此后,在赫鲁晓夫的策动下,终于在1955年2月,以“忽视发展重工业”和与“列宁格勒案件”有牵连为由,解除了马林科夫部长会议主席和党中央主席团主席的职务,同时任命其为苏联电力部部长,并在名义上保留了中央主席团委员和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职务。但是权力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直到1957年6月清除了所谓的“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以后,赫鲁晓夫才完全掌握了权力,真正成为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上台初期,党内斗争相对比较缓和。勃列日涅夫一开始也特别强调“集体领导”,并声称赫鲁晓夫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是违反了这一原则,实行个人专断。当时,在政治局内形成了由勃列日涅夫、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组成的所谓“三驾马车”。但勃列日涅夫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没有多久,“三驾马车”开始瓦解。勃列日涅夫取代波德戈尔内兼任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柯西金的实权也不断被削弱,勃列日涅夫最终独揽了全国党政军大权。

  第四,国家元首(最高苏维埃主席)和政府领导人(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并不是终身制,不过没有固定和明确的任期,经过一段时间,或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更换,程序同样也只是走走形式。党的最高领导人有时兼任国家或政府的领导人,即使不兼,政府领导人也没有多少决策权,而最高苏维埃主席只是一个名誉上的职务而已。

  (作者为yl23455永利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网络编辑:张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