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陶德麟、何萍: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1日第219期 发布时间:2013-1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陶德麟、何萍合著),2011年3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作出理论概括和提升,并力求澄清来自各方面的误读、曲解和诘难,使之能够在学理上更有说服力,侧重研究了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问题。该书分别从理论和历史两个层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在理论层面上,集中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中国特殊实践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独特性,论证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独特的中国性格和中国形态,同时又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的发展,是现代的中国哲学。在历史层面上,以较大篇幅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漫长历程中从早期到现在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足迹,重点考察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李达、艾思奇、邓小平等人的哲学思想,以缩影的形式再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的历程,支持了该书的理论观点。

  第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问题。该书不同意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理解为对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通俗表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的一种形式。从这一理解出发,重点探讨了中共早期报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角色,研究了李达、艾思奇是如何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哲学应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他的《实践论》、《矛盾论》,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范本。该书重点介绍了他们的工作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作用。

  第三,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问题。该书注意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提出的研究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这一新的课题,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专业哲学家出现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哲学家理论创造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专业哲学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专业哲学家的不同特点,指出了这一事实:中国的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早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前就在被压迫的环境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他们分布在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等各个领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也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创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矛盾论》就参考了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译著和专著。该书还以李达和艾思奇为范例开展了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的研究。此外,也对冯契晚年独具特色的思想作了论述。该书把他们的工作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力图展示他们的个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远不限于以上三个,但这三个问题都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对正确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网编:客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