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裘元伦:欧洲的救赎

来源:《中国外汇》2012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1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由英国媒体领唱,加上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美国一部分媒体和另外几个重要国家主流媒体的高音齐声伴唱,一曲“欧元花凋零之歌”已在全球萦绕了整整两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元、欧元区和欧盟似乎已经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笔者也认为,当前欧洲确实困难重重。这是旧大陆一连串长、中、短期因素累积叠加造成的后果。病因清楚,病情严重,迅速治愈不易。但笔者同时认为,“疑无路”处依然希望犹存。经过多方努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场景终将出现,从困难的2012年算起,快则两三年,慢则四五年。目前纾解欧债危机的速度和程度,主要要看两个行为主体下一步的动作,即美国的立场和欧洲自身的团结努力。其中欧洲自己作为的成功最最重要。

  美国:从“静待旁观”转向“侧面援助”

  美国对欧债危机起初采取了“静观”的立场。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自己难做的“家庭作业”还远没有做好;另一方面也许是出于更加自私的考虑,即通过让市场力量对欧元信心大减来确保和加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至今仍拥有的主导地位,使之继续充当让全球追逐、被投资者普遍认为的相对最安全的避险货币,并借以降低美国国债的发行成本。可以说,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至少是暂时地达到了这一目的。最近发行的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仅为1.9%,比德国还低数十个基点。

  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美国立场正逐渐向提供某些“侧面援助”转变。最新的案例是,美国、欧洲、英国、加拿大、日本和瑞士六大央行联合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降低短期美元互换利率50个基点。在饱受债务折磨的欧洲因流动性匮乏而急需美元资金之际,此举意味着美联储在为全球降息。根据六大央行降低互换利率的双边互换协议,美联储可将美元借给欧洲央行,缓解欧洲央行的美元流动性压力;欧洲央行需要提供同等价值的欧元作为抵押,但美联储不会把这部分抵押资产从其在欧洲央行的存款账户取出。欧洲央行可借此向欧洲商业银行提供美元流动性,待商业银行向欧洲央行还本付息后,欧洲央行再将这部分美元资金归还美联储。这实质上是美联储在变相救助危机深重的欧洲国家。在西方世界内部,或许还存在着双边和多边(例如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某些合作余地。

  美国开始稍稍调整对欧债危机问题的立场,同样出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如果欧洲金融崩溃,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倘若欧洲经济衰退,美国经济也难以有力复苏,更不要说还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这将会在美国明年的大选中,危及奥巴马总统争取连任。

  美国对欧债危机立场的某些转变也表明,美国还是需要欧元存在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对于1999年初问世的欧元,美国自然不愿意让其发展成为美元的强劲竞争对手,更不会让其成为美元的替代者。但美国却乐见在竞争与合作之中,使美元与欧元充当现存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同时,让欧元在美元汇率升降“蹦蹦床”式的游戏中充当软气垫的角色。迄今为止,欧元基本上起到了这两种作用。目前还真没有哪一种货币有能力取代欧元。欧元问世12年来,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由市场力量决定的相对有序的波动也表明了这一点。1999年1月1日欧元起动时,对美元汇率为1:1.18。紧接着,由于市场还不熟悉、不信任尚属“虚拟的”欧元,加上美国的“下马威”, 欧元连续三年下跌,1999年至2001年年均汇率分别跌至:1.067、0.924和0.896。但从2002年欧元正式投入流通开始直至2008年,欧元年均汇率连续七年上升,从0.944逐年升至1.472。虽然自2009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略为走软(2009年年均汇率为1.393,2010年为1.308),但多少有点令人诧异的是,即使在欧债危机深重的2011年,欧元对美元汇率仍在1.30~1.35区间起伏。大体维持的这种局面对美国有利。

  欧洲:团结一致为第一要务

  先说国家层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责任在于它们自己。例如希腊,在2009年年底危机爆发前的6年间,财政支出增长了87%,而财政收入仅增长31%;全国偷漏税严重;“地下经济”规模相当于GDP的25%~30%。爱尔兰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放贷银行顿时陷入困境,国家被迫注资或担保,使政府财政马上吃紧。西班牙2008年年底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房地产开发商获得的贷款总额达5000亿欧元,几乎相当于该国GDP的一半;其1999~2007年间新房建设数量则占到全欧洲的2/3。而建筑工人大多数来自国外,如今成了数百万失业大军。意大利自1999年欧元问世以来,工资每年提高5%,加上其它因素,使意大利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价格上涨了50%。而与之相应的是,21世纪的头10年里,意大利的劳动生产率总共才提高了5%,尚不及俄罗斯和蒙古,其经济竞争力可想而知。因此,对于包括这些危机国在内的不少欧洲国家而言,节制长期以来的安逸享受,捋起袖子勤劳干活,过几年“紧日子”,虽则无奈,但实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这方面,意大利蒙蒂政府2011年12月4日提出的财政紧缩和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得到参众两院批准落实,影响特别重大。可以说,稳住了意大利,控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许就成功了一半。

  目前的欧洲特别需要“领导”。法国、德国合作担当这一角色似乎顺理成章。2011年10月27日和2011年12月9日欧盟及其欧元区国家首脑会议所达成的协议已经表明了法、德合作所起的某种领导作用。为此,法、德之间尚须进一步克服分歧,以达成更多共识,形成更有力的领导。事实上,双方都在各自做出妥协。例如,法国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财政独立权,不愿在欧元区设“财政部长”,德国同意了,这是德国向法国的妥协;而在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问题上,德国坚持反对立场,至少是目前还暂不发行,法国同意了,这是法国向德国的妥协。至于未来的欧元区财政联盟,很有可能是由德国出“思想”,由法国来“运营”,同时顾及其他成员国的意愿和利益。

  再说欧洲央行。欧洲央行还有一些活动余地,关键需要成员国的团结一致。一是降息。2011年11月3日、12月8日,欧洲央行先后两次各降息25个基点,已从1.5%降至1%。目前,降息余地犹存。二是增加或延长对商业银行贷款。2011年12月8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为了便于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得贷款,央行决定逐步减少对“递交资产担保证券作为担保的要求”。通常,商业银行从央行融资,除了抵押金融资产之外,还要有这些金融资产的担保。减少对“递交资产担保证券作为担保的要求”,意味着没有担保的金融资产今后也可作为抵押,直接从央行获得贷款。目前欧洲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最高时限仍为一年,如日后市场融资依然困难,可能延长至2~3年。三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8日已经减半至1%,大约能为银行带来1000亿欧元的流动资金。四是买进有关国家债券。欧洲央行自2010年5月以来,已从二级市场买进超过2000亿欧元的此类债券,必要时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五是欧元区共同债券的发行。目前来看,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德国至今所持的反对态度,既有战略性的考虑,也是一种策略手段。前者包含着:力求通过这次债务危机,在欧元区推行德国的长期财政货币政策主导思想,即财政平衡、货币从紧;维护欧洲央行的独立性;促进欧洲国家改革。后者则意味着,只要条件成熟,例如各国均能严格遵守财政纪律,财政达到或至少趋向平衡等,德国就可能会在限定条件、限定时段和限定数额的范围内同意适当让欧洲央行“开闸放水”,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目前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在等待,她的国家要得到不会被那些“拆烂污”国家所绑架的保证;法国总统萨科奇则从另一个方向也在等待。

  最后来谈欧盟及其欧元区层面。为纾解欧债危机,在欧盟及其欧元区层面,当前和今后几个月内,主要是要着力落实2011年10月27日和12月9日两次首脑会议所达成的重要协议。在10月27日峰会上,减记、增资和扩容是所达成协议的主要内容,但上述各项协议内容至今尚未全面落实,特别是扩容资金。12月9日峰会达成的协议,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强化财政纪律等逐步建立欧元区财政联盟,但要在三、四个月内就让26个协议国(包括欧元区17国,除英国外的非欧元区的欧盟9个成员国)都批准尚无把握。主要是因为,这涉及到一部分财政主权的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到政治联盟;此外,还有德国定下的规则以及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后续条款(例如开征“金融交易税”等)大家能不能都接受等问题。为此,德国、法国等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过大方向是已经确定了。需要特别引起欧洲领导人重视的是,两次首脑会议主要都着眼于欧元区的中长期治理,但市场力量更关注的是“眼前”,因此随时可能“平地起风波”。但欧洲不会走投无路:西欧拥有的财富,2010年占全球的27.2%(仅次于美国的29.3%,远高于日本的13.8%和中国的10%);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008年年底达136236亿美元,大致相当于“第二个欧洲”。有如此雄厚的基础,大不了忍痛“剐肉疗伤”。在万不得已时,欧洲还可以考虑从海外部分地撤资。

  欧债危机至今尚未走出泥泞。不过笔者一直相信,欧洲改革和欧洲联合的“驼队”仍将会在其悦耳的铃铛声的伴随下,继续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前行再前行。

  

  网络编辑:张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