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兰: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坚持“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原则,把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辩证地统一起来,创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具体来说,就是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和商品拜物教特别是批判黑格尔理性主义一元史观的同时,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列宁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精神实质。他通过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捍卫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并用这一科学历史观阐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进而彻底推翻了认为马克思只有批判性而没有建构性意识形态理论的错误认识。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贡献。在新时代条件下正确阐释和重申列宁这一重要贡献,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更自觉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
列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他继承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和批判性特质,并运用之发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列宁自1888年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起直至其生命结束为止,为了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并且能够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也为了驳斥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捍卫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他用了大量时间,耗费了大量精力,学习和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并做了详细摘录和批注。①(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了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唯心史观、伯恩斯坦否定革命的改良主义、考茨基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自由主义、苏汉诺夫等否定历史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教条主义,阐明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起来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革命思想,列宁所撰写的一系列论著中都大段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文。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现其中由马克思建构的全新的、更有价值的内容,而且可以更加有力地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逐步过渡到垄断阶段。在这一剧烈变化的时代,国际工人运动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社会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等都面临新时代、新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场做出自己的回应。捍卫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捍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及其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以确保工人运动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顺利开展,成为这一时代的最重要课题。
1.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唯心史观,捍卫马克思的科学唯物史观
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虽然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沙皇专制制度未被触动,农奴制经济关系的残余还大量存在,因此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许多国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工人运动基本上是自发的。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虽然已经通过劳动解放社传入俄国,但是由于秘密小组分散且没有与工人运动结合,所以影响十分有限。反倒是民粹主义思想在俄国先进工人和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广,特别是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理论和策略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主要思想障碍。因此,列宁于1894年撰文《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批驳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观点,捍卫马克思的科学唯物史观。
民粹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列宁在该书的第一编着重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思想领袖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及其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方法。针对米海洛夫斯基对马克思的责备,列宁详尽地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表达的基本思想——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以及马克思形成这一基本思想所使用的科学方法,指出:马克思“做到这一点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②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这种科学的历史观在《资本论》中随处可见,然而,米海洛夫斯基却视而不见。
列宁在批判米海洛夫斯基唯心史观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说明了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形态、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思想的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等基本观点。1897年,为了进一步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观点,列宁又撰写了《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一文。在该文中,列宁强调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进步的,民粹派把小生产者理想化是荒谬的,必须到俄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物质利益中去寻找对于社会思想流派和法律政治制度的解释。”③在这里,列宁再次捍卫了马克思的科学唯物史观。
2.批判伯恩斯坦否定革命的改良主义,捍卫马克思革命与改良相统一的社会革命理论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以暴力革命为底色的社会革命论。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①为此,他们不仅研究革命,而且亲自参加革命实践。马克思盛赞“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②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③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他们自始至终坚持,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然而,在恩格斯去世之后不久,即在1896至1898年,伯恩斯坦却公然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革命思想。他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系列文章,明确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订”。他认为,在世纪之交,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都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必须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进而把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的社会革命论。他把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视为布朗基主义,否定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而主张用阶级合作方式实现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伯恩斯坦的观点在各国社会民主党内引起激烈的争论,致使国际社会民主党陷入思想动摇状态。
列宁敏锐地察觉到,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是“目前资产阶级影响无产阶级和腐蚀无产者的主要表现之一,甚至是最主要的表现”。④伯恩斯坦是德国的孟什维克和右翼社会民主党人的代表,是第二国际的重要领袖,因此他对马克思理论的态度及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危害是断然不可小觑的。为了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对马克思理论的歪曲,捍卫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列宁在1899—1914年间撰写了一系列论著。⑤(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把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批判和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如: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取消主义等)的批判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把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与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结合起来,深刻指出:修正主义在哲学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在政治策略上是改良主义的,其根本意图就是要把主张社会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变成主张社会改良的党。“资产阶级称赞德国的右翼社会民主党人是因为他们主张另一种策略。称赞他们是因为他们的策略。是因为他们和革命策略不同的改良主义者的策略。是因为他们把合法的、议会的、改良主义的斗争看作是主要的或者几乎是唯一的斗争。”⑥
列宁在揭露修正主义的本性和实质的同时强调指出:马克思的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⑦我们纲领的“实质就是组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领导这一斗争,而斗争的最终目的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组织社会主义社会”。⑧因此,革命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手段和主要方式。革命不仅是历史的火车头,而且“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⑨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教育和锻炼人民群众。“特别重要的是,革命不仅教导着领导者,而且也教导着群众。”⑩当然,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否认改良的作用。他们在重视社会革命的伟大作用的同时,也肯定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在阶级社会中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坚决反对只讲改良而不讲革命的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欺骗”。[11]把革命与改良辩证地统一起来,才是对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正确理解。
3.批判考茨基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自由主义,捍卫马克思民主与专政相统一的国家学说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最有威望的人物,然而,他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却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社会革命理论,与资产阶级同流合污。特别是他在1918年8月出版的小册子《无产阶级专政》对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做了机会主义歪曲。他否定无产阶级专政,把阶级斗争局限于资产阶级关系领域,而不把承认阶级斗争贯彻到最主要之点,贯彻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贯彻到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
为了批判考茨基的错误观点,列宁在1918年10—11月专门撰著《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在该著序言和第一部分,列宁明确表示:“现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实际地提到日程上了。因此,把考茨基那种叛徒的诡辩和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分析一下是必要的。”“工人阶级不进行无情的战斗,来反对这种叛徒行径,这种没有气节、向机会主义献媚、从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空前庸俗化的行为,便不能实现它要进行世界革命的目的。”“考茨基在他那本小册子中讲到的基本问题,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内容即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世界各国都有极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先进国家,尤其是对于各交战国,尤其是在目前。(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整个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最主要的问题。”“现在应该谈主要的东西,就是考茨基所谓‘民主方法和专政方法’‘根本对立’这一伟大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考茨基的小册子的全部实质就在这里。”①列宁抓住了考茨基自由主义错误的要害,驳斥道:考茨基“按自由主义观点提出问题,只谈一般民主,而不谈资产阶级民主”,又“用折中主义和诡辩术来偷换辩证法”,把“专政”理解为“消灭民主”,②进而把专政与民主对立起来。其居心就是用所谓“纯粹民主”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严重歪曲。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根本一致。在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中,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③
马克思学说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关于这一点,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所著的《国家与革命》中就有详细论述。为了说清楚这一点,他引述了1852年马克思写给魏德迈信中的一段精彩文字。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坦率承认,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他的功劳。他所添加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列宁对马克思的这段文字做出如下评述:“马克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两点:第一,他的学说同先进的和最渊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第二,他的国家学说的实质。”④由此,列宁强调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专政上。因此,他认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⑤在列宁看来,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必要的。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真正掌握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而作为第二国际理论权威的考茨基却不懂得这一点。
4.批判苏汉诺夫等否定历史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教条主义,捍卫马克思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十月革命后,国际上以第二国际领袖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和俄国国内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分子(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起来攻击十月革命。考茨基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基本原理,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苏维埃政权是“早产儿”。苏汉诺夫等追随考茨基,也来攻击十月革命,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列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这一强有力的批判武器回击了他们的诘难,科学地阐释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针对考茨基及苏汉诺夫等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①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教条地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认为革命只能发生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无产阶级人数居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不可能发生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产阶级人数较少的国家。殊不知,社会革命的爆发是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社会矛盾,造成了俄国社会“毫无出路的处境”。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而被统治者也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必须革命,才能找到出路。在俄国,还存在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条件,即工农阶级强大且团结,布尔什维克党比较成熟,革命完全可能。因此,在列宁看来,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俄国完全可以把历史发展的顺序颠倒一下,即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工农专政的国家,然后再利用这个政治优势和前提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及规律问题,列宁重申,第二国际“英雄们”及苏汉诺夫等只看到历史发展的统一性,而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一致。②“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③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上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因此,列宁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同样捍卫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
意识形态阶级性、社会生活实践性、人民群众主体性等观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的基本观点。列宁坚持以这些基本观点为指导,结合俄国社会具体实践,坚持“从时代条件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性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
1.坚持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阶级性的观点,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盾对立角度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一开头就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在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④同时,他们又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⑤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抽象的“社会精神文化”。“社会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通过统治思想的认同加以整合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必然反映客观存在的阶级对立关系,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列宁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阶级性的观点,并将其与俄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认识论根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几千年私有制社会的传统观念有相通之处,其“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⑥其在认识论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引入“党性”概念,说明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与对立: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从根本上讲,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不存在“第三种”意识状态。(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二者之间的对立决定了以下局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②另外,列宁还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动性和落后性。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之后,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会支持反动势力甚至宣扬中世纪落后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譬如在欧洲,技术十分发达、文化丰富全面,“当权的资产阶级由于惧怕日益成长壮大的无产阶级而支持一切落后的、垂死的、中世纪的东西。正在衰朽的资产阶级与一切已经衰朽的和正在衰朽的势力联合起来,以求保存摇摇欲坠的雇佣奴隶制”。③
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并指认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因为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这一条件。它提出的价值观念体系符合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相一致。④马克思主义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它给人们特别是工人阶级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⑤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政权,必须抛弃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形式的工联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削弱和消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运动的不良影响。
2.坚持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观点,把意识形态与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
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构建科学世界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⑥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在马克思看来,不仅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实践的,而且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这一点出发,马克思把新的哲学世界观与无产阶级及其革命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⑦由此,也就彻底克服了“以往哲学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根本缺陷,而为建立“改变世界”的新的哲学世界观奠定了重要基础。与革命实践结合,成为新的哲学世界观创立的根本途径。
列宁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观点。他不仅在认识论上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⑧实践因为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成为真理的标准,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在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上,他特别强调:要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认识人类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基于此,列宁把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高度统一起来,从俄国革命实践需要出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
一方面,列宁针对经济派贬低理论指导作用的错误认识,提出著名论断:“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⑨强调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革命实践离不开革命理论指导。“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⑩“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①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只有不断创新革命理论,才能更好地为革命实践服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因此,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俄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创建了“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他又领导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俄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战略构想,创建了新经济政策理论,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意识形态支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
3.坚持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观点,把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人民群众确定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体
与以往的哲学世界观不同,马克思把新的哲学世界观建立在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类特别是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人民群众基础上。②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观点是马克思建构的新哲学世界观的核心观点。关注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世界观变革的重要转折点。马克思的世界观正是随着他对无产阶级的科学认识而成为科学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无产者的实践运动,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因素,又是体现未来社会的要素。③现代无产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列宁坚持马克思的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观点,把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人民群众确定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他认为,无产阶级作为革命运动的主体,需要有自己的意识形态,需要独立的阶级意识。然而,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而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是各国的历史都证明了的。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必须从工人运动外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这是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完成的任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托、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及真理与价值相一致为重要特征,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追求、利益诉求的科学思想及价值观念体系。列宁深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整合和凝聚功能,所以在十月革命之前,他反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促使社会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结合,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使俄国革命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以确保革命取得完满成功。(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随着“管理俄国”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任务,列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放到了首要位置。他反复强调,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列宁全面地分析了俄国社会的文化状况,深知文化的异常落后严重地影响了俄国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因此,他极力主张通过“文化革命”④来为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文化条件。“文化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替资产阶级文化和封建农奴制文化,核心就是用共产主义道德代替资产阶级道德和封建道德。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报刊、电影等重要媒介以及学校、工厂、部队和农村图书室等重要阵地,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宣传灌输教育。唯其如此,才能催生出新型的社会主义文明,造就出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
三、列宁重要贡献的当代价值
列宁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捍卫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列宁的重要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启示。
1.只有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创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不仅要证明现代资本主义由于自身固有矛盾必然要被新社会替代,而且要指导无产阶级拿起武器来摧毁现代资本主义。因此,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扎根,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攻击更加频繁,更加剧烈。”①这就意味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必须不断地与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斗争。(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只有彻底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意识形态,才能真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列宁笃信马克思主义,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②同时他又强调,马克思的学说在各国的具体运用是不一样的,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实际进行创造性运用。列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在解决俄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也是在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捍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创新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在该文中,他强调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③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它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背道而驰,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正是在批判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④在批判“两个凡是”等“左”倾错误思想及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右倾错误思想的基础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所要求的“实事求是”原则,提出了“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道路”⑤,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捍卫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所结出的理论硕果。
2.只有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仅是加强思想引领、保证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凝心聚力、完成使命的需要。“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影响,民族的和外来的相互碰撞。”⑥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及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决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此,至少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展开坚决斗争。这些错误思潮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其实质和要害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要有力抵御和驳斥这些错误思潮,必须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在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时所指出的:“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①因此,驳倒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史观。
第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把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色。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巨大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深明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们都极力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本国实践的重大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的新鲜经验基础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③(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由此,习近平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突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意义。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只有继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统一人们的思想价值理念,才能建立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